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君最近讀到這樣一則醫案:說一個女孩兩年之間,體重從110斤忽然降到只剩60斤,整個人虛弱無力、面色慘白,這不就是典型脾胃出現問題了嗎!很多人都有的脾虛證,都可以怎么調呢?百草君今天就分享對癥調脾的方法。脾胃在中醫臟腑學說之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脾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問··五臟別論》記載“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脾胃為“后天之本”。一旦能失調就會使消化吸收出現問題,脾之陰陽失衡,氣血不足,癥狀很多。氣虛證主要是在初期,主要表現是吃的少、便溏和自汗,而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倦怠、消瘦、舌淡、體胖、齒痕舌等等情況。  [調脾方法]:四君子湯。醫圣張仲景四君子湯時脾氣虛最佳的方劑,黨參補中益氣提振脾胃之氣,加強脾胃運化能力,茯苓利濕,白術化水為津,甘草穩固中焦,此為千古健脾養胃第一湯。大家對脾陽虛比較熟悉,泛指脾胃虛寒,常見腹痛、納呆腹脹、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糖稀、四肢浮腫、小便清長,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 [調脾方法]:理中湯出自醫圣張仲景《傷寒論》,白術使脾得溫而行,補脾益胃、燥濕和中,人參補益五臟六府之氣,加之補脾陰的炙甘草,充盈脾胃津液,首先解決脾虛問題,后用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驅散虛、寒,湯藥溫服,三七二十一天。(中成藥理中丸)脾陰虛就是陰液不足,以至于影響受納運化功能,最常見是口干唇燥,口渴喜飲,口淡乏味,餓但不想吃東西,肌肉消瘦,大便干結。 [調脾方法]:清代葉天士從陽明燥土,用甘寒生津之品,組合養胃湯調理脾陰虛。北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再用麥冬、石斛、玉竹養陰潤燥、生津止渴清熱,桑葉疏散風熱,白扁豆健脾化濕,甘草補脾,振奮脾氣,使津液生化有源,促使脾之陰復。脾胃不斷虛弱會使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營養物質無法到達五臟六腑和四肢及肌肉里,氣陰兩虛會有食欲不振,面色慘白,疲乏無力,口干舌燥,大便秘結等情況,后期會引發一些慢性疾病如腹瀉、糖尿病、內分泌失調、失眠等情況,醫案中的女孩就是這種情況。 [調脾方法]:養脾助消湯。甘味入脾,氣陰兩虛脾虛用好代表食材——山藥。山藥甘平,益氣補中,補脾胃,助消化;太子參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使中氣健運,運而不燥、滋陰而不濕;炒谷芽消食和中,健脾開胃,荷葉則升發脾氣,清脾熱,這對脾氣陰兩虛非常好。除了氣陰兩虛,脾氣虛、脾陽虛之后還會產生濕,當脾胃功能弱,就不能運化、運濕,這些水濕會盤踞在脾胃造成脾虛濕盛。出現腹痛、口淡、大便糖稀、全身困重乏累、面色萎黃、內分泌紊亂等情況。另外一些濁物還會沉積物在體內,嚴重會導致糖尿病、慢性胃炎、月經失調,乃至癌癥等疾病。 [調脾方法]:運脾除濕湯。中醫認為苦是能夠運脾祛濕的,苦味能降能燥,對于脾虛濕盛者,既可以調暢氣機,又能運脾除濕,用好——橘皮。運脾除濕湯中陳皮是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燥濕化痰的。白術燥濕利水、砂仁化濕開胃,三者能溫和的把水濕排出,最后再用黨參補氣健脾,脾胃水濕去除,氣機充足,自然動力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