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但有殊癖,終身不易,便是名士。——袁宏道《與潘景升》百般乖,不如一味癡 俗語有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每個人天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為人處世的方式,更不可能讓人人都滿意。 人,一輩子都在忙著,累著,忍著,讓著,怕著,感悟著,不論多淡定,多平和,多寬容,依然有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做人乖巧,喜歡謙讓,希望能贏得周圍的人的歡心,也難免事與愿違,眾口難調,顧此失彼。 做人難得百般好,處事但求心境平。 白居易在《不出門》一詩中寫道: 不出門來又數旬,將何銷日與誰親。 與其百般逢迎,迎合別人,委屈自己,不如干脆做個癡人。 癡人不太關注復雜的人際關系,而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梅妻鶴子,書淫茶癖,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 有癡既是修道,有癡就能降魔。 徐霞客癡于山水,顧愷之癡于丹青,陸鴻漸癡于茶,曹雪芹癡于夢,王子猷癡于青青翠竹,林和靖癡于灼灼梅花。 那些有癡的古人,對一叢菊,對一株梅,對一池蓮,對一杯酒,不需好言媚世,活得率真,更本真。 淡墨闕處,總有癡心;霜白暮晚,總有癡情。 向草木借清香,向花月借深情,活得越來越簡單,最后活到一份癡里。 癡中別有一天地,不癡不迷不快樂。 “癡”暗示著專注與持久,以及單純而明凈的心境。 這種心境將人生,變成一串串接連不斷的賞心樂事,將快樂加倍。 十分醒,不如三分醉 人生許多煩惱,都來源于不安定的心。 “心”字三個點,沒有一個點不在往外蹦。 得時嫌不足,失時又懊惱。見人富不甘心己窮,己富又恐遭賊劫。貧也愁,富也憂。 有時爭閑氣,有時想功名。失意就悵惘,得志又張狂。愁了自身,愁子孫。 蝴蝶飛不過滄海,人生放不下執著。 塵勞煩惱,層層纏縛,無窮無盡。 解脫還須靠自己,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離開你最快的,不如一切隨緣,緣深多聚聚,緣淺隨它去。 紅塵過往,沒有人握得住地久天長;一生很短,沒必要和生活過于計較。 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鏡。 其實人生何必太清醒?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花看半開最怡人,酒飲微醺最適宜。 做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 處事要三分為己,七分為人; 對朋友要三分認真,七分寬容; 對家庭要三分愛,七分責任; 看文章,三分在看,七分在品; 喝酒要到三分醉,七分醒。 《菜根譚》有云: 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 恬淡適己,而不夸獨醒。 清醒中保持一點醉意,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清醒而不流于算計,才能在紛雜繁瑣的世界淡看得失,寵辱不驚,去意無留。 清醒而不流于厭世,才能在生活中攬一份詩意,留一份溫情。 |
|
來自: 隱遁B > 《養生園地(哲理、香、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