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門縣永漢鎮振東村松山下小組前的田園上,有一條已經廢棄的高架灌溉水渠,筆直地橫亙在平坦的田地上,很是壯觀。我們去永漢合口古村采風,途經看到被它吸引,于是到松山下村停下車來,走近前去看個究竟。 (無人機航拍:班長) 這種高架灌溉水渠,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渡槽”。問了當地人,說這項水利工程叫“東灌渠”。不過,東灌渠指的是從水源地開始從頭到尾的整個水利工程的稱呼,振東村的這段渡槽,只是東灌渠的一部分。為此,我把位于振東村的這段渡槽,稱之為“振東渡槽”。 松山下也是一個古村,位于永漢河畔的沖積小平原上,地勢平坦。據村民說,這條渡槽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從南昆山七星墩水庫(也叫七仙湖)引水下來,在油田河接口開挖水渠,至振東村建高架渡槽,橫跨永漢河,把水引到永漢河西岸的田地上。一位在地里勞作的大叔說:當年建造東灌渠時,沿線的村民都參加了義務勞動,他自己年輕時也參加了這項工程的建設。振東渡槽曾經為保障永漢河兩岸的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時代的變遷,振東渡槽被廢棄不用了,有道路經過的地方為便于交通,上空被拆掉一節,但整體保存完整,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見證。 振東渡槽高約6米,底下整整齊齊地一字排開橢圓形的石砌橋墩,上面安置混凝土預制水渠,用于引水。從振東村過永漢河直至對岸的紅星村,整段渡槽長約一公里,其中振東村段目測長約600米。振東渡槽至今歷史不過50年左右,并不算久,但它卻是當年人民公社年代的歷史見證。 類似同年代的渡槽,在惠州其他地方也還有一些,大部分都已廢棄了。我認為,永漢振東渡槽是惠州范圍內,同類渡槽中最長、保存最完好的一處,但目前還沒有聽到振東渡槽作為近現代文物受保護的消息。其實,盡管振東渡槽的年代比起建國前的建筑來說并不久遠,但它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歷史見證,有其保護價值;而且它現已被廢棄,如不加以保護,很有可能會被破壞甚至拆除。相同的例子,同屬惠州的大亞灣西區新畬渡槽,就已被列入大亞灣區不可移動文物,而新畬渡槽不論是長度、高度還是保存完好程度,都不如永漢振東渡槽。位于粵西羅定市的長崗坡渡槽,則于2019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盡管永漢振東渡槽比不上長崗坡渡槽那么壯觀,但個人認為,振東渡槽進入縣級文物保護,怕還是有資格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