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個國家從中國學了很多東西,包括漢學、佛教、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 如果只用一個詞來概括日本從中國學到的內容,我覺得那個詞應該是:“統一”。 “統一”在這里指的就是國家的統一,放在日本這個例子上,就是日本列島的統一。 日本列島由四個主要島嶼組成,分別是蝦夷島、本州島、四國島和九州島。 日本列島 大家習慣于這樣一種印象,即“日本列島”等同于“日本國”。 這一印象因為有既成事實作為依據,且由來已久,所以很少會考慮這一印象背后的合理性。 這個印象的形成并不是理所當然的。 拿英國的例子來說,日本經常將自己和英國對比。 兩個國家都是島國,面積規模相當,且都是緊鄰大陸。 日本在近代化的過程中,甚至直接照抄了英國的那一套政府機構。 但實際上,這兩個國家的起源完全不同,其結果是,徒有其表的日本在近代及現代史上,走了與英國截然不同的道路。 導致不同命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關鍵的一方面是地理,另一方面正是文化起源。 日本在兩千年前學習了中國的文化,這種文化概括來講,叫做“統一”。 1784年,在日本九州地區的博多灣志鶴島上,兩個農民挖出了一枚金印,金印上刻了五個漢字:“漢委奴國王”(“委”通“倭”)。 漢委奴國王金印 這枚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體為方形,長寬各2.3厘米,高2厘米,蛇鈕,陰刻篆體字。 經過專家鑒定,以及之后與中國出土的另外兩枚藩王金印(滇王之印、廣陵王璽)對比,這枚日本出土的金印貨真價實,來自兩千年前的中國漢朝。
這段歷史記錄與出土文物互相印證,表明這樣一個事實:在2000年前的日本列島上,首次可以確信,有一位地方諸侯在向漢朝奉貢朝賀之后,獲得了冊封。 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冊封意味著最高權力機關的認證與授權,這種授權包括了統治權和征伐權。 這意味著持有這枚金印的那個日本諸侯獲得了當時日本列島上的最高法理,可以合法地對周邊進行統治和征伐。 這正是日本列島走向“統一”的開始。 當然,一枚金印并不能完成實際上的統治,獲得法理只是先決條件。 日本兩本史書上沒有關于這枚金印的記錄,也沒有相關諸侯的記錄,這位歷史上沒有留下記錄的日本諸侯最后很可能只實現了一小部分區域的征伐和統治。 但請求冊封作為傳統被繼承了下來。 史書記載,這樣的冊封在后來的歷史中還在發生。
卑彌呼游戲圖
這一時期,倭王對于冊封有了更明確的方向,那就是朝鮮半島南部的軍政權,彼時朝鮮半島大義未定,在倭王眼里屬于可以征伐的區域。 但倭五王獲得的冊封,并沒有給他們在朝鮮半島帶來更實際的收益,因為彼時在遼東地區有一個南北朝自己都沒法搞定的大反派,高句麗。 倭國在朝鮮半島看到了中原王朝的實力局限,于是在之后的120多年里,不再以藩屬國的名義朝拜中國,而是謀求相對平等的國際關系。所謂“天皇”的稱呼正是起始于這一時期。 這段時期可以認為是日本學習中國的第一階段。 南北朝時期高句麗 之后,隋唐兩朝完成了對高句麗的征服,朝鮮半島局勢穩定下來。 公元663年,在白江口海戰中,逐漸膨脹的日本被打回原形,從此再次端正態度,以藩屬國名義派出遣唐使。 在此之后的900年里,朝鮮半島名分已定,日本不再以朝鮮半島作為可征伐的對象,開始逐步轉向日本列島內部的經營。 這900年是日本學習中國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一直持續到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92年開始,初步完成日本三島(本州島、四國島、九州島)統一的豐成秀吉,發動了野心勃勃的萬歷朝鮮戰爭。 這場戰爭最終結束了豐成秀吉的生命,以及豐臣幕府政權。取而代之的德川家康,在東方的江戶建立幕府,成為現代日本東京的雛形。 德川幕府進一步深化了政權對日本三島(本州島、四國島、九州島)的統治,同時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不與外國往來。這一次戰略轉向,日本選擇了自我封閉,內部消化。直到歷史進入近代,幕府日本被美國的堅船利炮強行打開國門。 在幕府倒臺的過程中,支持幕府的土方歲三等人在蝦夷島建立了蝦夷國,在建國不到200天之后,重新回歸天皇治下的近代日本通過征伐吞并了蝦夷國,改其稱呼為北海道。 至此,從那位不知名倭王開始,到親魏倭王卑彌呼,到倭五王,再到德川家康,最后是明治維新,日本最終完成了日本列島的統一。 在通過衛星圖對比兩國所在地的地理特征可以發現,英國所在的不列顛群島,除了北方的蘇格蘭是連續山陵之外,其余地方都是以連綿的平原為主。 孤立來看,這種地理特征有很大可能形成統一的國家。然而,不列顛群島上,除了英國之外,還有一個叫愛爾蘭的主權國家。 反觀日本列島,遍布山陵,少有大江大河及連續的平原,實際上不利于形成統一的國家,但日本列島上最終只形成了日本這一個國家。 日本列島 這一角度,再次印證了上述觀點,即日本列島走向統一,正是源于對中華文明的學習。 近代化之后的日本,在經過工業革命獲得新的國家力量之后,肆意妄為地對外侵略。一方面是日本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是否也是外來文化在日本異化之后,導致這個國家在授權征伐這條路上走得太遠。 歸根到底,日本對中華文明的學習,始終還是沒到點子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