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60年代以來,武器裝備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用高能炸藥代替黑色炸藥。這些武器不僅使大炮的射程比以前大得多,而且每一枚炮彈殺傷力也更加大,到1900年,有反沖系統的野戰炮也能在不損失任何精度的情況下實現極高的射速。這種火炮會在幾分鐘內摧毀整個目標區域,而步兵最緊迫的任務是找到躲避炮擊的辦法,如分散、偽裝、屏蔽和煙霧,最后發現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工事,工事能使人員傷亡率就會大大降低,1914年秋,雙方的壕溝變得越來越多,到1915年底,西線已經成為一系列的半地下城鎮,每一個城鎮都有龐大的軍隊和設施,這些設施都是什么樣的呢? 一:埑壕戰的起源 1914年,比利時邊境有一個個現代邊防堡壘鏈封鎖了凡爾登和貝爾福德之間通往法國東北部的直接通道,這些堡壘是在1871年以后建造的,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升級。一戰開始后,德國領導層根本沒有料到比利時人會抵抗,但要塞阻擋德國人的前進,德國使用重型210毫米,350毫米、420毫米榴彈炮最終一一克服這些要塞,在8月20日至25日在沙勒羅伊舉行的“邊境之戰”中,比利時軍隊被五支法國軍隊和一支英國軍隊短時間擊敗后,法國第五軍在遭受猛烈炮擊的情況下只能堅守陣地三天,德國人占據了艾辛河北岸的戴姆斯河畔陣地,然后盟軍最終在10月中旬越過了比利時邊界以北的海域。最后,德國人試圖在10月20日至11月24日期間對防線北端發動一系列反擊,史稱“第一次伊普爾之戰”。 德國的進攻并非完全不可阻擋的,盟軍把每一個能被拼湊在一起的人,盡管他們幾乎沒有受過現代戰術訓練,但都被扔進戰場,不顧一切地保住了陣地,軍隊很快發現關于野戰防御工事的思想已經過時,他們負擔不起用老的“肩并肩”的方式把人擠到前線去,因為前線太長了,只有當人力分散得到處都是時,他們才有可能堅守陣地,為了躲避間接火力,士兵們必須盡可能快地以任何可用的方式為自己創造保護,使用鏟子,刺刀,鋼架,甚至赤手空拳挖掘掩體,理想情況下,一條壕溝線都應該在開始挖掘前由一名工程軍官進行勘測和全面規劃,但在炮火下并非總是可能的,士兵先挖一個容得下自己的坑和一道護墻,然后在開始挖壕溝伸向戰友,只有各個士兵的坑連接起來的時候,士兵們才能從子彈和飛彈碎片中獲得最低限度的安全感, 這些經過短短幾個小時的“臨時加固”的工事被證明能夠出人意料地強大,樹籬、墻壁、建筑物、河岸、下沉的道路、鐵路路堤和路塹、樹林和炮彈坑如果明智地對待,都很容易轉化為強大的防御力。德國的前線戰壕比英國的戰壕建造得更好,德國人在防御工事中加入反坦克地雷和槍支等新式武器,防御工事越完善,攻擊難度就越大,在1914年少量的炮兵能夠摧毀特定地區的所有敵人,到1917年需要大量炮兵,目標不再是“敵人”,盡管大炮威力驚人,但通常占上風的還是防御工事,所以在西線發起進攻很少成功的,所以雙方開始戰壕賽跑,英軍戰壕從尼厄波特開始,一直延伸到伊普爾,然后向南越過梅西內斯和阿姆蒂耶斯到達盧奧斯,法軍從從阿拉斯·塞林穿過索姆河,在佩隆托斯克特急劇轉向東向與蘇瓦松周圍的艾斯內河線匯合向正南方轉向,到達貝爾福以南的瑞士邊界,埑壕戰開始了。 二:戰壕的發展 戰爭初期的戰斗往往決定了哪一方占據了高地、排水良好的土地和在他們的后方是否有良好的公路和鐵路交通,所有這些對作戰士兵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它們將決定他在未來的歲月里的日常舒適和安全的許多方面。但在許多情況下,壕溝選址可能是高級指揮官在小地圖上用手指指指而來,他們對線路各區段的具體當地情況不太關心,使得建造得最好的壕溝也不足以提供充分的保護,它也很可能在大雨中坍塌,長期駐守缺乏許多必要的生活設施,人們很快意識到,即使是建造得最好的壕溝也不足以提供充分的保護,它也很可能在大雨中坍塌,長期駐守缺乏許多必要的生活設施,而且一枚幸運的炮彈可以消滅任何一段壕溝的所有人,防彈地下掩體成為絕對必要,鐵絲網對加強防御是非常重要的, 西線有幾種不同的防御工事,第一種是戰前修建的永久性堡壘,這些經過精心準備的堡壘,至少在戰前四十年前就有了,法國的永久性的防御工事是沿貝爾福和埃皮納爾之間的一條相互支撐的堡壘線以及圖爾河和凡爾登之間的堡壘線。這這些堡壘的目的是為了將德國的任何攻擊引導到它們之間的三個缺口中,然后被野戰軍攻擊。貝爾福缺口是一條從貝爾福到瑞士邊境向西的開放大道;查爾姆斯缺口是一條類似的大道,從南希穿過埃皮納爾和圖爾之間的地區而斯滕奈峽谷則穿過了比利時北部威爾登森林和阿爾登森林之間不太開闊的地帶。在每一個缺口的前面,是幾個獨立的獨立堡壘,在1914年8月和9月的德國進攻中,沒有一個堡壘能夠幸存下來,后來又不得不奪回, 第二種是倉促或臨時的戰斗工事,這些戰壕線可能大致分為1915年和索姆戰役期間修建的戰壕線,由于盟國的戰略通常是進攻性的,他們通常會試圖在不太容易防御的地方繼續前進,直到遇到重大障礙時停止前進。因為防御措施往往只是暫時的,所有的戰壕也常常比第二晚挖掘結束時的戰壕發展得稍好一些,通常在正常情況下維護得很差。步兵們寧愿坐在泥濘和水里,也不愿使勁去清理干草,也不去投資更多的精力挖更深的壕溝,給自己布置一個精致的工事,尤其是如果知道自己幾天內就會得到調離的話,這些野外工事由第一個戰壕和在它后面大約70到200碼處第二個支援壕組成,這兩條或三條壕溝中的每一條都可能被作指揮和通信壕溝使用,而這條壕溝后面便是一般的管理用途壕溝。這些壕溝縱深只有300-600碼,后備線可能在所有上述區域后面500或600碼處(最好在輪廓線的掩護下),后勤區域和野戰炮兵可能在更遠的地方。 第三種是長期野外工事,德國人的大部分進攻集中在東線,除了對凡爾登的進攻外,在西線幾乎都是防守,軍人會在同一個陣地上呆上幾周,在許多安靜的地區,從一個星期到一個月幾乎沒有什么戰斗活動,那些可能睡在露天掩體里的人通常要冒著遭到隨機炮擊的風險,到1916年春天,軍隊在西線定居很長一段時間后,意識到自己要在那里呆了很長一段時間,開始更認真地對待戰壕,發展出先進的方法來建造和配置戰壕線,壕溝的深度至少應為8英尺,最好是有頂蓋的,用復雜的波紋鐵、木材、泥土和石頭構筑防炮洞,深至地面以下30-40英尺,整個前線綜合體將點綴著防火梯、機關槍、狙擊手哨所、觀察和/或監聽哨所和各種用于指揮所、電話交換機、醫療輔助所或宿舍的掩體。大量的軍隊可以完全安全地駐扎在戰壕里, 第四種是半永久工事,1916年底德國人開始用混凝土建造面對敵人的小了望臺或機關槍陣地,德國人經常利用現有的磚房建筑來建造他們內部的整體碉堡,例如他們戰場上的許多據點都位于農舍內,外部磚塊可以充當一堵更堅固的墻來增加保護力。德國人還在暴露的地點建筑了許多混凝土工事,用沙袋或簡單的泥逐步改進偽裝,早期的鋼筋混凝土設計或用大型鋼構件加固的工程在重型炮擊下是脆弱的,在重型震蕩下飛舞的混凝土碎片會對居住者造成過度的危險。更薄的鋼筋或鋼絲網作為屋頂加固材料更為可取,到1917年底,英國人也制造了一些類似的系統,英國人特別喜歡在半圓形的玻璃鋼內襯上建造鋼筋混凝土掩體,彎曲的輪廓與德國的棱角分明的線條完全不同,他們還部署了預制的圓形機槍巢,內徑只有6英尺,但機槍可以通過門邊巧妙地旋轉的鋼百葉窗開火。雙方還嘗試了許多其他類型的預制鋼結構,除了壕溝、碉堡、掩體和庇護所外,鐵絲網深度和復雜程度越來越高。 三:戰壕的結構 一中的塹壕體系基本是沃邦時代的塹壕體系結構,其主要構成是三種塹壕。前沿為火力塹壕,其后為掩護塹壕連接兩道主壕的是之字型交通塹壕,前線的戰壕常常離敵人的前線很近,正常的情況下,雙方之間至少有幾百碼。有時前線甚至在手榴彈的投擲范圍以內,這個區域被稱為控制無人區,這里鐵絲網特別密集,前線戰壕前20碼處開始設一道鐵絲網,40-50碼處另設一道鐵絲網,鐵絲網與當今農業中常見的柵欄相似,使用高低不等的雙層木樁或螺旋樁,斜線從柵欄頂部交叉穿過,在前面2米處與地面相交,而其他斜線在后面3米處與地面相交,兩個鐵絲網之間的間隙是填補松散的鐵絲網, 鐵絲網后方是前哨地帶,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炮兵觀察員和足夠的機關槍哨所、狙擊手和線人在此防御以防突襲,如果敵人進攻,前哨區的守軍幾乎是犧牲性的角色,需要承受進攻者最初全部的炮火或者幾個星期前精心策劃的襲擊。前哨區后方大約有500-3000碼深是第一道防線,它不僅作為前哨陣地,而且作為抵抗的主線。第一道防線后方1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條相同的“第二道防線,接著是主防御區,接著是一個類似深度的后防御區,接著是一個主炮兵線和反攻部隊集結區。在這兩個防御區中的每一個前哨都將包括小規模的進攻部隊,任務是奪取任何落入敵人手中的鄰近據點,每一個崗位都是獨立防御的,其中相當一部分,特別是獨立的機槍部隊,將分散在無人區的彈坑中或在戰壕線之間的空地上。 ![]() 每個步兵營可能有一條“上”和一條“下”壕溝,深達1米,通常可以在溝渠的地面上鋪設木板,靠近前面會有更多,最理想的情況是至少10碼間隔一個直段,由環形掩體覆蓋,每隔一段距離設置壕溝擋塊或刀架,以阻止任何進入壕溝的攻擊者,為了有效對抗火炮,塹壕內還有厚達2至3米的護墻,將塹壕分隔成5至10米寬的隔離區,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如果沒有復雜的泵送設備來保持地面干燥,向地下挖很深是不可行的,必須用沙袋、泥土和石頭建在地面以上。 ![]() 壕溝里部則布滿了各式種類的防炮掩體,即有簡單的一個土洞,也有更精巧的地下工事。有些防炮洞深入地下10米,有更好通風設備、炊具,爐灶、座椅、桌子和櫥柜,總體上講,英法的塹壕陣地較為簡單,盟軍高層公開表示,如果把塹壕搞得太過“舒適”,士兵們就不情愿沖鋒了。而人數處于劣勢的德國人的塹壕較為堅固,寬敞,內部設施完善。 四:戰壕的攻防戰術 ![]() 交戰雙方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如何突破對手的陣地,英國人相信炮火準備可有效削弱守軍防御,然后發動線形多波次沖鋒,事實上,這種老套路根本不管用,炮擊本身就是個明確的進攻信號,深藏于防炮掩體中的徳軍士兵在炮擊后又會重新出現在戰位上,英國人的步兵不得不在一個被摧毀的地區選擇一條艱難的道路強攻,大量步履艱難的步兵遭受了不可持續的傷亡,最好的戰術是在進攻步兵進入德國防御工事前,僅僅用較短時間內炮兵來壓制德國防御工事。 ![]() 這一概念被具體化為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炮火,它從1916年7月14日開始被廣泛使用。1916年底到1917年成熟。炮兵在縱深達一英里半的地域設置多達七道連續的彈幕,隨著步兵的前進,每隔四分鐘就有規律地前進100碼,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守軍更愿意躲在地下洞穴里,直到占領了第一道防線,盡管英國人在炮兵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但這種戰術的進展非常緩慢,前線陣地經過一番轟擊之后通常會變得更為雜亂,令進攻者既難以快速前進也難以快速后撤。 ![]() 一旦盟軍占領了第一道防線,德軍就通過一次短暫的反擊來重新占領它或者回到下一個陣地,在第一個防線后面一兩英里處建立第二道戰壕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即使第一條防線被攻占,攻擊者也無法突破到第二道戰壕,主力部隊將部署在敵方炮兵觀察員無法看到的地方,如果敵人真的越過了第二道戰壕,主力部隊就可以在友軍大炮支援的有利陣地上消滅進犯之敵。 ![]() 守軍機槍手并不瞄誰,而是瘋狂噴撒子彈,所有的機槍不會向前射擊,而是側射,這樣每一個機槍位不僅受到正面土方的保護,縱橫交錯的火線可以在任何天氣、任何天氣、任何森林中維持一個有計劃的火網,在大多數情況下,強攻至多占領少量前沿塹壕,但筋疲力盡的進攻者很快就會被對手強大的預備隊趕回原地。理想的情況是在第二天或第三天結束時,進攻方的矛頭大部分被埋入主防御區的深處,在主戰區后方的各種火力和四面八方的反擊下明顯萎蔫,形成一個相對空曠的空間,這樣的戰壕也將有助于各種反攻擊,反擊部隊越強大,就有可能恢復防線 ![]() 沒有戰斗的時間士兵都會呆在塹壕之中。通常每個士兵需要在前沿塹壕呆10天,施工5天、加上其它整修任務湊夠1個月即可輪換至后方休整,但是大多數士兵其實無法捱過這個周期枯燥乏味的生活,不知藏身何處的狙擊手,他們會對任何活動的目標無情地開火,在安靜的日子里,絕大部分士兵都不會把頭伸岀塹壕,塹壕有一套由的收聽哨所、哨兵和了望人員組成的預警系統,使用潛望鏡或直接小洞觀察敵人,如果他們察覺到威脅就會用武器和叫喊來警告他們的戰友,或者可能還會用鑼、鈴鐺和口哨來發警告,晚上在無人區會有額外的巡邏,還有三線和照明彈。在毒氣攻擊的情況下,工事入口可能有一些金絲雀或白鼠來監測空氣,一旦夜幕降臨,塹壕陣地才開始忙碌起來。雙方都要趁此機會修理受損的壕溝,補充彈藥和口糧。接線隊每天晚上都會冒險進入無人區修理鐵絲網,使得攻擊者更難到達防守的壕溝。 五:結論 ![]() 一戰中不斷出現的新武器、新技術,諸如毒氣、戰機和坦克雖然都曾產生一些小小的震動,都無法打破“塹壕戰,那時的武器性能不夠可靠是一個原因,更大的原因歸于陳舊的戰術,德軍在西線使用戰術嘗試打破僵局,這種新戰術是組成強攻部隊以小股部隊交替掩護,實施滲透攻擊,這套避實擊虛的機動進攻戰術在春季攻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機動不足,沒能產生決定性影響,而當機械化大縱深戰術的來臨,塹壕戰的巔峰時刻就過去了,但任何一種戰爭形態都不會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當今很多局部戰爭還有塹壕戰的存在,只要有步兵,戰壕就會存在下去,只是規模不會再現一戰的輝煌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