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時德國就有因短缺石油的慘痛教訓,德國經濟體系中最尖銳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二戰所需的液體燃料和潤滑油料供,1934年德國石油總消耗量是三百萬噸(1938年增至750萬噸),其中只有15%是國內漢諾成油田出產的,這時的德軍開始向機械化發展,對石油饑渴比一戰時德軍更上幾十層樓,為避免再一次重滔一戰時被英國人卡脖子的覆轍,1936年8月,元首大人要求戈林務必在4年內做好以最快的步伐增加石油產品生產的準備, 這時的戈林還是很實干的,立即完成一份詳細的《德國經濟發展4年計劃》,重點基本是以提石油總產量為主線,4年內將兩百萬噸的自產量增加至五百萬噸,其中人工合成燃料在減少進口方面有重要地位,所以被列為優先方案,為了讓德國的私人企業參與其中,德國政府大甩金錢,誰建合成燃料工廠就給誰巨額財政補貼,一時間德國企業家紛紛參與建設這種生產成本是普通汽油的好幾倍的賠錢工廠, 到1939年己建成14家,并有6家在建,年產量達到220萬噸。盡管如此,1938年,德國本土的石油產品產量只能滿足全國耗油量的40%左右,其余仍需從其他國家進口,1939年上半年進口量達到最高峰的516.5萬噸,下半年遭到英國海軍的海上封鎖后進口量直線下滑到207,5萬噸,德國94%進口石油來自羅馬尼亞,不幸的是其產能滿足不了德國的大胃口,另一方面是德國的石油儲備量嚴重不足, 按照計劃,德國至少要儲備的四百三十萬噸各種燃油才可以保證供應的安全,,實際只完成三分之一,只相當于3個月的平時消耗量并迅速下降,此后從未完成計劃,根本無法滿足消耗需求,不過在1939年一系列閃電戰后,德軍僅消耗燃料65.5萬噸,卻奪得超過法國一百五十萬噸成品油,儲備略有增加,但波蘭、挪威、丹麥、法國甚至意大利石油進口都被英國海上封鎖了,消耗幾乎完全依賴德國,這對德國入不敷出的燃油消耗更是雪上加霜。估計儲備將在1941年10月份耗盡,后果很嚴重 巨大的消耗壓力讓元首大人把目光投向高加索地區,這里擁有蘇聯90%的石油產量,單是巴庫就有八千口油井,整個地區年產量高達2,400萬噸,要是奪得這個地區,德國的饑渴癥就馬上可以治好,元首大人就再也不用憂愁石油這東西了,于是在1940年7月31日召開的戰前會議中,元首大人一再強調“巴巴羅薩”行動最基本的動機就是這個重要目標,就算一時占不了整個高加索,最低要求也要奪下格羅茲尼與邁科普,這兩地產量也有五百萬噸,足夠德國用了, 高加索油田的石油運到德國的路線 但是元首大人似乎從未考慮過高加索油田開采出來的的石油如何運到德國,由于高加索地區極差的道路,如果用陸路,每月僅能運走一萬噸,一年才12萬噸,幾乎忽略不計,如果走海路,蘇聯黑海艦隊和英國海軍又使其根本無法通過,走中間的羅馬尼亞內河又沒有足夠的內河船,不過缺油的壓力太大了,元首日子不好過,感覺就象欠了八輩子錢沒還似的天天被催要燃料,所謂病急亂投醫,也顧不了這么多了,先拿到手再說,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后,德國共得到液體燃料(包括進口的)812萬噸,1941年6月-12月,東線共燒掉了100萬噸燃料。隨著供應的減少,1941年10月,德軍航空燃油只剩下28.9萬噸,柴油只剩下25萬噸,再加上東線惡劣的地理環境使燃料消耗增大了好幾倍,毎天東線部隊要燒掉27列車皮的燃油,實際只能運去22列, 到了1942年,但羅馬尼亞的月供應由22,28萬噸減至7.3萬噸,德國的石油儲備只夠一個月的消耗了,每天僅僅只有3列車皮的燃油運往前線,幾百萬大軍只靠這點點燃料別說打仗,連去市場買菜也走不遠,德軍幾乎所有機械化運動都受到影響而停頓下來,德國很清楚的知道燃料短缺意味著什么了,為了保證陸軍的機動作戰,德國不惜壓縮國內經濟生產,大幅削減民用燃料,并在莫斯科會戰的最后關頭把目光轉向經濟目標,攻克莫斯科己不再是重點,高加索成為唯一可以救命的稻草了,是元首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拿到手的目標, 德軍決定傾其所有在南線殲滅頓河彎曲部的敵軍,然后奪占高加索地區,在1942年5月9日鐵木辛哥在哈爾科夫慘敗潰退后,元首大人拒絕博克攻取沃羅涅日切斷蘇軍南北聯絡的建議,揮師東南向頓河殺過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幾個月的慘烈爭奪戰讓元首付出了幾十萬名德軍的代價后,也讓這個希望成為泡影, 不過合成燃料工廠的產量超過560萬噸,再加上幾個月后意大利這個豬隊友拋棄盟國,德國意外的發現,沒了這個天天問德國要燃料的豬隊友,燃料供應反而有所好轉,還繳獲了意大利儲備的大量燃料,德國空軍手頭又有點寬松了,活躍程度增加了,不過好景不長,1944年5月之后美國認定合成燃料工廠及羅馬尼亞油田是德國的軟肋之后,拼了老命的打擊這個軟肋,結果就是德國1944年9月僅生產出1.7萬噸合成燃料,無論空軍還是陸軍都開始動彈不得了,動彈不得的后果是合成燃料工廠及油田一個個被端掉,惡性循環之下德國終于支撐不住了,縱觀德國在二戰中的所有作戰計劃,均為了石油這種資源而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