一葉烏篷,漂過二千五百年的滄桑;黃酒社戲,演繹著尋常巷陌的風(fēng)俗百態(tài);魏晉遺風(fēng),賦予了擲地有聲的江南風(fēng)骨……古城紹興,一直都是旅居人心中“白月光”的存在。 紹興古鎮(zhèn) 文人輩出 紹興從古至今,從不缺少文化史上的高光時刻。那些白衣飄飄的名仕們或多或少都曾在紹興留下足跡。 魏晉時期這里被稱作“會稽”,王謝風(fēng)流俯仰一世。隋唐時期改名越州,詩文大家也都曾在此留下足跡。他們或生長于此,或流連于美景,或沉醉于美酒。 01 朝花夕拾 魯迅 提到紹興,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魯迅。“迅哥兒”生活過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咸香的茴香豆,那些他記憶中的文字,在紹興幾乎都可以找到原型。 這是不僅是魯迅念念不忘的一方水土,更是紹興水鄉(xiāng)里煙雨迷蒙、平靜柔婉的生活。 三味書屋、百草園,甚至孔乙己念念不忘的茴香豆也能在這里找到。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小小的百草園里鳥叫蟲鳴依然清晰,不知哪一片墻下藏著肥大的何首烏。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著名私塾,曾在在這里求學(xué)。屋內(nèi)可見魯迅使用過的書桌。桌面右邊有一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是魯迅當(dāng)年刻下的。 小時候,課文《社戲》里寫著:“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紹興的確是一座水之城,紹興的古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里。悠長的石板街上,一條條老街沿著河岸延伸。 紹興古城里遍布著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橋,紹興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橋,這個密度是蘇州的2倍,更是威尼斯的5.5倍。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不僅讓紹興散發(fā)著文人風(fēng)格,保存完好的古跡街道依然有著濃厚的江南意象。 走著走著,便想起魯迅在這里度過的時光,喝一杯紹興酒,看看百草園與三味書屋,買一碟茴香豆,也算是走進(jìn)了魯迅的故事里 02 釵頭鳳·紅酥手 陸游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沈園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后來者感嘆不已。一個帶著凄美愛情印記的園子,歷經(jīng)幾個朝代的更替,斑駁的墻壁,帶著宋時的印跡。 園內(nèi)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是紹興眾多不同朝代的古典園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園林。 當(dāng)陸游拿起筆,走到墻壁邊一氣呵成寫下了著名的《釵頭鳳·紅酥手》。時過境遷,唐婉只能以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作為回應(yīng)。 陸游在墻上寫下情誼、哀嘆、不舍與唏噓,雖然當(dāng)年的人與事早已時過境遷,但園中的這風(fēng)景和離愁別緒,卻永遠(yuǎn)留了下來。 千年之后我們再游沈園,看遍美景后仔細(xì)端詳這面留有詩詞的墻,千回百轉(zhuǎn)后的驚鴻一瞥,仿佛穿越了時光。 而當(dāng)夜幕降臨,燈光亮起,這兒的重頭戲“沈園之夜”就開始了。我們可以在侍女陪同下游園,欣賞風(fēng)情大戲,醉在花前月下、燈影酒香之中。 03 蘭亭序 王羲之 在這里,書圣王羲之寫下了《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紹興城有著茂林修竹、曲水流觴的美。 對書法愛好者來說,紹興蘭亭是近乎于朝圣地一般的存在。這里古樸幽靜,樹林茂密,不失為一個僻靜享受自然的好去處。 碑亭之畔是一泓碧水,幾只白鵝悠然于水面嬉戲。坐于“鵝池”邊,聽風(fēng)入林,鵝掌擊水,看流光在竹葉間飛舞,頓覺進(jìn)入澄澈之境。 紹興的名仕們從魏晉到唐宋層出不窮,嵇康、謝安、賀知章,甚至李白都想要夢游一次紹興的“天姥山”;而大禹、勾踐、蔡元培、秋瑾,這些人又極具性格。紹興的風(fēng)骨,在眾多江南古鎮(zhèn)中,可謂獨(dú)樹一幟。 04 古老的煙火氣 倉橋直街 江南古鎮(zhèn)向來歷史久遠(yuǎn),于是每一處的名字都別具特色,“倉橋直街”四個字光用嘴一讀,便能感受到溫婉的水墨風(fēng)情。 這里早在2003年就已經(jīng)獲得了聯(lián)合國評選的“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chǎn)保護(hù)優(yōu)秀獎”,可見紹興人對于自家的古城古跡可謂極其珍視。 倉橋直街北段有紹興美術(shù)館和明代修建的大善塔,南面則保留著大量的老石橋。其中魯迅西路上的拜王橋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折邊型拱橋。 這條街雖然不長,卻承載著紹興最古老的煙火氣和悠然生活。 街區(qū)雖然處在鬧市,但卻自顧自地保持著屬于倉橋直街的慢節(jié)奏生活。老街上的裁縫店、剃頭店等老式店鋪,阿婆蹲在水邊洗菜,貓兒趴在石板上盯著游魚,這才是向往的水鄉(xiāng)模樣。 05 紹興 SHAOXING “入門門檻”有點(diǎn)高的美食 紹興養(yǎng)出了無數(shù)具有魏晉風(fēng)骨的文人名仕,但這“堅韌又叛逆”的性格特點(diǎn),似乎還延續(xù)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入門門檻”極高的紹興美食。
“真香”糟、霉、腌、醬、臭 紹興人除了鐘情于咸鮮之外,還喜歡“糟、霉、腌、醬、臭”五大口味。如果說糟鹵、梅干菜、醬鴨、腌肉還算是接受度較高的美食,那么霉莧菜梗與臭豆腐就一定是第一眼黑暗,之后就會越吃越香的食物。 去到紹興如果不吃一口它們,都不算是吃過真正的紹興味道。 紹興的臭豆腐還未下鍋時,那獨(dú)特的味道用“聞風(fēng)喪膽”來形容也不為過,但下鍋炸過之后立刻變得外皮酥脆,內(nèi)里多汁。澆上紹興當(dāng)?shù)靥刂频尼u料,味道確實(shí)與別處不同。 霉干菜在紹興人的心中絕對是白月光一般的存在,一把黑乎乎、干癟癟的菜梗在經(jīng)過浸泡后便會重獲活力。 霉干菜扣肉,是紹興最有代表性、最普及的特色菜之一,各地都可以吃到。肥而不膩的五花肉,在細(xì)細(xì)燉煮后鮮香味厚,霉干菜特有的香氣,搭配上濃郁的肉汁,看著就食欲大開。這一盤肥而不膩的簡單菜肴,連魯迅也一輩子念念不忘。 對于紹興人來說,每到夏末初秋,天氣微微轉(zhuǎn)涼之時,便開始摩拳擦掌準(zhǔn)備掀開自家的腌菜壇子了。 霉莧菜梗對于沒見過的外地人來說,第一次與之見面一定是被熏得掩面而逃唯恐避之不及。但就是這奇怪的臭臭的東西,卻讓紹興人欲罷不能,魂?duì)繅衾@。 老莧菜梗切段放入壇中,隨后再加入鹽、堿等發(fā)酵。不久之后,臭氣沖天的霉莧菜梗就腌制成了。霉莧菜梗最大的精髓便是奇怪的臭味。 當(dāng)?shù)厝俗钕矚g的做法是與豆腐一起上鍋蒸,蒸熟后的霉莧菜梗會減弱大部分氣味,趁熱放入嘴中,此時莧菜梗已經(jīng)殼肉分離。 用汪曾祺的話說就是“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凍狀。噙住一頭,一吸,芯肉即入口中”,除了軟滑的芯,還有濃郁的醬汁,無論是佐粥還是下飯都是一絕。 狀元紅&女兒紅 紹興黃酒 黃酒是世界上三種最古老的酒種之一,另外兩種為葡萄酒和啤酒。 要釀好一壇黃酒,最少也是兩年。但這還不是它的黃金期,黃酒存放的時間越長,味道也就越香醇。陳年的黃酒色澤清亮,一入喉,便能感受到甜、酸、苦、辛、鮮、澀的豐富口味。 黃酒對于紹興人來說不只是口味與飲品,更是家庭的溫情與愛,愛吃老酒的紹興人,就用釀酒來表達(dá)喜悅,寄托對新生兒的美好祝愿。 街頭巷尾也能看到許多大罐的酒壇,每個紹興人就這樣,在黃酒的濃香與甘甜里生活著,度過悠悠歲月。 歷史歲月,見證紹興過往輝煌的舊時光。在漫長的歲月行走中,這些痕跡猶如散落的繁星,讓時光變得熠熠生輝,紹興,等待著大家來探尋。#你最向往的旅行# 江浙不缺聞名遐邇的旅行地,有這樣一座小城,低調(diào)卻一直美著 南海圣境“普陀山”,人間第一清凈地,今生必去的地方 2020年度全球竣工的超高層建筑,中國5座進(jìn)前十,超全球總數(shù)一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