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龍國 正文《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253厘米,寬123厘米。碑陽凡20行,滿行45字,碑陰5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篆額佚失無存,書者不詳。 碑文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的事件,也記載了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波及陜西的情況。是曹全的下屬王畢、王敞等為他歌功頌德的文字。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萬歷初出土于陜西郃陽(今陜西合陽)莘里村,1956年藏入西安碑林博物館。 該碑結體嚴整、筆致秀麗、俊美流暢、充滿優雅活潑之氣,以清秀娟雅、風度翩翩、秀逸多姿、精到整飭著稱于世。在隸書的諸多風格品類中,它屬典雅秀美一路,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充分展示了漢隸的成熟風格,歷來為書家所重。對于學習隸書的朋友來講,選此碑作為范本應該是正確的。下面談談《曹全碑》臨習要點。 一、筆法 1. 圓筆為主。 該碑繼承了篆書圓潤遒勁的特點,圓筆多,但又兼用適當的方筆,圓中寓方,柔中帶剛,筆勢開展,力到終端,筆畫的末端沉著勁斂,如“君、攻”等字均用圓筆,在圓潤的用筆中注入率意舒展的書意。 2. 中鋒行筆。 此碑是帶篆入隸的典型,無論起筆、行筆、收筆都用中鋒,筆鋒始終在筆道中行,緩入緩出,平穩徐行,沒有過度的起伏,筆畫平實不滑,藏頭護尾,點畫遒健,棱角不露,含蓄自然。 3. 主從之筆清晰可見。 此碑所具有的動感,多半是因為有一些弧形長線的主筆造成的,特別是橫、撇、捺及橫挑的弧勢等,放縱自如,坦蕩舒展,故有形意翩翩之趣。 4. 形斷意連。 此碑的筆畫響應關系密切,有板有眼,點畫呼應,靜中有動,如“悉、祿”等字。 5. 行筆較快。 此碑運筆多呈流動勁健之墨象,筆鋒內藏,干凈利落,如“馬、繼”等字,筆畫流暢,運筆快捷。 6. 線條凝練、簡省,意到為止。 觀其碑中字,線條沒有裝飾的跡象,往往一筆出去,至意想不到的位置便戛然而止。 7. 粗細相生。 此碑一般橫畫較細,豎畫較粗,內部較細外部較粗,主筆較粗而附筆較細,一字之內筆畫的粗細安排得體,讓人感到“粗不為重,細不為輕”,整體形態和諧悅目,如“事、獲”等字。? 二、字法 1. 對稱均衡,重心平穩。 此碑由篆書演變而來,大多數仍保留了篆書莊重平衡的基本特征,上下左右的關系處理得自然合理。如“安、參”等字。 2. 上密下疏。 由于結體扁方,上部安排緊密,可給后寫的筆畫留有余地,上緊而下松,整體無下墜感。如“米、美”等字。 3. 偏旁錯落。 字的偏旁從篆書偏旁演變而來,它的結體不但要求每個字的重心平穩,而且要求字的偏旁能獨立存在,不能欹斜,搭配成字后,才能錯落有致,富于變化。 4. 增減構形。 凡偏旁部首相疊之字,繁處適當刪減,疏處合理被續,如“惠、章”二字,前者減畫,后者增畫,結體更加和諧自若。 5. 參差變化。 隸書字渾厚方正,容易寫得過于平實呆板,因此此碑將筆畫布置得參差錯落,使之生動活潑。如“風”字,將外框左右兩側處理成相背姿勢,里邊的部分寫得較細,與外框形成對比,整體上感覺跌宕有致,但又不失端莊;“吏”字中交叉的一撇一捺,從方向和長短上作了變化處理,給人以生動感。 6. 長短生姿。 筆畫有極長極短處,長的極長,筆力遒勁;短的極短,善于含蓄,筆短意長。用長畫使其風神逸宕,用短畫使其團結得緊,柔中寓剛,點畫生動嫵美,端莊健勁。如“學、事”等字。 7. 收放自如。 這一點在此碑中尤顯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過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來體現的。如“刊”字左放松,右收緊,“揖”字則左收右放,“荊”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這樣收放之間,高低錯落,寬窄變化,迎讓避就,疏密、遠近得以適當調和,使字生動靈活。這也是此碑成熟的重要標志。 三、章法 1. 布勢上主要表現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章法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用筆之放縱、結體之舒展、意態之醇美,體現了書家于動蕩中求穩定,于自由中見奔放的藝術匠心和創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氣。 2. 以曲為美。“曲線美”是構成此碑自身風格的基調,線條輕靈飄逸,翩然秀美,如長橫中間向上作弧形凸起,使字勢妖嬈多姿,舒展灑脫;有的字多橫重疊,橫畫幾乎全用曲線,有似重巒疊嶂,神氣十足;在曲直相間中,豐富了筆法,變化了結構,收到了剛柔共濟、不激不勵的因形布勢藝術效果。 3. 大小相間。大者如“學”字,小者如“岡”字,兩者之間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于此碑的字距寬、行間密,因此結字的大與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顯得參差錯落,富有變化而蕭散自如。 4. 整篇章法布局行列整齊,具有字距大于行距的特定章法,血脈相連,渾然一體,“縱橫占位力求準,呼應筆勢皆分明”。左右字關系錯落有致,上下字關系氣勢貫通。 四、注意的問題 1. 此碑的藝術風格以秀為主,同時又極具骨力,在臨習時,就應表現其挺拔的一面。點畫宜寫得豐潤,避免枯瘠。行筆多提按頓挫,筆勢圓熟瀟灑,用筆不宜過于澀滯,用墨不宜太干。結構方面應注意其重心變化規律,疏朗和緊密相映成趣,結構變化力求豐富。在筆的選擇上,宜采用羊毫筆,這樣可較好地表現出其線條剛柔相濟、圓潤豐腴的特點。 2. 在臨習此碑時,圓的筆畫寫法要防止程式化,不能全無方意。短筆要寫得含蓄意長,長筆要寫得強健而不軟弱,中鋒運行,力送畫端。行筆不宜太快,每一筆畫都應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筆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求疾、澀的結合。結構方面應注意其重心變化規律,既要疏朗和緊密相映成趣,又要了解字的結構在比例、位置上的夸張、對比手法,切忌形平神萎。 3. 此碑有“娟秀有余,蒼老不足”之嫌,學習此碑,要注意對腕力、肘力的提高,力不夠,往往貌似而失遒勁之筆勢,流于幼稚而乏古樸蒼茫之氣。同時要避免順筆入紙,浮滑而過,造成字形太嫩。應該在腕力、肘力增強的基礎上,運筆逆鋒入紙,用極剛的筆力寫出極柔的字義,才能真正領略到此碑秀逸脫俗的神韻,才能在人們多品位的審美情趣和個性差異中,體現娟秀的風姿。 【原標題:《曹全碑》臨習舉要】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隸書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