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不減責任,為人父母,做好這“十要”,避開這“十不要”,孩子才能更好成長。 作者丨常常 轉眼間,開學已過兩周。 作為“雙減”后的第一個新學期,孩子們的學習負擔明顯減輕。 孩子似乎也在學業的松綁中,找到了久違的童年快樂。 但這份快樂背后,做家長的絕不能掉以輕心,畢竟“雙減”不等于放養。 孩子的學習回歸學校,父母的家庭教育也要跟上。 《開學第一課》里,董卿曾說過:
好父母勝過100位好老師,想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重視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 新學期,這“十要”和“十不要”,父母一定要先做到。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短片,兒子給同學過生日回家晚,父親不由分說一頓訓斥: “天天出去瞎折騰,放假也不回來學習。” 當自己晚回家時卻振振有詞: “和老同學出去聚個會怎么了?” 成天教育孩子“人窮不能志短,不能偷錢撒謊”,卻偷拿孩子媽錢包里的錢。 網友們評論稱,太真實了,像極了自己的父母。 說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毫無威信和信譽可言。 想培養言行一致的好孩子,父母要先“說到做到、絕不雙標”。 父母的點滴行為,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只有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能表里如一。
過去,孩子放學后要寫大量作業,周末要上各類培訓班,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少之甚少。 “雙減”后,父母和孩子有了大量的相伴時光。 但很多父母只是被動陪著孩子,沒有主動陪伴。 看看這個采訪就知道,父母陪伴時心不在焉,孩子有多受傷。 有的孩子表示媽媽一點都不和她玩,有的孩子說父親要看比賽,有的孩子疑惑為什么父母總有緊急使命要去完成。 比起好吃的和玩具,孩子們需要“父母”的程度,超乎大人想象:
孩子成長中的首要需求,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為了滿足這一需求,高質量的陪伴至關重要。 被父母花時間、花心思陪伴的孩子,內心安穩,自信勇敢。 他們懂得享受親情,也自然而然能學著父母的方式,用心傳遞愛、回饋愛。
這幾年,郭晶晶霍啟剛的育兒方式頻頻登上熱搜。 歸根結底,不是因為豪門光環和冠軍頭銜,而是他們的教育理念。 他們從不將孩子當做“豪門富二代”去溺愛,反而特別注重品行教育。 為了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會特意帶孩子干農活; 孩子們想要零花錢,也要擦車或者做家務來賺取; 他們經常帶著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培養愛心和同理心; 孩子們穿的衣服,也是和普通小孩一樣的平價款。 真正的愛孩子,不是用金錢堆砌物質,或插手代勞一切。 而是身體力行培養品格,潛移默化傳遞教養。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能意志堅韌,情操高尚,人格完整。 長大成人后,自然有底線,有愛心,懂尊重,能包容。 ![]()
“雙減”之后,應試束縛減少,很多家長感嘆“孩子更不好管了”: 天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自我意識激烈迸發,甚至叛逆反抗;天天有新點子,父母的思維明顯跟不上。 于是,很多父母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打壓孩子的想法,指責孩子的缺點。 但這樣不僅無濟于事,還會使親子關系陷入糟糕的境地。 著名心理學家戈登博士研究發現,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就是傾聽。 父母認真傾聽,才會走進孩子的內心。 久而久之,孩子的負面情緒、沖撞行為才能日漸減少,對父母也會報以同樣的尊重與體諒。 ![]()
美國勵志導師奧里森·馬登說過:
德國繪本金獎作品《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中,媽媽發火時,小企鵝的身體被震得四分五裂。 ![]() 它的腦袋飛到宇宙里。肚子落入大海里,翅膀掉到叢林中,嘴巴插在高山上。 ![]() 它嚇得魂飛魄散,但不敢停下,只剩一雙腳跑啊跑。 ![]() 直到媽媽找到它,對它道歉,找到它丟失的身體重新縫好,小企鵝才身心如一。 ![]() 父母控制情緒的能力,直接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對世界的信任程度。 想要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父母首先要做情緒的主人: 客觀看待事件,接納自己的情緒,尊重孩子獨立的生命,偶爾情緒失控,事后一定要及時道歉,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會更松弛、更平和、更快樂。 ![]()
很多父母感嘆:“雙減”之后,家才是家。 因為孩子不再只是回家睡個覺,而是有更多的時間在家里生活。 這時,溫馨整潔的家庭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哈佛商學院調查顯示:
同理,如果家里雜亂無章,孩子內心的秩序感就會被破壞,變得任性懶散, 如果家里干凈整潔,孩子則頭腦清爽,內心平靜,下意識地向好習慣看齊。 如果父母能花點時間收拾家、裝點環境,不僅能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還能激發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這一點,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是現成的老師。 ![]() ![]()
這次開學之后,減負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家長。 不用陪學、不用送補習班、不用檢查作業,卸下了多重身份,回歸到了父母本質。 但也有一些家長忙著享受愜意時光而跑偏方向: 指揮孩子讀書練琴跳繩,自己卻忙著打麻將刷手機看電視; 要求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自己卻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這與家庭教育中“共同成長”的原則背道而馳。 成長有一個“共作效應”: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一起運動、一起發展愛好等,不僅能讓孩子成長,自己也會收獲滿滿。 養育孩子,不是父母對孩子的單向輸出,而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契機。 父母勤奮努力、不斷精進,會極大地激勵孩子克服困難、追求卓越。 孩子的成長,就是父母的二次成長。 ![]() ![]()
“雙減”來臨,孩子輕松,家長解放,全家開心。 但減負不等于放任,金色童年不等于垃圾快樂。 “雙減”之后,家長能帶領孩子做很多很多事情——
只有探索世界的方式多樣豐富,孩子收獲的快樂才能更加持久、健康、有深度。 ![]() ![]()
尹建莉講過一件事。 女兒剛上學時,回家總是先玩耍,她和丈夫從不催促,任由孩子玩夠了再寫作業。 有一次,女兒臨睡前才想起來寫作業,尹建莉和丈夫也只是表示微微的驚訝,并無責怪。 女兒邊哭邊寫完了作業,還將書包收拾得整整齊齊,從此以后,她一回家就主動寫作業,從沒耽誤過。 很多父母屬于管家型父母,從衣食起居到學習培訓,無微不至地過問、提醒、督促、照料。 但這樣只會消磨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沒有激情和主動性應對生活。 雙減之后,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孩子,十年后,將差異巨大。 因此,父母要做的,不是監督、命令孩子,而是激發孩子內驅力,讓他們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 ![]()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孩子不知感恩,驕縱跋扈,往往都是父母大包大攬,一手溺愛出來的。 想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舍得讓他去吃苦。 如今,“雙減”減輕了孩子的學業負擔,也給孩子承擔家務、參與勞動提供了機會。 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可以讓孩子感受父母的不容易,學會心疼父母。 不想害孩子,就別再用溺愛綁住孩子的手腳,剝奪孩子體驗和成長的機會。 父母適時放手,讓孩子去吃該吃的苦,只有這樣,他才能學會珍惜,懂得感恩。 ![]() “雙減”之后,作業、試題、考試不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父母的養育方式也要更新迭代。 比起講大道理、單向要求和被動陪伴,用心體會孩子、用愛與孩子合拍,更利于孩子的成長進步。 成績分數終有盡頭,成長與收獲卻無止境。 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點個贊吧,愿每位父母,都能做“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那個人,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