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文化名城到“世界客都”,老照片告訴你民國時期嘉應教區的歷史記憶 一,嘉應-梅州,從歷史文化名城到“世界客都” 梅州是當之無愧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而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地區當屬梅城“一城兩坊”的嘉應古城與攀桂坊、望杏坊,梅城古往今來一直都是縣治、州治的所在。 梅州被稱為“世界客都”絕不是浪得虛名,她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這里是客家人的大本營也是華僑之鄉,旅外華僑700多萬人。 這里有中國客家博物館 - 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在這里,記錄著客家先民篳路藍縷的艱辛,也曾留下過仁人志士慷慨激昂的悲歌。 中國客家博物館 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是中國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淵源與發展,系統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物與客家民俗文物的國家綜合性博物館。 梅州浮橋是連接東山教育基地與梅江南堤的觀光人行橋,也是梅江河上的第一座人行浮橋。 二,瑪利諾會接手成立嘉應教區 天主教會雖然1850年左右就傳入梅州地區,但是起初由法籍神父主導的在梅州的傳教活動都是星星點點,到了十九世紀末,天主教先后傳入梅縣、興寧、五華、蕉嶺、平遠、豐順、大埔等縣,五十多年艱辛開拓發展教徒3000多人。 1929年,廣東梅縣,在梅縣的瑪利諾會士利用假期相聚在Murphy神父的教堂住所,一起交流經驗,侃大山,吹牛皮,其樂融融,興高采烈。 教會在梅州的快速發展是在1925年以后,羅馬教廷將法國傳教會所轄的興梅天主教會劃歸美國瑪利諾修會管理,設立嘉應教區,管轄梅縣、興寧、五華、蕉嶺、平遠、大埔以及龍門、和平、連平九個縣。 1932年在中國梅縣靜修中的馬利諾神父,這是一張馬利諾神父在嘉應教區(也就是梅縣)的靜修會上的照片。 嘉應教區設立后,由于瑪利諾會有雄厚的財力物力支撐,天主教會事業迅速擴展,五華發展比較快,其次是梅縣、興寧、蕉嶺。 梅江橋修建成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春,位于廣東梅州梅縣城區中心,是一座橫跨梅江、溝通江南、江北市區的大橋,也是梅州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建造梅江橋的時候,是法籍神父龔善傳設計繪圖,天主教會還捐助建造一個橋墩的資金。 三,民國時期的嘉應教區主教府 1925年羅馬教廷將法國所轄的興梅天主教會劃歸美國瑪利諾修會管理,設立的嘉應教區以后,當時嘉應教區的教會設施已不能適應教會的快速發展。 所以瑪利諾會多方募捐在梅城江南購地30多畝建教堂,1948年基本完工。由主教府、神父樓、玫瑰修女院和水塔等組成,均為鋼筋水泥結構、墻體涂刷黃顏色的中西合璧教堂式建筑,主教府舊址位于江南街道辦事處梅南居委機關路9號梅州市委大院內。 這座上世紀五十年代傳教士修建的寶塔,塔頂有十字標志,實際是梅城江南主教府的水塔。 水塔為八角七層水泥鋼筋磚塔,采用中西合璧的藝術設計,塔高約23米,旋轉式樓梯,一至六層各面墻壁均有一扇心形葉脈花窗,別具一格的造型引人注目。 主教府正大門坐西北向東南,高三層,灰瓦面、仿歇山頂,屋脊末端上翹,起初是心形葉脈花窗。 神父樓,大門坐北向南,灰瓦面,仿歇山頂,屋脊有祥云圖案裝飾。高二層,梁檐瓦底有斗拱。 玫瑰修女院,也是一樣高三層的建筑,分左右二門,左門坐東南向西北;右門座西北向東南。 當時的主教府、神父樓、修女院、寶塔和一些附屬設施組成一個既渾然一體又別具一格的建筑群。 四,民國時期嘉應教區的神父們 1934年唐汝琪神父在梅縣與教友家的孩子,唐汝琪是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會士;后來擔任天主教梧州教區主教。 1903年1月13日,唐汝琪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東南部的新貝德福德港,其兄長為 耶穌會會士。 1930年,唐汝琪神父與梅州小修院的小修生 唐汝琪神父是瑪利諾會的功臣之一,1940年初,唐汝琪于 蒼梧成立了預備性的圣若瑟小修院;1941年又接管了廣西桂平縣教務;其后還相繼建立了梧州圣心小學、平南圣心小學、平南圣若瑟小學、郁林圣心小學、平南都榜小學、北流圣嬰幼稚園等;并在榮城以及松山天主堂設立了施藥所。 福爾德神父和埃亨神父在梅縣,中國,1930年。 埃亨拿著一頂帽子,在左邊。福爾德主教在右邊,手里拿著一本書。兩人都站在外面的花園里。 大高個的洋神父和一個少年在一起,孩子脖子上掛著神父送給他的禮物,1930年,唐汝琪神父在廣東梅縣。 馬利諾神父在梅縣,中國,1929年。穿長衫的伯恩斯神父拿著一個中國折扇,穿的用的和普通中國人一模一樣。 伯恩斯于1919年進入馬利諾會,1924年6月15日被圣為神父。同年,他被派往中國。扇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 我國扇子不僅可以扇風納涼,還可以欣賞雅致精巧和扇面的書畫藝術,瑪利諾神父們入鄉隨俗,表現出對中國文化尊重的態度。 五,福爾德主教主持嘉應教區 福爾德神父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是第一個進入美國天主教外交使團協會的學生。他于1917年12月5日被祝圣為神父,次年他陪同瑪利諾會創始人華爾實主教、普萊斯神父、邁耶神父前往中國。 1636年蕉嶺官員來天主教會拜訪福爾德主教 福爾德神父開始在中國南方廣東廣西服務,1925年,他被分配到嘉應教區。十年后的1935年,瑪利諾會創始人華爾實主教將福爾德神父祝圣為第一位嘉應主教。 梅縣天主堂祝圣典禮紀念合影,馬利諾會主教神父與學生在梅縣。 福爾德主教與詹姆斯麥考密克神父和中國教友在祝福梅縣教堂后合影留念 麥考密克神父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于1931年被祝圣為神父后被派往嘉應教區。 民國時期瑪利諾會位于中國梅縣的神圣家庭教堂。 從這一張“中國南方嘉應教區神圣家庭大教堂”的照片可以看出教堂長凳是竹子做的,顯示出教會當時因地制宜的風格。 1934年,梅縣圣若瑟小修院瑪利諾會主教神父和圣若瑟小修院的修生們合影。 馬利諾會嘉應教區福爾德主教與神父們在梅縣,中國,1938年。除了來自美國的傳教士之外,照片中還有幾位當地中國籍神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一直留在中國。1950年,福爾德主教和他的秘書一起被捕,受審并被判入獄,在監獄服刑一年后去世。 六,天主教會首要在嘉應教區的足跡 1931年,華爾實主教乘船抵達廣東的嘉應教區梅縣訪問。華爾實主教是瑪利諾傳教會的創始人。 1903年初,華爾實主教被委任為波士頓總主教區傳信善會主席。1906年,華爾實參加了全美第一次天主教外方傳教會議。 1931年,華爾實主教在廣東的嘉應教區訪問期間,與蕉嶺廋樂身著制服的童子軍合影 于斌在梅縣 于斌通過辦報、組織培訓班等多種方式在中國開展傳教事業,并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天主教教義結合起來,深得羅馬教廷歡迎。 七,瑪利諾會在嘉應-梅州的傳教生活老照片 清晨中等待出發的神父 梅縣教會神學院圣樂隊 民國時期摩托車還很少見,騎著下鄉回頭率一定很高。1937年,廣東蕉嶺騎摩托車下鄉的神父。 民國時期梅縣的一個貧苦教友家庭 1933年,廣東蕉嶺一個天主教家庭。 1931年,唐汝琪神父與當地的三位傳教員在梅縣。 1930年,一位神父和二位修生在梅縣修院教堂里,跪在祭臺前,做40小時虔誠祈禱。 八,曾經在嘉應教區服務的修女們 由于在廣東省梅縣教區傳教的福爾德主教見男性傳教士在當時保守的文化中難以向女性傳教,故請求修會修女幫助。 1921年準備去梅縣的六位修女在香港合影 她們是Foehlich修女、Sheridan修女和Moffatt修女、McKenna修女、Leifels修女和Foley修女。 首批六位修女于1921年到港以后隨即赴廣東服務。 一個天主教修女騎著自行車帶著一個小女孩快樂飛馳在廣東梅縣的鄉間小路上。 福爾德主教與修女姐妹在中國梅縣,這是弗朗西斯·澤維爾·福爾德主教和瑪麗諾修女會在年會后合照的照片。這里是他們在梅州的新修道院所在地。 李芹神父到中國后,他的妹妹也加入瑪利諾會,前來中國服務。這是1936年,李芹到梅州看望他的妹妹Rita Meria Regan修女時合影。 Rita Merie Regan修女為了到各堂區服務,單身一人在梅縣乘坐長途巴士。 1938年,Rita Merie Regan修女在梅州平遠縣東石看望一對母子,她去的地方是廣東的嘉應教區,在梅州客家人中傳播福音。 1938年福爾德主教在中國梅縣的中國姐妹,這是一張瑪利諾會中國姐妹的照片,她們并排站在一起,穿著是白色的衣服,發愿后加入瑪利諾修女的行列。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會在梅州積極參與當地福利事業,教會有附設中學,開辦小學識字班和施藥所,在戰亂災荒年代,救濟難民,幫助解決生活困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