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是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搜集大量近年的文獻資料,通過閱讀、分析、整理、提煉當前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或建議,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一種學術論文。 簡單的說,綜述是對大量原始研究論文中的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 如何撰寫綜述呢?以下運用結構化思維,從結構化思維寫作框架、文獻的篩選、文獻的歸納整理、文獻信息結論的提煉、清晰表達的原則5個方面進行分享。 結構化思維,就是面對問題的時候,可以通過某結構,把它拆解成一個個你能解決的部分。 比如,在ICU危重患者口渴的問題,是很常見的。您會從哪些角度來思考呢? 我們可以用結構化思維來分析:人群、評估、影響因素、護理。 從人群方面分析:住院患者口渴的情況很多,聚焦到人群為危重患者。 從評估方面分析: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不同,如何能更加精準的評估患者的口渴情況,是否有相應的評估量表呢? 從影響因素方面分析:導致患者口渴的原因有哪些?液體量不足、藥物導致的、病情原因不能經口進水、還是患者病情原因限制液體量等原因? 從護理方面分析:在了解了患者口渴的影響因素后,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結局指標中是不是可以緩解患者的口渴,提升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呢? 上面的這些思考就是結構化思維。我們可以從中選取一個點來寫作。在眾多的文獻中,我該如何提煉學者的觀點呢? 1. 要有明確的目標或者要解決的問題。重點去關注篩選出的文章和列出的小標題之間的關聯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找關鍵詞。 2. 積累大量的文獻信息。養成文獻閱讀的習慣,將閱讀過的文章進行標注記錄,尤其是結論部分。 找到作者話語里,表示結論的提示詞。比如:因此、由此可知、所以、綜上所述、表明、證明了......等等表示結論的詞語。 3.從文獻中總結凝練結論。用已有的理論和研究來支撐總結性觀點。 可以采用“過程法”對大量的文獻信息進行整理。也就是按照要寫的主題以時間軸為主線,將時間、流程、程序,對提取的信息進行逐一的分類。 前面我們已經把寫作的框架搭好了。按照分類,進行整理。整理過程中,結論先行,用文獻支撐來論證。在分支觀點結尾,用總結性文字:“綜上所述、因此”等字眼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在綜述寫作中,文獻查重率過高也是會被直接拒稿的,如何提煉信息結論呢? 下面介紹2種方法,分別是: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就是閱讀文獻標題、摘要后信息,進行整理的基礎上,找出篩選出來文獻間的共性。 尋找信息的共性,比如這類文章都是寫的干預方法,這類寫的都是評估工具。 舉個例子,喜鵲是鳥,喜鵲會飛。烏鴉是鳥,烏鴉會飛。所以結論是凡是鳥都會飛。這樣的歸納法要求的就是羅列的信息是窮盡的。如果有不一樣的結論,需要分析可能的原因。 演繹法,推演的結構分為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主要用于干預性研究中。在標題中就可以分析結局指標。納排標準就限定了大前提和小前提。結論部分就是推演的結果。 在寫綜述時,王欣然老師講過:清晰的架構、清晰的表達。清晰的架構可以參考結構化思維這部分。如何才能做到清晰的表達呢? 清晰的表達也是有套路的,以下為寫作中的清晰表達的4個原則:“論、證、類、比”。 第一個原則:論。也就是結論先行。一次陳述只支持一個思想,最好能夠出現在開頭,這叫結論先行。 第二個原則:證。也就是以上統下。說的是,任何一個層次的要點都必須是它下一個層次要點的總結概括,直到最后一個層級的內容是客觀事實或數據為止。 第三個原則:類。也就是歸類分組。就是每一組要點必須要屬于同一個范疇。 就是每個二級標題的所有論證是圍繞著一級標題展開的。 第四個原則:比。也就是邏輯遞進。所以每個要點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邏輯清晰,表達條理性強。 通過結構化思維,有結構、有規律地整理,可提高論文的寫作效率,讓整個論文清晰的選題、清晰的架構、清晰的表達、清晰的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