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是如此美好 靜,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智慧。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有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莊子的靜,是“不滯于物,不困于心,不亂于人,不迷本性”的超脫;劉禹錫的靜,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素簡;陶淵明的靜,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蘇東坡的靜,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瀟灑與曠達。 人生是一場修行,其最高境界是修心。修心的前提,是讓自己靜下來。唯有靜下來,才能捋清楚,才能不犯錯誤;唯有靜下來,才能看清楚,才能不走歪路;唯有靜下來,才能認真思考,才能坦然面對。靜是修心的必經之路;靜是治愈生活的良藥。《大學》中說“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個“得”才是對高品位生活的最好享受。作家亦舒說:“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地努力,靜靜地收獲,切忌喧嘩。” 一、冷靜是一種智慧。冷靜面對社會百態,能使生活提純至較高的品位。冷靜處事,是為人的素質體現,也是感情的睿智反映。生活里的太多逆境是人生中的偶然,但在理智面前,偶然總會轉化為必然。偶然與必然盡管在理論上有極大反差,但可在冷靜和智慧中達到完美的統一。以冷靜面對社會,有利于順境與逆境中的反思,既利社會又利自己;以冷靜面對生活,有利于苦中有樂的歷練,可盡享人生樂趣;以冷靜面對他人,有利于善惡中辨別是非,可廣君子而遠小人;以冷靜面對名利,有利于道德上篩選,可提高人的品位和素質;以冷靜面對坎坷,有利于安危中的權衡,可除惡果而保平安。 冷靜使我們大度、理智、無私和聰穎。面對著一個高度發展的物質世界,就必須具備冷靜思考和沉著決斷的能力,否則,既是機會、成功、利益送到面前,也難免在毛躁、忙亂中失去。 二、平靜是一種境界。常言道:平淡是真,寧靜是福。可真正的平靜究竟是什么?是心靜如水。當你不再十分在意成功和失敗,開始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審視走過的歷程,溫暖的陽光就會進駐你曾經滄桑的心田,春風就會拂干你曾經苦澀的眼淚。當你不再十分在意形式和外表,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天,開始用靈魂觸摸欲望便能安寧,愛恨情愁便能一一化解。當你不再十分在意名利和金錢,就會開始珍惜自己的生命,就能享受生活,體會人生的至純至美。當你不再十分在意擁有和索取,學會奉獻,學會放棄,就會把失去當作一種獲得,就能快樂伴隨。我們生活在世俗里,雖然繁雜、浮華難得安寧,但平靜能償還我們一片湛藍的天空,一方悠閑的凈土。平靜是一種成功,可以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平靜的對待生活,便沒了聒噪和嘈雜;平靜的對待感情,便沒了悲傷和爭吵;平靜的對待人生,便沒了煩惱和憂愁;平靜的對待自己,便沒有了自卑和敏感。心靜了,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心靜了,不爭不搶,不打不鬧。心靜了,胸中有數,自有分寸。生命之美,在于平靜。 三、安靜是一種格局。無欲的生命是安靜的。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自古以來有成就者,越是遇大事,越是心靜如水,處亂不驚。一個人,只有在安靜的時候,才可以尋找到當初的自己,慢慢讓心靈強大起來。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不同的心境,看不同的風景,體味不同的人生。安靜是一種內心自然的沉淀,隨著時間的洗滌,內心逐漸返璞歸真,生命逐漸擺脫浮躁而去安靜。心越靜,人生越順,安靜的時候,可以慢慢理順自己的心情,可以休養生息,想一想過去的事情,想一想未來要做點什么。安靜,是空谷的幽蘭,在遠離塵世的月光下綻放一地芬芳;安靜,是山巔的白雪,任世事變遷不染一點塵埃;安靜,是一種姿態,是一種過盡千帆的淡然。 白落梅在書里寫道:“一個人,一本書,一杯茶,一簾夢。有時候,寂寞是這樣叫人心動,也只有此刻,世事才會如此波瀾不驚。”一卷詩書,一盞茶香,淺淺喜,深深愛,獨享一個人的靜謐。這樣的靜,讓你深深著迷。“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讀書,是一個人的靜默。喝茶,是一個人的平靜。書香縈繞,茶香裊裊,是一種無言的靜美,猶如春日的暖陽,夏日的涼風,秋日的落葉,冬日的白雪。遠離繁華與嘈雜,懷一顆悠然的心,行走于紅塵陌上。如空谷幽蘭,清新淡雅。如石上清泉,潺潺流淌。不浮躁,不糾結,淡看得失,笑對榮辱,靜靜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寧靜是一種感覺。有史以來,追求寧靜,都是人們的一個夢想,因為寧靜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享受的。有一位哲人在總結自己一生時這樣說: “我一生沒有過上四個星期真正的安寧。這一生只是一塊時常推上去又不斷滾下來的崖石。”寧靜是心靈的避難所;寧靜是一種凈化器。它能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舔舐傷口,它能讓我們重新以明朗笑容直面人生,它能讓我們過濾和甩棄那些煩惱、愁緒和憂戚。 懂得了寧靜,就開闊了心胸;學會了寧靜,就贏得了美麗;保持了寧靜,就能快樂的接納陽光,從容的面對風雨。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笑容都是歡樂,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不是所有的歡歌都是幸福,不是所有的成長都能順意。有時,平淡是穿越燦爛而抵達美麗高度的一種極致,寧靜是你輕松愜意走向理想境界的一種最好方式。請你輕閉眼簾,細細感受寧靜帶給你的清心愜意: 當寧靜來臨時,你輕輕合上門扉,隔去外面喧囂的世界,默默獨坐燈下,平靜地等待身體與心靈的一致,讓自己從悲喜交集中凈化出來,慢慢地享受重新回歸的靜寂,是否感覺到了沒有了塵世煩擾,已經做到了清心寡欲。在我們享受寧靜之時,可以靜靜地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讀人世間風起云涌的變化,可以靜靜地梳理著錯綜紛繁的思緒,去思考人生歷程中的痛苦和歡愉。心靈的寧靜,就是一道靜謐的風景,就是一曲美妙的旋律,就是一首凈化靈魂的詩。 五、心靜是一種修行。古往今來, 很多古賢圣哲都對“心靜” 有著極深的感悟。靜心成了儒、道、佛三家窺探天道共同的入門途徑。清末圣人曾國藩修身養性十二條中, “靜”字功夫就列在第二位。靜靜心,就會擁有一份從容和鎮定;憤怒時靜靜心, 能和風細雨地化解矛盾;疲憊時靜靜心,會更有信心地走好后面的路;得意時靜靜心, 會發現這點成功實在微不足道;失意時靜靜心, 會發現自己其實有很多優點。心靜下來,方能進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釋懷;心靜下來,方能進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心靜下來,方能進入“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超脫;心靜下來,方能進入“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的智慧。心靜下來,才能遠離塵世的喧囂,在花海中棲息,在云朵上漫步,靜聽花開花謝,淡看云卷云舒。 人生幾十載,來于自然,行于自然,歸于自然。“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破。”有人問齊白石是如何從一個木匠變成一位美術大師的,他說:作畫是守靜之道,涵養靜氣,事業可成。持久的幸福體驗才是真滋味,持久的藝術魅力才是真情景,這都是非靜而不能求得。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對世事坦然面對和接受,是最好的生活態度。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處事淡然,遇事坦然,是最好的生活態度。“心靜如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看似一動不動,其實一切都在把握之中。 心靜則清,心清則明。真正的貴氣,其實是一個人的靜氣,真正成大事的人,都有這種品質。東晉宰相謝安,建功立業,經天緯地,都可見一個“靜”字。有靜氣,可察天地之精微,可思世界之走向;有靜氣,不為進退輸陣腳,不因得失遮望眼。世界美好,唯心靜者可以領略;社會浮躁,唯心靜者可以安魂;人心騷亂,唯心靜者可以致遠;群雄逐鹿,唯心靜者可以余生。心靜了,就會仰望,望地而笑,望天而歌;心靜了,才會沉靜,靜而無為,靜而忘卻;心靜了,才會釋懷,釋而從容,釋而無我。 2021年8月22日 插圖/網絡 作家簡介 謝慶堂(筆名:及時雨)河北鹿泉人現居北京,2012年由銀行高管崗位退休,曾在政府辦公廳工作,河北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金融作家。先后在國家、省、市報刊發表論文、調研報告、學習工作體會、通訊報道多篇,在《雜文報》設“儲蓄與消費”專欄。退休后開始散文、隨筆、雜談、記實性文稿撰寫,并在數家報刊、網絡上展現。2019年散文集《是非雜談》出版,累計發表作品百萬字以上。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趙繼平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