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決傳人》張大昌遺著 湯液經(jīng)法二十四神方 大真武湯:主少陰病之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 ①本頁上眉有“玄冥者蛙也,子者孳也”句。 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嘔者。 南方丙丁火,午位,其神祝融,其獸朱鳥,其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共百十二度,其氣滋 小朱鳥湯:主諸心中動(dòng)悸,煩熱不安,吐血衄血者。② 大朱雀湯:一切內(nèi)崩、吐、下血,煩躁不得眠,及腹中痛疼方。 小青龍湯:主傷寒脈浮緊,一身痛疼,無汗而喘者。 大青龍湯: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 西方庚辛金,其位酉,酉者憂也,其神蓐收,其獸白虎,其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共八十 大白虎湯:主諸病差后,虛勞少氣,氣逆欲吐,煩熱汗出,或咳或嘔,懾?zé)o力者 八維方 東北寅位,寅動(dòng)也,其辰陽旦,日出之地,群生蘇動(dòng),其氣也溫,經(jīng)云:“溫可去寒。” 大陽旦湯:主諸虛百損方(方見《金匱》方)。 東南辰位,辰振也,其宿天阿,帝之闕也,以朝百神,其氣宣,法云:“宣可去郁”。 南東巳位,已位者陽氣大盛,天氣下降雨澤斯行,其宿螣蛇,騰蛇者,風(fēng)雨之使也,其氣洩。法云 樸半斤,炙甘草二兩,大黃三兩,大棗十枚,枳實(shí)五枚,桂心一二兩,生姜五兩。 南西未位,未者味也,百谷精足,果實(shí)成熟,其宿神后軒轅天帝之車使也,其氣澀,經(jīng)云“澀可固 小神后湯:治諸飧泄洞下者,一名桃花湯。 赤石脂四兩,禹糧三兩,干姜二兩,梗米半升。 大神后湯:治腸詳,下痢膿血,痞滿腹痛,不能食。 赤石脂四兩,禹糧三兩,干姜二兩,芍藥二兩,甘草炙,二兩,粳米一升,附子二枚,炮。 西南申位,申者呻也,萬物將殺,月出日入(之方),陰之始也。其辰陰旦,其氣也清,法云“清可除熱”,黃芩主。 黃芩三兩,白芍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大陰旦湯,治發(fā)熱腹痛,嘔吐下利,脅痞滿,不能食而嘔者 西北戌位,戌者息也,生意已息,陰氣已盛,其宿紫宮,其氣重,經(jīng)云“重可已怯”,牡蠣主。 小紫宮湯:① 牡蠣、龍骨各四兩,桂心三兩,甘草炙,二兩。 大紫宮湯:治陽氣衰,精神不寧,驚悸不安,夢想顛倒虛乏者方。(方見《肘后》)桂枝三兩,龍骨、牡蠣燒,各五兩,甘草炙,二兩,半夏半升,生姜二兩,茯苓三兩。 人參主。 小勾陣湯:治腹中不和,痞滿,吐利不能食。 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五枚,干姜三兩。 大勾陳湯:治吐利頻作,痞滿不能食,腹痛雷鳴,下利完谷方。 人參三兩,干姜二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五枚,黃芩黃連各三兩,半夏半升。 附:乙本藥對圖表、四正方、八維方圖表、 比卦十二臟腑圖表一、藥對圖表 麻黃——石膏 桂枝—黃芩 黃芪—柴胡 芍藥—杏仁 梔子——豆豉芒硝——石脂 黃連——附子 人參—-枳實(shí) 大黃——白術(shù) 竹葉—--細(xì)辛 生姜—一半夏 阿膠——茯苓 十二神方,大小湯。共二十四方,藥用四十二味,藥對十二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