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錢幣 1.八銖半兩 漢高后(呂后)二年(前186年)始鑄【30元-100元】 八銖半兩。大樣薄肉,錢文平坦,字口淺,字形結(jié)構(gòu)疏朗,方正而寬闊。無內(nèi)外郭,背平素,厚薄均勻,輪廓整齊。筆畫分直角方折,圓折二種,方折較多,書體少變化,有大小、長短、粗細(xì)等。穿孔周正,有大、小、廣穿。錢形周邊不修磨加工,或有鑄口、鑄柄,流口有二至四個不等。錢徑一般在27一31毫米間,重量多在3.5一5.5克間。
2.五分半兩 漢高后六年(前82年)始鑄【10元-20元】 亦稱“莢錢”,漢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始鑄,幣質(zhì)青銅,形制薄小,穿孔甚大,重量僅為秦半兩五分之一,故名“五分錢”。比四銖錢還要小,徑約22、厚0.5毫米,重1.51克
3.四銖半兩 漢文帝前元五年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廢止(前175--前119年)鑄【5元-20元】 公元前175年(前元五年),漢文帝改鑄“四銖半兩”,簡稱“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nèi)外廓,錢文制作比較規(guī)范。四銖半兩因順應(yīng)了當(dāng)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4.三銖 漢武帝元狩四年至元狩五年罷止(前119--118年)鑄【1500元-2000元】 漢武帝時停鑄半兩,改鑄三銖錢。三銖錢重3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因郡國共銖株,又稱郡國錢。又過三年,制赤仄錢(仄指邊緣),輪廓上帶赤色,以一當(dāng)五,但幣值不足。錢幣外圓內(nèi)方,象征著天地乾坤。所用材料為銅。在下面鑄出“三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三銖”實(shí)際上非常輕。秦和西漢時期的一兩,相當(dāng)于的16.14克。
5.五銖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至西漢末年(新莽時期一度廢止)下限至六朝時期末止【5元-20元】 五銖:中國古代貨幣。漢武帝在位期間,鑒于原流通貨幣四銖半兩與“三銖”錢引發(fā)嚴(yán)重幣值混亂,鑄行重如錢文的“五銖”錢。其經(jīng)歷郡國自鑄、官行赤仄、三官分鑄三個階段,成為漢王朝統(tǒng)一的基礎(chǔ)流通貨幣,并影響到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初等朝代和時期,是世界歷史上流通時間較長、流通區(qū)域較廣的金屬貨幣,在世界貨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6.大泉五十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始鑄【10-30】
7.契刀五百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始鑄【10000元-20000元】 幣身直書五百二字,制作較為精整,該幣長74.2毫米,幣首為圓形方孔,直徑30毫米,厚3.5毫米,總重量為16.5克,刀環(huán)有“契刀”兩個字,橫列方孔兩側(cè),刀身銘“五百”二字,值五銖錢五百。在新莽貨幣制度下以一當(dāng)“五銖”錢五百枚。民不樂用,不久即廢。改用“六泉十布”制度。
8.一刀平五千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始鑄【50000元-150000元】 一刀平五千,又被稱為“金錯刀”或“錯刀”,是王莽在居攝二年(7年)進(jìn)行第一次貨幣改革時鑄造的錢幣。一刀平五千造型獨(dú)特,上部呈方孔圓形,下部則是刀的形狀。上部穿孔的上下分別以黃金鑲嵌“一刀”兩字,下部鑄有“平五千”三個字,意思是這樣一枚錢幣的幣值等于五千個小銅錢。尺寸:縱73.4毫米,環(huán)徑27.61 毫米
9.國寶金匱值萬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始鑄【200000元-500000元】 在我國長達(dá)數(shù)千年的貨幣史中,“國寶金匱直萬”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了。《古錢大典》中稱此錢乃絕品,可易黃金千兩,曾有人作詩贊曰:“神入方孔乾坤鑒,悠悠長河覓古泉。曇花一現(xiàn)新莽在,國寶金匱直萬錢。
10.六泉 王莽始建國元年至始建國二年(公元9-10年)鑄【1000元-10000元】 六泉,又稱六錢,是王莽第三次改制時的產(chǎn)物。出自《漢書·食貨志下》。錢文工整,筆畫流暢,布局均勻得體,泉字直豎中斷。六品中除小泉直一制作稍遜,其余皆鑄工精美。
11.十布 王莽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始鑄【1000元-10000元】 王莽是十種布幣的總稱。鑄于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即小布、幺布、幼布、厚(或序布)、差布、中布、壯布、弟布、次布、大布,合稱布貨十品。小布重十五銖,長一寸五分,值錢百文。其他依次遞增一銖,長增一分,面值增大一百,至大布重一兩(二十四銖),長兩寸四分,值錢千文。除大部分外,其他流通不廣。清李佐賢 《續(xù)泉說》:“ 莽 十布、六泉,除大布,大、小泉外,俱不易得。余收十布,向缺三品,前歲 壽卿 贈以次、弟兩品,仍缺壯布。”
12.貨泉 天鳳元年(公元14年)始鑄【600元-1000元】 貨泉是最常見的一種漢代錢幣,它是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貨幣改制的產(chǎn)物。貨泉從天鳳元年起一直流通 到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材質(zhì)為青銅,尚見有鐵質(zhì)和銅夾鐵者,錢文為懸針篆,泉中豎筆斷開,(貨泉餅者字紋多平夷,鑄造粗劣)。 版別有傳形,異書,異范,合背,合面,圓穿,橫劃,星號,月紋,決紋,剪邊等近百種,一般徑2.2--2.4CM,重約2.8--3.6克,初期可達(dá)5克以上。傳世極豐。
14.建武五銖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始鑄【20元-50元】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六年復(fù)鑄五銖錢。直徑2.6厘米,穿0.9厘米,厚0.1厘米,重3克。錢文清晰,字體方正。粗糙者為東漢初期,精美者系東漢中期鑄行。
15.四出五銖 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始鑄【150-300】 四出五銖,亦稱“角錢”,五銖錢的一種,鑄行于東漢晚期。其錢形、錢文與東漢早期“五銖”相同,但在錢背內(nèi)郭四角鑄有四道連接外郭的斜紋,如四路而出,故稱“四出五銖”。
16.延環(huán)、剪邊五銖 東漢晚期鑄【20元-50元】 剪邊五銖錢就是被剪鑿了外圍或沖鑿了外廓的錢。錢文“五銖”二字僅剩一半,故又稱“對文五銖”。對文五銖的錢徑大小不一,經(jīng)過測定,錢徑一般不足2厘米,重多在1.5克左右,對文五銖的邊緣都有被沖截的痕跡。
下一期更新三國,感謝關(guān)注小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