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說:“幸福人生,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人生到了一定年齡就會看清,生活是一場只看態度的過程,熱鬧終究屬于應酬,清冷才是內心的真實。沒有誰能夠始終順風順水,生活的坎坷看淡了不算什么,若看不慣就成了內心的折磨。這一生,任是誰都逃不開命運的沉浮和生活的酸甜苦辣,高境界的人坦然接受一片祥和,低境界的人則從始至終充滿被迫的戾氣。成長需要等,生活需要懂,人到中年,懂得如何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并非易事。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大概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個田園夢。獨處就是內心的自由,無拘無束地做著五彩繽紛的夢,一切都是美好的樣子,無壓力無煩惱,在靜謐之中,遠處的蟲鳴鳥叫都顯得格外清晰。人到中年,學會獨處,與自己和解,生活才會慢慢成為曾經期望的樣子。人這一生最值錢的不是過去的成就,也不是將來的歲月,而是當下的悟性,毫不夸張地說“悟性”能夠決定余生。安靜不是怯懦更不是沉默,安靜是輕柔地發聲,不急不躁不歇斯底里更不尖叫。 人到中年應該明白,人生不必團結所有身邊人,有些人注定不是一路人,沒必要弄丟自己去取悅旁人。中年人的生活雖然無奈,但也不能失了色彩,有些事情可以視而不見,卻不能在心底毫無意見,安靜地做好自己,守好尊嚴和底線。有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報仇真的能雪恨嗎,通常情況下并不能,那只過是讓傷害再加一層。修煉內心,讓自己平靜才是人到中年該有的清醒。叫罵打架是幼稚的行為,成熟者多是一笑而過,不原諒也不糾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人生不長,沒時間也沒必要同無關重要的人解釋太多。 莊子有云:“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其實,一切都是當事人內心的樣子,你的心是什么樣子,眼中的世界就會是那樣。越堅強的人越喜歡獨處,獨處不是孤獨,而是內心的飽滿和充盈。獨處是一種享受,孤獨則是一種折磨,有的人一個人時內心愉悅,有的人一個人時卻假裝快樂。生活沒有固定的樣子,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面容,有人覺得生活熱情慈祥就有人感到生活冷漠刻薄。 《百年孤獨》里寫:“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偶。”人生的底色就是孤獨,無論當初與誰約定同行,最終都將是一個人走完余生,我們沒有辦法更改生命,就只能改變心境,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讓自己安靜就是成熟穩重。不信你看那些活得高級的人,他們無一不是一臉坦然漫步時光,因為他們明白,人生不長,經不起著急忙慌地橫沖直撞,一不小心就會走到盡頭。要知道,生命中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孤獨的,讓自己安靜下來,接受孤獨享受孤獨,它就會悄然變成獨立。 人生的優劣終究還是要自己評價,孤獨令人沮喪懊惱,安靜使人厚重快樂,只因為孤獨是承受,安靜是選擇。人到中年,在看清生活的千瘡百孔之后請選擇安靜,如此能讓余生更好過。《肖申克的救贖》里說:“任何一個你想離開,又離不開的地方,都是監獄。”既然半生已過,就不要再自我折磨,太多事情無法圓滿,糾結無用不如主動選擇,先放開自己,生活就會放開你,選擇安靜是人到中年最好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