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改編并發表 題圖,1945年1月,黑豹F的第二個窄型炮塔被放置在一輛黑豹G型戰車的車身上接受軍械六局的測試 1943年,早在黑豹坦克(Sd.Kfz.171)投入現役之后不久,德國的軍械六局(Wa.Preuf.6)就在著手根據前線部隊反映的問題考慮重新設計黑豹坦克的炮塔。在前線部隊看來,黑豹坦克雖然是一輛非常好的戰車,但也存在不少可以改進的空間,這其中,官兵們對炮塔的抱怨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問題上: 1,炮塔前裝甲裝甲仍然不夠厚,只有100mm,且近乎垂直,這個厚度可以被蘇軍的重型反坦克炮貫穿。 2,炮塔正面的投影面積過大,給敵人提供了很好的瞄準目標。 3,弧形的炮塔正面防盾下部可能會將打來的炮彈向下反彈,這樣反彈的炮彈可能擊穿薄弱的戰車底盤頂裝甲。 4,炮塔內部的抽風設施并不能非常有效地運作,以至于連續發射幾發炮彈之后整個炮塔內部空間就會煙霧彌漫。 1943年末或1944年初出廠的一輛黑豹A型坦克,注意其圓弧狀的防盾側面形狀,在戰場上,擊中防盾下方的炮彈很容易向下偏轉擊穿車身頂部裝甲——炮塔前部的車身頂部裝甲只有25毫米厚。 考慮到弧形防盾下部的隱患,德軍在豹G戰車比較靠后的生產批次中引入了將弧形防盾下頜加了一個“下巴”的新式防盾,但這只是權宜之計 一輛在美國阿伯丁戰車博物館保存至今的黑豹G型坦克,雖然在黑豹G型坦克生產的過程中,弧形炮盾對炮彈的反彈問題得到了重視并以“帶下頜的防盾”這種形式試圖解決,但從正面來看,該坦克的炮塔正面投影還是很大。 有鑒于此,軍械六局希望為黑豹坦克設計一款窄型炮塔。這種窄型炮塔的正面投影面積應該比量產的黑豹坦克要小,而且正面裝甲要增加到120mm。不惟如此,新設計的豬頭防盾要有效地防止向下跳彈的危險。除了這些要求之外,軍械六局還要求新設計的炮塔要可以容納一具測距儀,而過去炮手的直瞄式炮鏡要被一具潛望鏡式的觀瞄鏡取代。除此之外,其余的炮塔內部構件在最大限度內保持不變。1944年3月,軍械六局將開發黑豹新的窄型炮塔(Schmalturm)的任務從萊茵金屬公司移交給了戴姆勒-奔馳公司。軍械六局對奔馳公司提出的具體要求如下: 1,新設計的炮塔要避免舊炮塔存在的”弧形防盾向下跳彈擊穿車體頂部裝甲”的問題。 2,在不增加炮塔總重量的情況下增加炮塔前部的裝甲防護。 3,炮塔前部的投影面積要盡可能小,但又要有足夠空間裝設坦克炮及其附屬設施。 4,炮塔內部要有充足的空間裝設一具潛望式的測距儀。 5,主炮同軸機槍由MG34轉變為MG42(此時的德國已經計劃停產MG34了)。 6,每座炮塔的總成本要下降。 7,在炮塔內裝設必要的設備使得黑豹戰車在戰地上就可以由一輛普通的戰車改裝成指揮戰車(Befahls-panther)或者裝備紅外線裝置的夜戰黑豹。 與此同時,軍械六局還要求除了測距儀,火炮觀瞄鏡和火炮本體之外,整個窄型炮塔的加工工時要比原先黑豹坦克的炮塔減少30%-40%。新的窄型炮塔防護性比過去的舊炮塔更好,但重量卻比以前的輕(從原先的7.665噸減少到7.565噸)。炮塔前方由于采用了豬頭型防盾,其防護性得到了顯著提高的同時,整個炮塔前部的可用空間卻沒有減少。新的窄型炮塔的座圈直徑和舊的炮塔一樣,都是1650毫米。 1944年8月20日,第一個試制窄型炮塔被放置在一輛普通的黑豹G型戰車車體上。作為第一個試制型炮塔,這個炮塔有不少獨有的細節,這包括了炮盾上沒有量產型的起吊環,炮塔頂部有裝填手潛望鏡的位置,而且炮塔前部還為望遠鏡式的觀瞄鏡留了開口。不過,在觀瞄鏡開口上方,這個炮塔的頂部開有凹槽, 窄型炮塔的防護: 新的窄型炮塔在防護上比舊有的黑豹坦克炮塔要改善了不少。其正面裝甲厚達120毫米,并且以20度傾斜角安裝,豬頭型防盾的裝甲厚度更是達到了150毫米。窄型炮塔側面和后部的裝甲厚度是60毫米(舊炮塔是45毫米),其頂部的裝甲厚度是40毫米,相比于舊炮塔的16毫米是大大增強。考慮到戰爭末期盟軍與日俱增的空中威脅,這樣做是非常有意義的。 1945年夏季被英軍俘獲的一批窄型炮塔中的一個,注意其前部的焊線和后部的焊線區域,這張圖很直觀地體現了黑豹F窄型炮塔前部的裝甲厚度。 筆者于去年5月在英國博文頓戰車博物館拍到的黑豹F型戰車窄型炮塔實物,英軍用它做了大量的火炮實驗,但從正面并沒有貫穿120毫米厚的裝甲 窄型炮塔的火炮和同軸機槍: 新的窄型炮塔采用的主炮將繼續是黑豹坦克的Kwk42型75毫米主炮。不過,在窄型炮塔中,Kwk42主炮的緩沖和復進機構經過了重新設計,它們被放置在主炮下部,而不是如舊炮塔一樣被放在主炮側面。這個新的設計由位于皮爾森(Pilsen)的斯柯達兵工廠(Skodawerke)完成,并被稱為Kwk44/1型主炮。在這一型重新設計的主炮中,炮架不再是焊接結構了,而空氣壓縮裝置也被圍繞在復進機構上的一個空氣壓縮氣缸代替。在主炮復進行程的最初420毫米路程中,這個空氣壓縮氣缸開始工作。 除了這些內部設計之外,Kwk44/1型主炮和舊的Kwk42主炮從炮塔外部最直觀的區別有兩點,一是豬頭防盾的使用,二是取消了炮口制退器。 黑豹坦克炮塔內放置的Kwk42型75毫米主炮,其復進裝置和緩沖器都在炮身兩側 由斯柯達兵工廠設計的Kwk 44/1型75毫米主炮,可見火炮尾部下方的復進和緩沖裝置,注意炮口沒有制退器,相應的,身管倍徑從71倍變成了70倍。 筆者在英國博文頓戰車博物館拍攝的窄型炮塔側面,從這里可以看到其火炮內構,注意炮尾底下為復進裝置和緩沖裝置留出的空間 窄型炮塔火炮的俯仰裝置被放置在火炮下部,并可以讓成員通過操縱手輪控制火炮俯仰(操縱手輪和控制炮塔旋轉的手輪被放置在一起)。火炮的俯仰角是-8度到20度的范圍。每旋轉一圈手輪火炮的俯仰角可以改變4度。 火炮側面的同軸機槍由MG-34換成MG-42,這是因為到了1944年,德軍已經不再生產戰車用的MG-34同軸機槍了。 光學觀瞄裝置: 德軍一開始計劃為新的窄型炮塔安裝由萊茨公司生產的T.Z.F13型望遠鏡式單目觀瞄裝置。這種直瞄式炮瞄鏡有2.5倍和6倍兩檔放大倍數,對應的視野分別是28度和12度。為了裝設這種觀瞄裝置,炮塔的前裝甲上需要開出孔洞。德軍向萊茨公司訂購了4802具T.Z.F13式觀瞄裝置,但萊茨公司只完成了兩具。 在生產型的窄型炮塔上德軍計劃裝備的觀瞄裝置是S.Z.F1型潛望鏡式觀瞄裝置。使用這種觀瞄裝置的話,炮塔前部可以不留開口,只需在頂部開口即可。1944年,德軍向萊茨公司訂購了10具S.Z.F1型瞄準鏡,并在1945年1月為了量產型的窄型炮塔向萊茨公司下達了1000個瞄準具的訂單。但是,萊茨公司從1944年9月到12月只生產了5個這樣的瞄準鏡,在1945年1月到2月之間又額外生產了4個改進型的S.Z.F1b型瞄準具。 在1944年8月試生產窄型炮塔上是有為裝填手準備的潛望鏡,但這個潛望鏡在量產型炮塔上被取消。后來英軍在德國繳獲的幾個量產型炮塔的確是沒有裝填手潛望鏡的。有的量產型炮塔頂部預先為裝填手潛望鏡留下了開口,后來這些開口都被焊接的裝甲板蓋住了。 ![]() 第一座窄型炮塔是有裝填手潛望鏡的,這座炮塔裝設在豹G的車身上只留有存世的兩張照片,這是它的側面照 除了炮瞄鏡之外,德軍計劃為黑豹F戰車配備由蔡司公司生產的1.32米的立體測距儀。不過在戰爭結束前,蔡司公司都沒能造出這樣的一具測距儀來。按計劃,這樣的測距儀應該在1945年4月被研發完成,并于7月大規模生產。 ![]() 筆者在博文頓戰車博物館拍攝到的蔡司公司給虎王戰車生產的1.5米測距儀,這種測距儀總共就只有三臺被制造出來。按照計劃,如果戰爭在1945年7月還在繼續,這樣的測距儀要被裝設在虎王戰車上,而一種1.32米的版本要被裝在黑豹F戰車上。 窄型炮塔其余部件: 窄型炮塔頂部的車長指揮塔被重新設計,更加低矮。舊式黑豹坦克指揮塔上架設機槍的環狀結構被移到指揮塔開口內側,而且指揮塔艙門的打開方式是翻開的,區別于舊式黑豹坦克指揮塔平移開艙門的樣式。 窄型炮塔后部的逃生艙門是使用加工切削炮塔后部的廢料制成,這使得炮塔的總重進一步減少。 炮塔的旋轉可以用液壓動力完成,也可以手動完成。用液壓動力旋轉炮塔時,炮塔旋轉一周需要30秒,而旋轉手輪的話,炮塔旋轉一周需要四分鐘。 ![]() 1945年1月4日,第二個試制窄型炮塔被安放在一輛底盤編號120413的黑豹G型坦克上接受軍械六局的測試。注意這個炮塔已經取消了裝填手潛望鏡,并在頂部安裝了Pilsen起重基座。和第一個試制窄型炮塔不同,該炮塔的炮盾上方沒有雨檐。 除了窄型炮塔之外,在德軍計劃中,將要在1945年春季投產的黑豹F型坦克在車體上還有如下的特征: 1,車體頂部裝甲從16毫米增加到25毫米厚度。 2,駕駛員和無線電操作員的艙口打開方式發生了變更,和黑豹G型那種需要翻開來的蓋子不同,黑豹F的車組成員要想打開蓋子,需要的是將蓋子向上抬起并向側面滑動。 3,駕駛員潛望鏡的基座發生變更。 4,車體機電員操作的MG-34機槍被St.G.44突擊步槍取代。 5,整個車體內部的無線電臺裝設樣式發生變更。車體內只裝設Fu5超短波電臺,其余的電臺設施都裝設在炮塔里。這樣做是為了前線部隊可以快速地將一輛普通戰車改造成指揮戰車。除此之外,為指揮坦克設置的天線基座在所有的戰車上都有裝設。 6,每一輛黑豹F坦克都有可以迅速裝設FG1250紅外線夜戰裝置的配件。 除此之外,黑豹F的其余特征就和1945年4月要出廠的黑豹G型戰車一樣了。有的參考資料會將”黑豹F前裝甲板和側面裝甲版的焊接角度不同”作為黑豹F的特征,這很可能是黑豹F的裝甲板由不同供貨商供應所致。另外,關于黑豹F的路輪,軍械六局在1945年2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所有的黑豹坦克都要在1945年5月之后采用鋼輪作為其路輪結構,所以,如果戰爭繼續下去,黑豹F會以全鋼輪的樣式出現在戰場上。 ![]() 黑豹G(上)和黑豹F(下)的車體上部對比,箭頭所指為而這不同之處,分別為駕駛員機電員艙蓋的打開方式不同,車體前部頂裝甲厚度不同,以及前裝甲和側裝甲的焊接方式(由于供貨商變更所致) 黑豹F戰車的生產: 1944年,德軍生產了若干窄型炮塔的原型,到了這一年的10月26日,德軍計劃在1945年6月時所有的黑豹坦克都換裝窄型炮塔。在德軍的戰車工廠當中,MAN,MNH和戴姆勒-奔馳是在全力以赴地生產黑豹戰車。這三家工廠計劃于1945年3到5月開始轉產擁有窄型炮塔的黑豹F(其中,奔馳計劃3月開始生產,MAN計劃4月,MNH計劃5月)。與此同時,德軍也在計劃逐漸關停四號坦克的生產線,原先生產四號坦克的克虜伯公司(Krupp-Grusen)和尼伯龍根工廠也要加入黑豹坦克的生產中,它們都要在1945年4月生產出第一輛黑豹F戰車。 不過,盟軍的轟炸和其他因素對這個計劃表產生了嚴重的干擾。1945年1月30日德國人的愿景里,克虜伯公司能在6月份完成頭兩輛黑豹F就算謝天謝地了,而尼伯龍根工廠更是要拖到遙遙無期的8月。最終直到戰爭結束,MAN公司也沒能生產出一輛帶著窄型炮塔的黑豹F。而戴姆勒-奔馳公司在接受盟軍調查的時候聲稱,他們“完成了一些黑豹F的底盤,但裝設著黑豹G的炮塔和鋼輪”就出廠了。 戴姆勒-奔馳公司在戰爭末期唯一還在生產黑豹的廠區是位于柏林近郊的馬利恩費爾德的40號工廠。在保衛柏林的戰役中,這里生產的最后一批黑豹坦克都已經分發給了就近的部隊。根據底盤號記錄,所有的這些黑豹都是G型。如果真的有黑豹F的車體頂著黑豹G的炮塔“完工”了的話,那么就只可能是這幾天當中離開第40號工廠的黑豹。 ![]() 1945年4月在柏林近郊戴姆勒-奔馳的40號工廠里的一排黑豹坦克車體,注意有幾輛車體上機電員和駕駛員艙蓋外側的滑軌,這是黑豹F戰車的特征,這至少證明了戰爭結束前德軍已經制造好了黑豹F的底盤。 ![]() 1945年5月,魯爾地區在搖床上進行加工的黑豹F坦克車體,這幾個底盤的前裝甲側裝甲焊接方式仍舊同黑豹G型一樣,只不過頂裝甲變成了40毫米。 ![]() 這輛出現在柏林戰役中的“黑豹G型”戰車,駕駛員艙口這里似乎并非黑豹G型那樣掀開的樣子,車體側面也沒有黑豹G型戰車該有的防止艙門撞擊車身的墊木。所以,這是一輛“裝了黑豹G炮塔”的黑豹F型戰車。 ![]() 一輛被遺棄在柏林俾斯麥大街的黑豹坦克。注意這輛戰車的駕駛員機電員艙室側面沒有艙蓋墊木,而且前裝甲側裝甲焊接紋路是橫紋,所以它的車體來自柏林近郊戴姆勒-奔馳40號工廠的豹F,而炮塔是豹G的。注意這輛車全身非常粗糙的硬邊迷彩。 ![]() 同一輛戰車的另一個視角。來自柏林近郊40號工廠的最后幾輛黑豹坦克壽命只有幾天,但即使這幾天的壽命也大大增加了其履帶的磨損。 ![]() 一輛在萊比錫大街被德軍拋棄的黑豹坦克在“弗雷德里希森林人民公園”(Friedrichshain Volkspark)被展覽,這張照片拍攝于戰后不久,注意這兩黑豹坦克側面水平焊接的裝甲咬合痕跡,以及駕駛員機電員艙門頂上為滑動艙蓋而設置的滑軌。從這些特征判斷,這也是一輛豹F車體和豹G ![]() 在Panzers in Berlin一書中對這輛黑豹坦克做的彩圖復原。 英軍在1945年8月從柏林的40號工廠獲得了一批黑豹F型戰車的窄型炮塔,并將它們運往英國本土進行測試檢查。這批窄型炮塔可以被看作是生產型黑豹F的窄型炮塔了。除了上述生產型炮塔的特征以外,其炮塔外側焊接了掛偽裝網的吊環,炮塔頂部也裝設了Pilsen起重裝置基座。 ![]() 圖注:英軍繳獲的黑豹F窄型炮塔當中的一個,這座炮塔沒有裝設主炮 ![]() 英軍繳獲的幾個窄型炮塔幾個不同的視角,最上面那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窄型炮塔上的迷彩涂裝,而最下部的這個炮塔前部有寫的字體“Schmalturm”,德語“窄型炮塔”之意。 黑豹F型戰車就這樣以“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方式被淹沒在了歷史洪流當中。如今,黑豹F僅存的一個窄型炮塔在經過各種傷筋動骨的火炮測試之后傷痕累累,被放在英國博文頓的戰車博物館供人參觀。對于許多坦克世界端游或者手游的玩家而言,略感安慰的一點在于黑豹坦克窄型炮塔是游戲里玩出黑豹坦克之后很快就容易升級的一個東西,于是在游戲里,歷史上幾乎沒存在過的黑豹F不斷地上演著同其他許多也沒有機會在歷史上出現的戰車的對決,也算是當代人對于“懷舊”的一種不失禮貌的解讀吧。 ![]() 圖注:筆者去年在英格蘭博文頓戰車博物館拍攝到的黑豹F窄型炮塔后部,嚴酷的火炮實驗使得許多地方都被震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