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方常見疾病治癥:胃病、胃炎、胃痛 一、胃病 【導讀】 胃病是一個總的概念,包含了所有胃的問題。從癥狀來看,有胃痛、胃脹、沒有胃口、胃難受、嘔吐等;從中醫(yī)觀念來看,有心下痞、胃寒、胃熱、胃里積食等;西醫(yī)就更多了,有胃炎、胃癌、胃息肉等等。在治療上,要以癥狀到中醫(yī)診斷為主,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切不可讓西醫(yī)病名左右了你的判斷。 如何才能保護你的胃的健康? 1、胃主消化,是熱的器官。所以經(jīng)常食冷一定對胃形成傷害。但是常食燙的食物和茶水,對食管壁和胃是另一個極端的傷害; 2、胃的消化不是無限制的,所以過食、不食都是對胃的傷害; 3、胃的工作必須有始有終,就是說進去的食物一定要消化完才算工作完成。所以說睡覺前兩個小時內吃的食物還沒有消化完,就會停留在胃里做游戲(你睡覺時你的胃也休息了),后果很嚴重; 4、胃是人體、自然的一個部分,對化學物品沒有什么抵抗力,常吃西藥對胃的傷害往往不可逆; 5、胃的動作是在心臟的主導下進行的。所以人的開心是對胃最大的保護; 6、人不可能不生病。一旦覺察胃不舒服,立即到中醫(yī)尋求幫助。 【治病策略】 倪海廈: 1、欲吐有惡心的現(xiàn)象,就是胃里面有虛熱。虛熱,胃的津液不夠了,熱往上沖,可能是發(fā)表發(fā)得太過,病人流汗流得太多。 2、只要口吐涎沫,嘴巴里面口水那么多,吐掉了又來,都是胃有寒癥。用丸藥,像理中丸,理中湯的丸劑,都可以使用到。 曹穎甫: 1、胃中有熱,則吐黃濁之痰,《金匱》但坐不臥之十棗湯證也。胃中有寒,則吐涎沫,《金匱.痰飲篇》之小青龍湯證也。 【辯證診斷】 1、人身相火之氣,燔灼不及,則現(xiàn)下寒、腎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氣少也。相火無燔灼太過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則生元氣。相火不降,則燔灼于外,而發(fā)燒熱也。外之燒熱愈大,內之相火愈少也。 2、(1)能食而不能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當宜補脾。而補脾尤宜補腎中之火,蓋腎火能生脾土也。脾之虛寒責之腎。 (2)人不能食,食之而安然也,乃胃病而非脾病也,不可補腎中之火,當補心中之火,蓋心火能生胃土也。胃之虛寒責之心。 【辯證治則】 1、只要遇到心下痞、胃里面難過,不管是胃潰瘍、胃出血或是怎么樣,都會用到人參。 2、慢性胃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3、吐后呀,胃氣上逆得厲害,老溫溫欲吐,吃了調胃承氣湯就好。可是不要多吃。一般這個吐或巴豆大下之后呀,全要吃調胃承氣湯,才能納食,要不然是不行的。 二、胃炎 【治病策略】 1、慢性胃炎的舌苔:舌色淡紅或偏紫、舌體偏大,舌邊胖嫩。白苔(表淺性胃炎)、黃苔(比較嚴重的),糜爛程度比較重的出現(xiàn)齒痕。主要兩個特點:舌胖大、舌邊潤亮。 2、西醫(yī)對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中樞神經(jīng)功能失調,影響胃的生理功能,可能與發(fā)病有關。病程較長,常反復發(fā)作。多數(shù)患者有上腹部飽悶或疼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癥。若見胃脘部痞硬,按之有硬塊者,是飲與食互結所致,可用大柴胡湯去大黃加白術以化飲開結,飲化結開,痞硬自除,疼痛則解。 3、胃痛欲嘔的胃炎可用黃連湯。 4、甘草瀉心湯常常用在急性的腸胃炎。 【辯證診斷】 1、慢性胃炎的舌苔:舌色淡紅或偏紫、舌體偏大,舌邊胖嫩。白苔(表淺性胃炎)、黃苔(比較嚴重的),糜爛程度比較重的出現(xiàn)齒痕。主要兩個特點:舌胖大、舌邊潤亮。 【辯證治則】 1、胃痛欲嘔的胃炎可用黃連湯 2、腸子發(fā)炎的時候用黃芩湯;胸膈發(fā)炎的靠黃連湯。胃炎同時有胃寒(不渴)用黃連湯。 3、膽汁返流性胃炎,胸骨后燒灼感、胃部灼痛:柴胡12克,旋復花15克,黃芩9克,白芍15克,枳殼12克,黃連9克,吳茱萸3克,蒲公英30克,浙貝母12克,郁金15克。 4、甘草瀉心湯常常用在急性的腸胃炎。 5、西醫(yī)對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中樞神經(jīng)功能失調,影響胃的生理功能,可能與發(fā)病有關。病程較長,常反復發(fā)作。多數(shù)患者有上腹部飽悶或疼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癥。若見胃脘部痞硬,按之有硬塊者,是飲與食互結所致,可用大柴胡湯去大黃加白術以化飲開結,飲化結開,痞硬自除,疼痛則解。 【辯證比較】 1、(1)安中散:用于偏虛之慢性胃脘痙攣性疼痛。本方主要用于神經(jīng)性胃痛(胃神經(jīng)癥)、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爛、胃酸過多癥(疼痛)、胃下垂癥、慢性胃炎等;亦可用于幽門狹窄、胃腫瘤、婦女之血氣刺痛(兼有郁血之神經(jīng)性疼痛)、痛經(jīng)、惡阻、癔病等。 (2)四逆散:心下部疼痛,心下急。 (3)大柴胡湯:心下部疼痛,實證之胸脅苦滿。 (4)柴胡桂枝湯:心下痛,腹壁緊張。 (5)芍藥甘草湯:腹痛,腹肌拘攣。 (6)堅中湯:心下痛,腹肌緊張,嘔吐。 (7)良枳湯:心下痛,心下微硬,痙孿性疼痛。 (8)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心下痛,臍旁動氣為特征。 (9)丁香茯苓湯:心下痛,重度虛證。 三、胃痛 【立竿見影】 【治病策略】 1、胃痛欲嘔的胃炎可用黃連湯,其舌苔常為胎白膩、舌質或舌尖紅,呈現(xiàn)為寒熱并節(jié)。 2、胃痛是消化系統(tǒng)多種疾病可引起的一種癥狀,而非獨立的一種病。胃痛,亦有寒熱虛實之分。但往往是寒熱并見,虛實夾雜。故治法也隨癥而變,方藥隨證加減。若胃痛伴有嘔吐黃水者,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白芍。因少陽主膽,嘔吐為膽氣上逆,黃水又為膽汁。 3、胃痛連及胸脅,是臨床上常見癥狀。若癥見胃脘疼痛難忍并伴有嘔吐黃酸苦水者,是肝胃不和,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故嘔吐;黃為膽病,酸為肝味,苦為膽火,肝膽為體用,是謂肝膽同病。用酸棗仁湯滋補肝陰,收斂肝氣。肝氣得平,胃氣自降,則嘔吐自止;肝胃之氣和調,則疼痛自愈。 4、胃脘脹痛是胃病的常見癥狀,多因氣機不利,胃失和降,而脘腹脹滿痛。癥見疼痛拒按、口中和、大便自調,而無嘔吐者,可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行氣寬中、補虛健脾,其癥自消。 5、胃脘痛是指慢性胃炎,常為長期反復發(fā)作,系脾胃虛寒性疼痛。若遇冷加重,經(jīng)久不愈,用其他溫補藥治療無效者,可用烏頭赤石脂丸以驅痼寒,使陽氣復,寒邪退,則其痛自愈。 6、畢明義醫(yī)生用當歸貝母苦參丸治療胃脘痛180例,痊愈146例,好轉3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9%。 7、有胃癌、胃潰瘍者,其平素會有胃痛欲吐之證,胃隱隱作痛、惡心想吐的人,不要給桂枝湯。有吐就已經(jīng)不是太陽證。 8、餓時胃痛,飯后不消化,屬胃寒:吳茱萸干姜。 9、每次飯后胃都很難過。因為食物堵在胃里面,把胃里面壓壓,壓得更低,胃就更難過,也是吳茱萸湯。 10、治療胃痛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在病患正在疼痛發(fā)作時吃藥,藥能中病。 11、胰臟發(fā)炎:由肚臍的左側(還有偶爾也會看到右側),左側動悸,氣會上沖胸口,心下痞,嘔吐,胃痛得很厲害。處方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用五錢,桂枝用三錢,甘草二錢,紅棗十個,加上枳實五錢、芍藥三錢,桔梗兩錢排膿湯。這在治療這個胰臟炎的時候,效果很好。 12、喝酒的酒客酒疸,胃里難受、熱疼,梔子大黃湯。 13、胡希恕:甘草粉蜜湯不只治療蛔蟲疼,一般的胃疼用這個藥很好。 【辯證診斷】 1、結胸,就是胃里面很難過,繃得很緊,筋攣的現(xiàn)象。 2、留飲致瀉者有五: (1)一其正固虛,然必有留飲未去,故補其正,反助其邪,所謂虛不受補也。 (2)二則心下滿痛拒按,是留飲結聚屬實。 (3)三則口雖干不欲飲,屬飲阻氣化,津不上潮。 (4)四則身半以上自汗,屬蓄飲阻隔,陽不下通,徒蒸于上。 (5)五則脈沉伏而左兼細滑,是伏為飲阻,滑為有余,里當有所除。 【辯證治則】 1、胃痛欲嘔的胃炎可用黃連湯。 2、人病胃氣痛,或脾氣不好,不能飲食,或能飲食而不能化,作痛作滿,上吐下瀉者,此乃肝經(jīng)來克土也。平其肝木,則脾胃之土得養(yǎng)、而前癥俱愈矣。 方用白芍三錢,甘草一錢,當歸二錢,柴胡二錢,茯苓三錢,白芥子一錢。 (1)有火者,加炒梔子二錢; (2)無火者,加肉桂一錢,水煎服。此方再加白術三錢; (3)有食者,加山楂二錢; (4)傷米食者,加枳殼一錢,麥芽一錢; (5)有痰者,加半夏一錢。 此方雖白術、茯苓乃脾胃之品,然其性亦能入肝。白芍、當歸、柴胡,則純是肝經(jīng)之正藥;有此三味,直入肝經(jīng),則各藥無不盡入肝以平木,木平則脾胃之土安然。況有食則化食,有痰則祛痰,有火則散火,有寒則去寒,有不功效立奏者乎。 3、凡是偏側痛,古人認為都是寒實,所以應該用溫藥下之,這個規(guī)律是絲毫不錯的。什么樣叫寒實?凡是有偏痛,而脈偏緊偏弦,就是屬于寒實,可用溫藥下之,大黃附子細辛湯加。腹中痛,偏于一側,脅下也就是腹。尤其是右側的脅下痛(肝痛)、腹痛、腰痛、胃脘痛,再有便秘、脈玄,大黃附子細辛湯效果非常好;如果是關節(jié)一側痛呢,應治關節(jié),通常用桂枝加術附,再加一點大黃,但是量不必大;腿的一側疼,你可以擱芍藥甘草;下肢一側痛,就芍藥甘草配合這個方子,大黃附子細辛加芍藥甘草;骨質增生常有偏側痛,大黃附子細辛湯非常好用。 4、心下痞鞭: (1)兼「少陽」里實證:胃里面很難過,硬硬的,然后大便稍微不通,沒有結胸那么厲害,就是大柴胡湯。 (2)兼「少陽」里不成實者:就是下利拉很多水出來,這時候靠半夏瀉心湯。這種虛癥的現(xiàn)象常常在食物中毒、誤食不干凈的東西的時候。半夏瀉心湯的時候病人一定有嘔吐、下利兼有腸鳴,所以有嘔吐就是半夏瀉心湯。 5、大陷胸湯從胃的地方到肚臍這一段,硬得很緊,西醫(yī)可能判斷是胃癌或淋巴癌,不管它是什么,一樣攻,對證不對病。 6、慢性胃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7、厥陰癥的消渴,餓但是不想吃,胃里感到疼而且熱,這不是大黃甘草湯癥,而是肝血虛,血虛則內風生,肝燥而膽不濡,則浮火易動,風與火相搏,于是肺液耗損,引水自救,水能勝有形之火不能勝無形之風,燥于是飲者自渴,按癥選方:黃連阿膠湯,合百合地黃湯,陳修園謂當于烏梅丸。 8、(1)食入即吐、吐白痰,干姜二錢,吳茱萸二錢; (2)去痰去水:生姜二片,半夏三錢,炙甘草三錢 南星二錢; (3)健脾胃:白術三錢,茯苓三錢; (4)下血:加黃土湯;吐血:加柏葉湯; (5)病人已經(jīng)不能攻了:葛根 柴胡 半夏 甘草 白朮 茯苓 人參 大棗 干姜 生姜,加上金匱中的黃土湯加減就可以治胃癌。 9、(1)胃寒:干姜三錢 吳茱萸五錢; (2)吃飽想吐卻吐不出,變成下利,就是吳茱萸干姜證; (3)餓時胃痛,飯后不消化,屬胃寒:吳茱萸干姜; (4)每次飯后胃都很難過。因為食物堵在胃里面,把胃里面壓壓,壓得更低,胃就更難過,也是吳茱萸湯。 10、胰臟發(fā)炎:由肚臍的左側(還有偶爾也會看到右側),左側動悸,氣會上沖胸口,心下痞,嘔吐,胃痛得很厲害。處方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用五錢,桂枝用三錢,甘草二錢,紅棗十個,加上枳實五錢、芍藥三錢,桔梗兩錢排膿湯。這在治療這個胰臟炎的時候,效果很好。只要符合這個癥狀,即使是膽結石或其它病因,都可以。 11、心中疼熱、燒心 (1)左金丸(黃連6,吳茱萸1的比例):舌苔膩,常伴有胃熱,在胃里燒心。 (2)百合烏藥湯(百合3、烏藥1的比例):也治胃疼。 (3)溫病晚期,可以見到心中疼熱,要吃冰棍,預后通常不好。 12、吳仁軍治療膽汁返流經(jīng)驗:
13、膽汁返流性胃炎,胸骨后燒灼感、胃部灼痛:柴胡12克,旋復花15克,黃芩9克,白芍15克,枳殼12克,黃連9克,吳茱萸3克,蒲公英30克,浙貝母12克,郁金15克。 14、胃痛連及胸脅,是臨床上常見癥狀。若癥見胃脘疼痛難忍并伴有嘔吐黃酸苦水者,是肝胃不和,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故嘔吐;黃為膽病,酸為肝味,苦為膽火,肝膽為體用,是謂肝膽同病。用酸棗仁湯滋補肝陰,收斂肝氣。肝氣得平,胃氣自降,則嘔吐自止;肝胃之氣和調,則疼痛自愈。 15、胃痛是消化系統(tǒng)多種疾病可引起的一種癥狀,而非獨立的一種病。胃痛,亦有寒熱虛實之分。但往往是寒熱并見,虛實夾雜。故治法也隨癥而變,方藥隨證加減。若胃痛伴有嘔吐黃水者,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白芍。因少陽主膽,嘔吐為膽氣上逆,黃水又為膽汁。 16、胃脘脹痛是胃病的常見癥狀,多因氣機不利,胃失和降,而脘腹脹滿痛。癥見疼痛拒按、口中和、大便自調,而無嘔吐者,可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行氣寬中、補虛健脾,其癥自消。 17、胃脘痛是指慢性胃炎,常為長期反復發(fā)作,系脾胃虛寒性疼痛。若遇冷加重,經(jīng)久不愈,用其他溫補藥治療無效者,可用烏頭赤石脂丸以驅痼寒,使陽氣復,寒邪退,則其痛自愈。 18、有胃癌、胃潰瘍者,其平素會有胃痛欲吐之證,胃隱隱作痛、惡心想吐的人,不要給桂枝湯。有吐就已經(jīng)不是太陽證。 19、治療胃痛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在病患正在疼痛發(fā)作時吃藥,藥能中病。 20、喝酒的酒客酒疸,胃里難受、熱疼,梔子大黃湯。 【辯證比較】 1、(1)寒實結胸為膿胸或肺膿瘍,三物小白散可以排除膿毒; (2)結胸證為心下鞭滿而痛,痞則按之不鞭而濡。 (3)如心下痞鞭滿,引脅下痛,嘔即短氣,汗不出惡寒者,為胸膜間有水毒,犯胃則嘔,迫肺則短氣,故以十棗湯峻攻其水。 (4)結胸則以大陷胸湯、小陷胸湯。心下痞則用「瀉心湯」。「瀉心湯」有生姜、附子、甘草、半夏等之分別,各有主治證之不同。 (5)誤下而邪陷下焦者,宜赤石脂禹余糧湯。 (6)誤犯吐下,重則成「痿」,輕則以旋覆代赭湯。 |
|
來自: 仲景中醫(yī)交流 > 《經(jīng)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