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遇到過自己或者身邊的人被取綽號的經歷,不知道你在被別人叫綽號時會有些什么感受?對于現在的孩子們來說也不例外,依然會有孩子被小伙伴們取的綽號而困擾,或者我們自己也曾經叫過他人的綽號卻不太會去想他人有什么樣的感受。 被叫綽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會排斥,厭惡,感到羞恥,有的人可能會感到親切親呢,還有些人則無感。讓孩子們困擾的一般是前者,當孩子因此而苦惱向父母傾訴,抱怨,或者悶悶不樂時,也是在發出一個信號:我需要你的幫助。 好好聽聽孩子的表達 Career In Business 父母接收到這個信號后,需要先靜下來,好好地聽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及事情的原委: 你有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是誰這樣對待你?在什么情況下出現這種狀況? 有多長時間了?你是如何面對的? 你希望如何?我能為你做些什么?…… 可能都并不需要父母過多詢問,一般孩子只要感受到了父母在用心傾聽就會自然而然地講述很多相關的內容細節,表達自己的需求。 父母設身處地地感受孩子的感受,肯定他們的感受,就是鼓勵他們表達,學會表達的過程,也提供了一個釋放情緒的空間,孩子從情感上得到理解和支持,不再覺得無助無力,父母了解他們的需求,以便為我們接下來共同面對問題做好鋪墊。 尊重感受,區分與界定責任 Career In Business 不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綽號,我們都首先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既不合理化對方的行為,也不因為自己的感受就去歪曲對方的意圖,對惡意的嘲諷和善意的親昵加以區分。 這樣的區分既需要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孩子的生活學習環境,同伴關系有相應的了解,也需要對孩子自身有深入的了解,否則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裹挾卷入;理解和共情孩子并不等于人云亦云,對事物失去客觀判斷,如何做到在共情支持孩子的同時又能抽離之外來保持理性的觀察涉及到父母自身的成長,也取決于親子關系的狀態。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清晰和界定責任,不論什么樣的綽號,如果讓被稱呼的一方感受到了不快,叫綽號就是一種不尊重,不當的行為,無須為他人的不當行為而自己感到羞恥,自責,不為他人的不當行為買單,明確了“事理”,理直氣壯,內心自然就有了不可侵犯的力量。 我們還可以建議孩子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生氣,難受,尷尬,憤怒,不滿,受傷……還是親切,愉快,親近,親密等等;可以明確正式地向對方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抗議:停止這樣的行為,對這類讓自己不舒服的“玩笑”說“不”,尊重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并不會因為你的“玩笑”而改變,從不快到開心,你的玩笑只是你覺得好玩好笑,但不代表我也有同感。 這在我們在關系當中發生矛盾的和分歧的時候是很重要的部分:表達感受,提出需求,明確告知和要求對方如何對待自己,這不僅是維護自己的邊界,也是在提供一種雙方能更好地相處的途徑。 理論與工作空間 Career In Business 因為綽號而引發的矛盾是人際交往矛盾的一種體現,人際交往矛盾往往又與個體的認知發展,交往模式相關聯。 塞爾曼的社會認知發展階段分為五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3—7歲), 2.社會信息采擇階段(4—9歲), 3.自我反省階段(6—12歲), 4.相互性觀點采擇階段(9—15歲), 5.社會習俗系統的角色替換階段(12—成人)。 學齡孩子正處于第2-5階段。 皮亞杰兒童道德發展分為:他律(8-10歲之前,以快樂為導向,服從權威)與自律(11歲后,被自己的原則支配,具有更多自主性)兩個階段 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孩子成長的過程不斷地內化父母,家庭的價值觀,其中就包含了關系模式。 賽爾曼與皮亞杰的理論是一個理想的心理發展模型,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個體的心理發展階段并不總與生理年齡同同步。同年齡的不同個體的社會認知程度可以相差甚遠,對于某一個個體來說,在生理年齡成年時停滯在其中的某一社會認知階段甚至是最初級階段,或者幾個階段并存是普遍存在的,不是每個人都會發展到高階段。精神分析則闡述了個體行為關系及模式的根源。 在理論的基礎上,再回到事件之中來看看我們工作的空間: 對于叫綽號與被叫綽號的雙方來說:遇到這種情況還需要根據他們的年齡段來處理問題,如果是剛入學9歲以前的小朋友,生理年齡決定了他們不太可能達到社會習俗系統的角色替換階段的社會認知水平,而是更可能在第1—3個階段內。至于是在第一,二還是第三階段,在生活與關系中遇到這樣的沖突,矛盾時,父母老師們對孩子們因勢利導起到了重要作用,引導孩子們建立在相應年齡段內更高層面的社會認知能力的機會,為下一個階段打下基礎,這樣會使他們更少傷害他人和被他人傷害。 因為社會認知能力高低與各種侵犯及成年后的犯罪行為呈負相關,同時,也決定著社會適應能力,是情感智力的組成部分,所以雙方的父母們都不要掉以輕心。 (接下來A代指叫他人綽號的一方,B代指被叫綽號的一方) 也就是說,如果雙方都停留在“自我中心“,那么A只感受到自己行為的快樂有趣(也可能夾雜著不滿與憤怒或者一些其它的情緒),完全想不到B會因此而苦惱難受,而B則停留在自己的苦惱難受中而無法明白理解A為什么要這樣樣做;但如果在此時引導A體會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感受以及對關系造成的影響,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方式對待B,引導B思考是什么引發了自己如此被A這樣對待?那么對于雙方來說就都有了一個自我探索的機會,也開始了學習自我探索的過程。 自我層面工作的可能性 Career In Business 基于父母們對自己的孩子處于“弱勢“更容易引發焦慮,所以行文側重于關于B方的討論。 在傾聽和共情孩子之后,他們的情緒一般會得到平復,父母則在了解了孩子生理與心理發展的階段基礎上可以開始和孩子在不同層面來共同進行一些探索工作。 綽號是怎么來的? 綽號往往是根據人的姓氏,屬相,行為,長相,習慣等特征而來的。 比如我的女兒是屬鼠的,我會給她找出相關的卡通形象,比如米老鼠是家喻戶曉,很多人都喜歡的卡通形象,她的名字里面有一個容易被人聯想到諧音的“鴨“字,大概在五歲左右時,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們會戲稱她”鴨子“,她回家和我說起這件事(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情緒),我們聊起了丑小鴨的故事,她自己還找到了寵物柯爾鴨和卡通黃小鴨,玻尿酸鴨等等,轉學時她還主動把這個綽號告訴新同學們,成為大家對她的昵稱,最近她把手機殼也換成了卡通版的柯爾鴨(先入為主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孩子對于綽號的感受在于他們的授受度,我們也可以這樣引導去孩子面對他人的調侃戲謔,無論是卡通,童話,神話還是各種故事中,我們總能找到一款能匹配的并且喻意不同的形象,換個角度來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當我們將綽號賦予了自己的精神涵義之后,從某個層面來說,此綽號已經非彼綽號了,它有了不一樣的靈魂,并且會慢慢將這種改釋傳遞開去。 在孩子因為姓名被取綽號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通過本家姓氏的起源,從歷史上尋找自己的同族,中國幾千年歷史,各種姓氏的名人都有,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在產生歸屬感,自豪感的同時也會以先人為榜樣,認識到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什么樣的成就,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不為旁人和外界的困擾所擾;還可以一起回顧孩子名字的來歷,喻義,這對于大部分父母來說都是一段美好的回憶與期許,孩子在重溫自己姓名的涵義的過程中能自然地汲取到其中的愛和溫暖。 向外拓展: 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名人中有不少綽號的逸聞趣事:譬如司馬光就曾經因為固執己見被蘇軾稱之為司馬牛,古人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會自己給自己取別號也是綽號的一種,原來綽號還有這樣的歷史,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件,從這個層面來說,我們對于綽號本身的定義與理解就有了拓展,當對事物的認知有了變化后,評價與感受層面的變化也會隨之而來。 被激發的感受與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