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的生父是誰,真正明白司馬遷想說什么的人根本不會去討論。對于每在竹簡上寫一個字都需要花費巨大成本的太史公來說,花費心思來寫一個花邊故事,壓根就不可能是為了讓人去挖花邊故事本身的,它一定是一個政治文本。 那么值得討論的是是什么?是:秦始皇的政治父親是誰? 兩個問題不僅是文本上的不同,更是內涵上的本質不同。我先說結論:秦始皇的政治父親是秦始皇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什么人。這是秦始皇想表達的,也是太史公想表達的。 秦始皇稱呼自己為始皇帝,這意味著他不再接受秦國宗廟的世系,他要開創萬世,雖然只延續了二世,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否定始皇帝的宗廟價值。 太史公把《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分拆開來。如果我們把每個本紀比作一座宗廟,那么顯然秦宗廟和秦帝國宗廟在太史公的認知里是不同的。 以上是結論,下面我將通過對文本的政治分析來討論這個結論的可靠性。 在司馬遷的筆下,嬴政這個人有過三個父親,他們分別是: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 「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 「焦曰:『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咸陽,有不孝之行;蒺藜諫士,有桀紂之治。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王乃自迎太后歸咸陽,立茅焦為傅,又爵之上卿。」——張守節《史記正義》 其中《史記正義》是《史記》三家注之一,給《史記》提供了許多信息補充。之所以選這個文本是因為接下來我們還會用到。 好了,以上的文本告訴我們,秦始皇有三個父親,分別是秦莊襄王、呂不韋和嫪毐。 既然是分析政治文本,那我們分別來看看他們各自的政治屬性。 秦莊襄王,我們都知道,嬴異人,秦國在趙國的質子,后來在呂不韋的運作下改拜了華陽夫人為母親,改名子楚。因為華陽夫人沒有子嗣,所以子楚順理成章成為了嫡子,登上王位。 上面的這個文本是我們綜合各方面信息得出的,但當我們回過頭來仔細看看《史記》原文本,我們會有幾個驚人的發現。 一、秦莊襄王的故事從頭到尾只在《呂不韋列傳》里出現了,而在《秦本紀》里一字未提。 「(華陽夫人)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宮,不幸無子,原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讬妾身。』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安國君及夫人因厚餽遺子楚,而請呂不韋傅之,子楚以此名譽益盛於諸侯。」 二、秦莊襄王從頭到尾都只被稱子楚,至于異人這個名字還是從《戰國策》里得知的。 《戰國策·卷七·秦策五·呂不韋賈于邯鄲》:「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王后悅其狀,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變其名曰楚。」 如果仔細揣摩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太史公果然沒有令人失望。 首先,《呂不韋列傳》看似講的是呂不韋一個人,其實說的是秦莊襄王及秦王政初期的朝局。因為呂不韋是商人,沒有獨立的政治力量積累,所以他需要在各方勢力之間來回縱橫,因此這個故事是由他串起來的。 說得不好聽一點,這其實是《掮客列傳》。 在這個列傳里,出現了呂不韋、秦莊襄王、華陽夫人、趙太后、秦王政、嫪毐、茅焦等七個人,這七個人出現的篇幅各有不同,但每個人都必須引起我們注意。 這是其中不同的政治勢力分布。 我們先看秦莊襄王,太史公既然自始至終都在說他叫子楚,那意味著在這個政治文本里,他和楚是高度掛鉤的。 而華陽太后呢?楚人。 換言之,秦莊襄王是依附于華陽太后的,說得再清晰一點:他的政治資本來自秦國內部的楚系力量。 而且由于他死得過早,并不存在一個整合自身獨立政治資源的能力。 接下來我們要分析的一個人是,呂不韋。 呂不韋,《史記》里對他的定性是商人。商人是什么?奇貨可居,政治投機。這樣一個人并不是顯貴出身,但有著靈活的頭腦,所以他可以立場多變。他不受立場的約束,但也因此不可能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政治力量(那是一個依靠錢財還不能構建文化主體的時代)。 他可以來回反復依附。 所以在《呂不韋列傳》里,他先是依附了異人,然后去找了華陽太后,在幫助異人變成子楚并且登基后,當了相國。在子楚死后,又重新依附趙太后,給趙太后找了嫪毐。 現在我們說趙太后和嫪毐。 趙太后很簡單。 《史記索隱》:「其姬邯鄲豪家女。」 這個細節告訴我們,趙姬家里在邯鄲是有一定地位的,這并不是一個什么都沒有的普通歌姬,否則秦國宗室也不可能同意這樣的人當太后。 所以趙太后的政治力量,一方面來自邯鄲(趙國),另一方面來自夫君和兒子。 但顯然這還不夠。 《呂不韋列傳》里說:「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啗太后。太后聞,果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 全文的重頭戲來了! 這一段事實上是《呂不韋列傳》的精華之一。 第一,邏輯不通。 秦王政慢慢長大了,趙太后淫不止,于是呂不韋敬獻了嫪毐供趙太后享用。這顯然是一個非常粗糙的邏輯,你呂不韋要是擔心出事的話,那顯然要做的是止淫。 第二,這段話的文本里有幾個字是一定要注意的。 如果還有朋友記得我之前分析張良和黃石公那個故事里「履」與土地的文本是如何互化的,那么在這里就很清楚了。 首先是「壯」,壯的政治意味是可以親政了。 其次是「淫」,淫在最初解釋是雨水過度,后來引申為放縱、貪婪、僭越、不肯收手,最后才是貪色。 劉向《說苑·反質》:「吾聞國之昏,不由聲色,必由奸利好樂聲色者淫也,貪奸者惑也。」 所以第一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是:等到秦王政快親政了,趙太后還是想不停插手、不肯放權。 這才是這個文本的核心邏輯。 在這個核心邏輯的基礎上,我們來看呂不韋的舉動,就清晰多了。他在謀求新的政治平衡,于是他給趙太后獻上了嫪毐。 嫪毐是誰? 我們來看看方詩銘老師在《戰國秦漢的「趙女」與「邯鄲倡」及其在政治上的表現》里列舉的史料。 《史記·南越列傳》:「嬰齊其入宿衛在長安時,取邯鄲樛氏女。」 《漢書·兩粵傳》:「嬰齊在長安時,取邯鄲摎氏女。」 而《史記索隱》:「嫪氏出邯鄲。」 這里可以看到,樛、摎、嫪三個字在當時是通用的。 更重要的事情還在后頭。 秦國有一個出土文物,銘文刻的是:「四年相邦樛斿戈。」 《史記·秦本紀》:「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秦使將軍摎攻西周。」「秦使摎伐魏,取吳城。」 這件事告訴我們,嫪毐的政治地位,不只是一個下賤的假閹人這么簡單。在嫪毐的背后,很可能同時存在著趙國的力量以及常年在秦國的樛氏的力量。 所以趙太后所謂的「事皆決於嫪毐」,其實可以理解為在秦王政逐漸要親政后,趙太后為了維持政治上的特權,與這個大家族進行了政治結盟。 那為什么這個家族最后無影無蹤了呢?沒有留下任何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車裂以徇,滅其宗。」 《史記·呂不韋列傳》:「始皇九年九月,夷嫪毐三族。」 從這里也能佐證,嫪毐不是孤零零一個人,他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利益體,這個利益集合體在趙國和秦國都有著巨大的關系網,而在呂不韋的運作下,他們想通過趙太后完成更進一步的政治訴求。 可惜失敗了。 這才是嫪毐之亂的核心。 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現在我們回到本文最一開始的問題,秦始皇的生父是誰。 這個問題沒有回答的必要,但大家都會感興趣,那么誰最有動機散布這個說法? 秦始皇自己嗎?如果他有這個動機的話那別說滅六國了,六個親戚他都干不掉。 呂不韋嗎?他是政治掮客,他有政治訴求,但他的政治訴求是必須依附的,如果坐實秦始皇是他的兒子,那他再依附誰都沒有用。 趙太后和嫪毐嗎?《史記》里說他倆想讓他們的孩子當王。拜托,這是秦國,秦莊襄王已經死了,你多出來倆兒子,誰會同意他倆當王?還是你們打算自己在毐國(秦王政八年封國)獨立? 所以這幾個當事人都沒有可能散布這個說法。 于是答案就很明顯了。 本來是我兒子當王,我做太后,可以有獨立的力量。現在我兒子死了,變成你兒子當王了,你開始插手了。 華陽太后(沒有資料顯示是否要稱呼太王太后)默默看著趙太后如是說。 在上一篇講張良和黃石公的文章里已經說過在漢末以前王后、皇后的地位是極高的,是可以有合法的政治資源的,不像后世那樣不得干政,因為這些本質上是一個個的家族利益結合體。 所以散布這個消息的目的是什么? 看起來針對的是呂不韋,其實呂不韋一點也不重要。但趙太后的力量是極強的。 針對的是趙太后。 那么誰才能把趙太后解決掉? 趙太后的兒子自己。 秦王政就這樣被推上了舞臺。 一個還沒完全親政的他,看著這漫天飛舞的風言風語,無論正確與否,他都必須做出決定。 在他面前無非幾條路: 一、對散布風言風語的華陽楚系下狠手,表示這是謠言。但這樣的結果是趙系徹底坐大。 二、公開各種各樣的細節,剖腹自證只吃了一碗粉。這樣的結果是趙系和楚系會利用這件事來回混戰,而秦王政則被裹挾其中,再也無法掙扎出來。 對風言風語不聞不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沒有人在乎這件事的真相是什么,但每個人都會假裝相信其中一部分是真相,因為這部分符合他們的利益。 真相是什么其實不重要,誰會相信什么樣的真相才最重要。 所以秦王政選擇了第三種辦法,也是楚系在最一開始就希望他做的。 以嫪毐和趙太后淫亂、嫪毐要造反為由,把趙太后和嫪毐干掉。 《史記·秦始皇本紀》:「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昌平君是誰?已經有大量的相關研究了。他是楚系在秦國的重要人物,后來他當了最后一任楚王。 現在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這里如何斷句,是「相國昌平君」還是「相國、昌平君」呢?換句話說,呂不韋這個時候他有沒有參與攻打嫪毐,這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解決這個文本問題的辦法,是我們看看《史記》里的其它用法。通過對比大量文本后我們發現,太史公的寫法基本上是:職務后加人名,或者職務后加爵位,從來沒有過職務、爵位并列的。 因此可以斷定,這場清剿行動,呂不韋沒有參與。 那么這件事的結果是什么呢? 《史記·秦始皇本紀》:「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 秦王政可以親政了。這是秦王政和各方勢力的交換條件。 《史記·秦始皇本紀》:「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馀家,家房陵。」 這是嫪毐黨羽的下場,這是楚系希望看到的結果之一。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 這是呂不韋這樣一個相國的下場,作為嫪毐的同伙,無論是不是同伙,都必須是集團同伙,這是楚系希望看到的結果之二。 《史記·呂不韋列傳》:「殺太后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后於雍。」 這是趙太后的下場,這是楚系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經此一役,這樣一個聯盟就此解散。 但故事結束了嗎? 沒有。 如果故事就此結束,那秦王政就只是一代雄主,不可能是千古一帝了。 什么是同盟?有共同的敵人。 秦王政在這種問題上從來都沒有心軟過。在除掉趙嫪呂同盟后,他可以從此一家獨大了嗎? 不會的。 楚系的力量會無限膨脹,一直膨脹到無法遏制。 如果秦王政一直在這個游戲里內卷,今天制衡這家明天制衡那家,那他永遠只能是秦王政。 于是《呂不韋列傳》里看似最沒用但最有力的一筆來了。 茅焦登場。 《史記·呂不韋列傳》:「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及齊人茅焦說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歸復咸陽,而出文信侯就國河南。」 茅焦是誰?為什么他說秦王就改變了局勢?這發生了什么? 太史公是不會留閑筆的,茅焦是誰不重要,他是齊人最重要。 《史記正義》:「焦曰:『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咸陽,有不孝之行;蒺藜諫士,有桀紂之治。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王乃自迎太后歸咸陽,立茅焦為傅,又爵之上卿。」 什么意思?即便嫪毐出了這么大事后,茅焦還敢稱呼他為假父。 為什么? 恰恰是因為嫪毐出了這么大事。 因為嫪毐死了,所以嫪毐現在才對秦王政有價值。 我們來看《秦始皇本紀》:「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桓齮為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 太史公在呂不韋被罷免和茅焦說秦王之間,插了一件事:齊、趙來置酒。 分析一下當時的秦國局勢。 秦國和楚國世代聯姻,因此國內楚系是最強的,趙太后來了以后趙系開始崛起。其余各國除燕國外在秦國都沒有太多深入的交往。 那么趙國關系密切,不能觸碰。燕國本來就有力量,不能使其坐大。韓國剛剛才發現了鄭國渠事件,也不方便來。 于是齊國又不是當事人、又有政治資本,那么由齊國來提議就最好不過了。所以趙國和齊國一起來置酒,然后齊人表示,我們還是要講一下倫理的。 什么叫「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大爭之世誰還看親情嗎? 用上面的分析我們翻譯一下:如果秦王政你一心要把趙系力量趕跑,那各國諸侯可能都會因此擔心不能和睦相處從而合起來搞你。 于是秦王政立刻就同意把趙太后接回來了。 而《秦始皇本紀》里緊接著的下一句話是什么? 「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 要注意,這件事和李斯上《諫逐客書》可是同時發生的,這意味著楚系在奪得秦國力量后,變本加厲,直接要把各國的力量都清理出去。這件事可不可能是秦王政所為呢?可能性很小。因為秦王政剛剛親政,他沒有理由也沒有訴求做這件事,更沒有能力做這件事。 我們之前分析過《諫逐客書》的唯物背景時說,李斯這可不是諫書,這是要挾。是在跟秦王說,你要是再這樣搞,我們大家都活不下去,那首先是要先造你的反的。我們要換一個可以替我們統一的秦王。 「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事實上二者是統一的。 秦王政找到了自己的同盟軍:庶族地主。 以「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李斯為代表的一批人登場了。 在庶族地主面前,什么楚系、趙系,都不值一提。這是摧枯拉朽的力量。 他們是分封制下無數被甩出去的、沒有爵位的邊緣人,掙扎著,他們讀過很多書,有過很多經驗,但他們沒有任何繼承爵位的能力。 幾百年下來,七國積累了無數個這樣的人。 衛鞅,諸庶孽公子。張儀者,魏氏馀子。 這個名單排列下去還有很多。 所謂的奮六世之余烈,說的不是秦王的威烈,而是六代秦王都給了這些庶族地主們一個新的出路。 拿不到爵位?那就不要爵位好了。我們有新東西。 在這樣的力量下,華陽太后薨,昌平君在秦國不會有任何招架之力,于是他只能逃回荊楚,可他即便是當了最后一任楚王,也敵不過王翦的百萬雄師。 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滅六國的過程我們以后再展開。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來。 楚系拋出了秦王政父親是誰這樣一個疑難雜癥,秦王政按照他們的意思給了他們一個滿意的答復。 我的父親是秦莊襄王,所以我要把趙嫪呂同盟趕跑給你們看。秦莊襄王叫子楚,所以我跟他一樣。 但這只是楚系的癡心妄想。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秦王政最后選擇的是,更改宗廟。 《史記·秦始皇本紀》:「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當然,始皇帝顯然不能一下子把什么都改掉,所以還保留了兩件事。 一是沒有更改紀年。當年秦惠文君稱王后,就從「十四年,更為元年」,但始皇帝還是保留了之前的年歲,這是不與過去徹底斷絕關系的表現。 二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給他名義上的生父一個政治地位。由兒子來給父親地位。這一點后來劉邦、李世民都干過,嘿嘿。 始皇帝做到了,自己當自己的爹。 歸根結底是要安撫一部分秦國老公族和六國里對舊時代還有依戀的人。 后面的事情誰都知道了,因為太過激進,其實秦帝國很快就覆亡了。這又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我們今天就不聊了。 最后說兩個細節。 一是胡亥沒有單獨的本紀,就連項羽和呂后都有,他沒有。這說明在太史公的政治態度里,這個二世是不合法的。為什么不合法?因為陳勝起兵打的是為扶蘇報仇的旗號。 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也改嫁過。這說明改嫁的事情在秦漢非常常見,但按照司馬遷在《史記》里反復暗指漢武帝的行為,司馬遷在改寫始皇帝故事時有沒有添油加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的文章到哪結束呢? 其實這篇文章和昨天那篇講的是同一個故事。 ![]() |
|
來自: 昵稱21405352 > 《趙皓陽、小王子、孔鯉、通吃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