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潛艇確實挺怕驅逐艦,存在過不少的反潛驅逐艦/護衛艦專門獵殺潛艇。但是隨著核潛艇的出現,驅逐艦的部分性能反而還不如核潛艇,所以實際上驅逐艦在現代反潛作戰中的作用并沒有以前那么的絕對,獵殺更強悍的核潛艇更多的是要建立完善的反潛體系,依靠大家的力量干掉潛艇。 潛艇和驅逐艦其實一直是一對“死對頭”,而對潛艇的探測又是重中之重。雖然二戰時期機載雷達、聲吶、磁探測器、深水炸彈和魚雷等技術的成熟對德國的“狼群”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然而盟軍為了對付這些德國潛艇投入了近3000艘艦艇和2700架各型飛機,數倍于德國潛艇。而且盟軍專門組建了護航編隊用于商船護衛才逐步遏制住商船的損失。 戰后核動力技術和材料的突破使得潛艇克服了潛深和水下航速的障礙,但是反潛的手段也在進步,反潛導彈、反潛直升機的出現使得潛艇受到的威脅也是越來越大,特別是蘇聯發展過許多專職反潛艦,比如下圖為的1155型“無畏”級反潛驅逐艦,配備射程55公里的SS-N-14反潛導彈、2座五聯裝反潛魚雷發射裝置、2座12管RBU6000反潛深彈、2架卡27反潛直升機,在攻擊上具有極強的威脅。 所以各國的核潛艇一直考慮如何把自己隱蔽起來讓對方根本探測不到(中間蘇聯走過高航速和大深度的路子,但是最后走不下去了),反潛的難點還是出現在探測潛艇這個過程。下圖為美國“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核潛艇,他的水下噪音可能已經達到95分貝以下,很接近海洋環境噪聲,潛深也達到600米,這對驅逐艦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因為很可能都無法用常規段感知附近有艘潛艇或者即便知道也無法進行追蹤。而且“海浪”級的水下極限航速達到35節,比驅逐艦30-32節左右的航速還要高(驅逐艦如果釋放拖曳聲吶時最大航速只能保持在25節左右),這就意味著即便被發現核潛艇也有逃脫的余地。中國的核潛艇以前都被說性能比較差,就是因為噪音控制不住,在反潛的交鋒過程中在第一步“探測”這個步驟就已經輸了。 而且現代核潛艇的攻擊裝備也是在不斷增強,魚雷導彈應有盡有,完全可以對付水面艦艇。比如重型的MK48型533毫米重型魚雷具備自導能力的,在低航速模式下最大可以攻擊50公里外的水面目標。俄羅斯3M-54E“俱樂部”系列潛射反艦導彈,射程也已經超過100公里。所以說現代的核潛艇和驅逐艦并不是誰怕誰,而是誰先發現對方誰就占優勢,甚至說核潛艇的優勢可能還比驅逐艦要高。以前那種潛艇一旦被發現只能等死的情況已經很難出現在現代核潛艇和驅逐艦的對抗中。 現代的反潛作戰已經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驅逐艦身上了,更多的是反潛體系的共同作用,比如固定翼反潛機、反潛直升機、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等等空中水面水下的立體反潛網絡。而驅逐艦自身也要劃分出多個反潛層次,比如200海里左右的反潛直升機(這一步很重要,遠距離探測潛艇并使用反潛魚雷實施攻擊)、50-100公里左右的反潛導彈、50公里內的反潛魚雷,而驅逐艦本身也攜帶艦殼聲吶和拖曳聲吶,這樣才能有效打擊潛艇。下圖為美國MH-60R直升機,同時配有AQS-22低頻吊掛聲納與聲納浮標發射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