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壓是指在靜息狀態下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休息5分鐘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測得的血壓≥140/90mmHg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其癥狀主要是頭痛、頭暈、心悸氣短、后頸部疼痛、耳鳴、失眠等。 高血壓屬中醫學“眩暈”“頭痛”的范疇,臨床以頭暈眼花、視物不清、昏暗發黑、視物旋轉、不能站立、頭痛等為特征。高血壓病變臟腑主要與肝、脾、腎有關,因此,貼敷穴位主要選用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以及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如太沖、足三里、豐隆、涌泉等。屬肝陽上亢者,可選用天麻、鉤藤、珍珠母、磁石、牡蠣等藥平肝潛陽;痰濁內阻者,可選用白芥子、膽南星、蒼術燥濕化痰;如心腎不交者,加用吳茱萸、肉桂溫陽降濁,引火歸元。 1.吳萸山藥散(《臍療》) 主治:頭暈頭痛,高血壓。 處方:吳茱萸、山藥各20g。 用法:上藥研末備用。取藥末5~10g,納于臍中,上蓋用麝香止痛膏固定。3日換敷1次,1個月為1個療程。 圖:山藥 2.平肝降壓膏(《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高血壓,肝陽上亢之眩暈等。 處方:珍珠母、槐花、吳茱萸各等量,米醋適量。 用法:將方中前3味藥共研為細末,過篩,貯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以米醋調和成膏狀,分別敷于患者臍孔及雙側涌泉穴,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萸桂磁石餅(《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原發性高血壓病。 處方:吳茱萸、肉桂、磁石各30g,蜂蜜適量。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密封保存。臨用時每次取藥末5~10g,調蜂蜜使之軟硬適度,制成藥餅2個,分別貼于臍中、涌泉穴上,貼藥后以膠布固定,再以艾條點燃懸灸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4.杜仲膏(《中國膏藥學》) 主治:頭昏頭暈(高血壓)。 處方:杜仲9g,川芎9g,附子9g,牡蠣9g,棗仁9g,陳皮9g,茯苓9g,龍骨9g,桑寄生6g,狗脊6g,黨參6g,熟地黃6g,川楝子4.5g(炮),遠志4.5g,香油300mL,黃丹120g。 用法:上藥用香油300mL炸枯去渣,熬沸加黃丹收膏。貼腎區(第11胸椎至第2腰椎體兩側)。 圖:杜仲 5.天麻白芥膏(《貼敷療法》) 主治:頭昏頭暈(高血壓)。用于痰濁型高血壓。 處方:天麻10g,白芥子30g,膽南星、蒼術、白術、川芎各20g,生姜汁適量。 用法:將諸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治療時約取20g藥末,用姜汁調和成膏狀,睡前貼敷于中脘穴及雙側內關穴,并用膠布覆蓋貼牢,次晨去除洗凈。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一般1周就有效,可連續使用5~6個療程,以鞏固療效。 6.茱菊散(《貼敷療法》) 主治:頭昏頭暈(高血壓)。用于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 處方:吳茱萸15g,菊花15g,醋適量。 用法:前2味藥研細末,加適量食用醋調成糊狀,于睡前敷于雙足涌泉穴,用紗布包扎固定,次晨去除,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間歇1周再貼敷1個療程,連續貼3個療程。 7.桂芎膏(《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頭昏頭暈(高血壓)。 處方:桂枝3g,川芎2g,羅布麻葉6g,龍膽草6g。 用法:上方共研細末,然后以酒調為膏狀,敷臍部,外以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用藥10次為1個療程。 圖:川芎 殷氏等觀察穴位貼敷與針刺對高血壓病的影響。將87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和穴位貼敷組。膏藥方由益腎養肝、活血通絡的附子、川芎、三棱等中藥組成。治療時將神闕穴常規消毒,取藥膏敷上,以桑皮紙和橡皮膏固定,每周敷藥2次,5周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后穴位貼敷組每搏心輸出量平均增加11.12mL,每分心輸出量平均增加0.70L,外周血管阻力平均降低0.06kPa·S/mL,動脈順應性平均增加5.80mL/kPa,雖無顯著差異,但有明顯增加趨勢。提示了穴位貼敷治療高血壓病比針刺組更持久,其降壓作用主要是通過降低細小動脈的外周阻力實現的,但不排除大中動脈順應性增加的可能性。 按釋:穴位貼敷的降壓作用主要也是通過降低細小動脈的外周阻力實現的,但不能排除大中動脈順應性増加的可能性。穴位貼敷療法既有穴位刺激效應,又能通過經絡發揮明顯的藥理作用,具有降壓效果好、維持時間長、副作用少等特點,同時又有與針刺相似的療效,是不宜多服降壓藥或久服不能耐受者的可取療法。 [1]殷之放,汪司右.針刺與穴位敷貼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比較[J].上海針灸雜志,2000(05):9-11. 登場書籍 《中國貼敷治療學(第二版)》 全書分為上、中、下、附四篇。上篇介紹了貼敷療法的發展歷史、作用原理、應用范圍等。中篇介紹了貼敷常用藥物的作用及不同劑型的制造及功用。下篇則對近200種常見病,以病為綱,以古書中記載的貼敷方為目,分別介紹具體貼復方的制法、臨床操作及注意事項。 中醫愛好者交流平臺—— 選擇“其他下載方式”,點擊確定 養生正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