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幾天再次爆紅的三星堆打破了之前我們之前即有的夏商周三代文化格局,那么陜北的石峁城址則以石破天驚之姿打破了我們原來史前文化格局,用王仁湘老師的話,驚喜不斷的發掘,我們始終難以將石峁放在之前的史前文化格局中。所以,在看完陶寺、西吳壁和齊家坪之后,該輪到石峁這個重磅遺址。 執行領隊邵晶 石峁本是黃土高原上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如今不僅引起國人的關注,更以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姿,與良渚一起站在世界考古發現與研究的前列。究其緣由,4000年前的石峁遺址充滿了各種神奇和驚嘆;考古十載,石峁大地上每天都有驚喜出現。石峁城下,禿尾河靜靜地流淌,日夜不息,見證并記錄著石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石茆城址平面圖 2012年發掘完黃陵寨頭河戰國戎人墓地后,本想回去修整再找一個生活條件好點的遺址的邵晶,被領導一紙調令發配到了條件更為艱苦的陜北榆林地區去調查發掘石峁遺址。無奈的邵晶只好給大家忽悠道:'給大家找了一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前年石茆發掘的陶鷹 租住在一個被廢棄20年的窯洞小院中的考古隊,雖然生活艱苦,但是成果卻給人以巨大的精神鼓勵。石峁遺址發掘出的第一處遺跡便是被有些學者稱為“華夏第一門”的石峁外城東門。這個城門是一座距今4000年前的巨大城門,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包括內外甕城、南北墩臺、門塾、門道以及兩翼的馬面、角臺等城防措施保存相當良好且完備,剛開始讓人覺得應該是漢晉時期的城門。 石茆東城門 外城東門最引人入勝的秘密當屬“藏玉于墻”和“人頭坑”。在發掘之前考古工作者已經在石茆采集到若干玉器。發掘東門時,據當地一白胡子老鄉告知:“石頭墻里有玉片片”。之后的發掘果然在城墻內發掘出玉鏟、玉鉞和玉刀等。因為玉在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辟邪、通靈的功用,這種觀念可能早被石峁先民所尊崇,并以“藏玉于墻”的形式來表達。 藏玉于墻 在外城東門的門道內、甕城外和城墻外均發現了“人頭坑”,坑內靜靜躺著100余個白森森的顱骨。經過鑒定,這些可憐的人以年輕女性居多,頭顱都是硬生生被砍下,他們的枕骨部位都有砍的痕跡。至于這些玉和人來自何方,目前的研究顯示,玉來自西北,人來自東北。 人頭坑 發掘東城門時,只覺得這個遺址可能是一個三重城垣的城址。后來經過系統調查,發現石峁城址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碶城墻為周界向內拱衛,巍峨壯觀,氣勢如虹。 石茆城址地形圖 作為城址核心的皇城臺位于外城東門西北處,是一座孤立的臺城,為內、外城重重拱衛之核心,是一處四周包砌石砌護墻的高阜臺地。除了東南一側的“皇城大道”與外面連接外,其余均為深溝和陡峭崖壁。整座皇城臺巍峨壯觀,頗有平頂大金字塔之勢,面積達8萬平方米。站在皇城臺上有“一片孤城萬仞山”之感。 皇城臺 這幾年最為重磅的要數2018年發現的30余件石雕。這些石雕原來是鑲嵌在皇城臺南護城墻墻面上的。雕刻手法以減地浮雕為主,多為單面雕刻。內容豐富,大致可分為符號、人面、動物、神面和神獸等。經過相關研究,皇城臺石雕與東北地區的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遙相呼應,共同構架了中國北方地區的石雕傳統,在中國史前文明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這些石雕的風格和內涵甚至還影響了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 石雕 神人面石雕 發掘領隊邵晶是這樣回味如今的石峁:“ 如今,皇城臺下開滿格?;?,花叢后灰瓦白墻的院子便是我們的石峁之家,門闊庭廣、窗明幾凈,與當初的窯洞駐地相比,何止天壤之別?住在皇城臺下,開門見山,啟窗聞香,沉淀著十年來的石峁過往,回味最深處總是被滿滿的幸福和甜蜜包裹著。窯洞駐地就在不遠處,步行大約十來分鐘,有意無意,我都會踩著石峁特有的黃米之路,從這頭到那頭,邊走邊想,細細品味這十年的幸福和甜蜜。十年來,習慣了看石峁的風起云涌、云卷云舒,風住云歇后,對雄偉東門、巍巍皇臺,時常忍不住去猜想那4000年前的石峁的過往,但思緒過后,往往只留下“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的無盡感慨,而難有“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娓娓道來;十年來,都是帶著“理荒穢”的心情醒來,到了“荷鋤歸”的夜晚仍不愿睡去,只因想對石峁的秘密知道得多一點,再多一點;十年來,從東門到皇城臺,邊發掘邊解讀,石峁考古早已變成了生活的習慣;十年來,有歡笑、有苦痛、有興奮、有哀嘆,但我從不曾后悔。下一個十年,我還想留在石峁;再多個十年,我都想留在石峁。當我凝視皇城臺的時候,只想輕聲地說:與你相遇,是我一生的榮耀?!?/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