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菌目—口蘑科(上)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擔子菌門 傘菌亞門 傘菌綱 傘菌亞綱 傘菌目 口蘑科 口蘑科(學名:Tricholomataceae)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的一科,一般下分93屬,包含了多數食用蘑菇。有肉質的子實體,菌蓋與菌柄組織連結。包括櫟生金錢菇、蜜環菌等。孢子有白色、淡黃色、粉紅色或紅褐色的,但在顯微鏡下看起來是無色或接近無色的。 口蘑科又稱白蘑科。有90余屬1800多種。包括多種美味可食的蘑菇,如口蘑、松口蘑、雷蘑、雞樅(蟻巢傘)等。子實體肉質,有時膜質或質韌。菌蓋與菌柄組織連結。菌柄中生、偏生、側生或無柄。菌褶彎生、直生或延生,很少離生。孢子印白色、淡黃色、粉紅色或紅褐色,但在顯微鏡下無色或近無色。該科真菌世界性分布。有的寄生于植物根部并引起樹木根腐病,如蜜環菌和假蜜環菌;有的生于蟻巢中,如白蟻傘屬;有的生于草地,如硬皮傘,可形成蘑菇圈。 該科真菌子實體肉質,有時膜質或質韌。菌蓋與菌柄組織連結。菌柄中生、偏生、側生或無柄。菌褶彎生、直生或延生,很少離生。孢子印白色、淡黃色、粉紅色或紅褐色,但在顯微鏡下無色或近無色。該科真菌世界性分布。有的寄生于植物根部并引起樹木根腐病,如蜜環菌和假蜜環菌;有的生于蟻巢中,如白蟻傘屬;有的生于草地,如硬皮傘,可形成蘑菇圈。 該科一般下分93屬1800余種。集中多種美味可食的蘑菇。如口蘑、松口蘑、雞樅(蟻巢傘)。可大量栽培的有香菇、冬菇、側耳等。在中國吉林等省已發現有劇毒的月夜蕈。也有許多種類具抗癌性或降血壓作用,中國首先試用假蜜環菌治療膽囊炎和肝炎,并用蜜環菌的發酵產物作為天麻的代用品。口蘑是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一種白色傘菌屬野生蘑菇,一般生長在有羊骨或羊糞的地方,味道異常鮮美,由于蒙古口蘑土特產以前都通過河北省張家口市輸往內陸,張家口是蒙古貨物的集散地,所以被稱為“口蘑”。由于產量不大,需求量大,所以價值昂貴,目前仍然是中國市場上最為昂貴的一種蘑菇。 1.杯傘屬杯傘屬(學名:Clitocybe,原意為頭部傾斜)包含了數百種菇類。這些菇類的特征為白色、灰白色、淺黃色、奶油色、粉紅色或亮黃色的孢子,菌褶垂降到菌柄,以及淺白色、褐色或淡紫色的染色。該屬主要為腐生營養真菌,以分解森林的地被物質為生。據估計,該屬全球大約有300種野生物種。 深凹杯傘(學名:Clitocybegibba)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于傘菌屬。這種真菌分布于北半球地區,為口蘑科植物,也是偶見木棲腐生野菇之一種。該種菌蓋類似杯子的菌素生長于夏天與秋天的低中海拔林區,數天生,肉質稍脆,菌蓋寬5–10厘米,全株可食。 深凹杯傘最早是由南非真菌學家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于1801年描述的,其學名為深凹傘菌(Agaricus gibbus)。后來,德國真菌學家保羅·庫默爾于1871年將其學名改為現名。其學名中的“gibba”源自拉丁文,意思是“深深地凹陷”,指的是其漏斗狀菌蓋。 深凹杯傘的菌蓋直徑約為3–8厘米,呈粉紅色、淺黃色成赭色,但隨著年齡增加會逐漸淡化。呈漏斗狀或扁平狀,且邊緣呈波浪狀,觸感干燥柔滑。其菌柄高3–8厘米,厚0.5–1厘米,呈淡淺黃色,穩固,且底部稍為腫脹。其菌褶之間的間距不大,呈白色。其子實層是自基部沿蕈柄向下生長的。其菌肉呈白色或淺黃色,并有著淡淡的香甜氣味。其孢子印呈白色。其擔孢子的大小為6–7 x 3.5–4.5微米。 深凹杯傘廣泛地分布于歐洲、北美洲和亞洲,并且通常會在夏天到深秋期間出現。這種真菌是透過木棲腐生的方式攝取營養,并多在落葉林或荒地上的腐木上生長,尤以橡樹為最。也有紀錄顯示這種真菌在針葉樹下生長。這種真菌非常常見,并且會以單獨、散居或群居的形式出現。 深凹杯傘并沒有任何有毒成分,因此是可供食用的。盡管這種真菌有著淡淡的香甜氣味,但其菌肉的味道過淡,因此不被人們視為一種美味的食物,亦較少被用作食材。 2.口蘑屬口蘑屬(學名:Tricholoma)是傘菌目真菌一個散布于全世界的屬,常見于樹林。這些外生菌根真菌(英語:ectomycorrhizal fungus),與各種針葉樹或闊葉樹有共生關系。本屬的學名源自希臘語的τριχο?(trichos;毛發)和λωμα(lōma;邊緣或邊界),盡管只有少數物種(例如Tricholoma vaccinum(英語:Tricholoma vaccinum))具有符合此描述的型態。 口蘑屬是一種真菌,屬于菌類,用來清燉、紅燒、做湯均可,其味清香、鮮美,且形狀規整好看,是人們最喜愛的。 子實體傘狀,白色。菌蓋寬5~17厘米,半球形至平展,白色,光滑,初期邊緣內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稠密,彎生不等長。菌柄粗壯,白色,長3.5~7厘米,粗1.5~4.6厘米,內實,基部稍膨大。擔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夏秋季在草原上群生,常形成蘑菇圈。產于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因為這種蘑菇通常運到張家口市加工,再銷往內陸,故稱口蘑。口蘑是直接食用的名貴真菌,它傘蓋肥厚,清香適口,獨具風味,被人們譽為“素中之肉”。主要品種有白蘑、青腿子、馬蓮桿、杏香等,其中以白蘑色、香、味最佳。新鮮的白蘑,菌蓋潔白,褶細、蓋大、肉厚、柄短,氣味極清香。夏秋產蘑時節,一場細雨過后,十里之外就可以聞到蘑香。口蘑用來清燉、紅燒、做湯均可,其味清香、鮮美,且形狀規整好看,是人們最喜愛的。 (1)口蘑口蘑是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一種白色口蘑屬野生蘑菇,一般生長在有羊骨或羊糞的地方,味道異常鮮美。由于蒙古土特產以前都通過河北省張家口市輸往內陸,張家口是蒙古貨物的集散地,所以此類蘑菇被稱為“口蘑”。 ①形態特征口蘑子實體群生,并形成蘑菇圈,中等至較大。菌蓋直徑17厘米,半球形至平展,白色,光滑,初期邊緣內卷。菌肉白色,厚,具香氣。菌褶白色,彎生,稠密,不等長。菌柄中生,粗壯,長3.5-7厘米,粗1.5-4.6厘米,基部稍膨大,白色,內實。孢子橢圓形。常見幾種口蘑的形態特征如下。 楊樹口蘑菌蓋較大而厚,初期半球形,邊緣內卷,平爬,直徑5-12厘米,表面稍黏,淺紅褐色或黃褐色,蓋緣色淺,有細小鱗片;菌肉污白色,傷處色變暗;菌褶較密而窄,彎生,不等長,白色,成熟后微呈紅褐色。菌柄長3-8厘米,粗1-3厘米,直立,中生,白色,后期微呈紅褐色,基部稍膨大,泡子無色,卵圓或近球形,表面光滑,5.6-8微米x3-5.6微米,孢子印白色。 ②栽培松口蘑是營養共生型的外生菌根菌。在這種外生菌根共生關系中,菌根植物為活的正在生長著的樹木。松口蘑菌絲包裹在根系的表面,形成菌套(哈氏網),不侵入根系細胞內,僅在細胞的間隙中蔓延,并通過菌絲直接吸取活立木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糖類及各種營養物質,離開了菌根植物,松口蘑的菌絲將逐漸死亡。這種特殊的營養吸收方式給人工栽培松口蘑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目前尚未見用純培養技術實現人工栽培的報道。國內外學者廣泛地研究了松口蘑的半人工栽培。松口蘑的半人工栽培是以天然松口蘑的菌絲體、子實體和孢子為播種材料的栽培方法,曾采用直播法、假植、孢子液接種法、菌絲移植法及菌床菌根移植法等方法,以求增加林地內菌根及菌絲體數量,擴大蘑菇圈的范圍但收效均不理想。近年來,日本信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多種外生菌根菌進行了人工菌根合成及人工子實體誘導的研究。松口蘑的人工菌根苗已可實現野外栽培,而且菌根能存活4個月左右,但移栽后的菌根苗還是出現菌絲體退化現象,子實體的誘導并未成功。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于快速誘導松口蘑人工菌根及人工菌塘的形成作了很深入的研究,據他們報道,在無菌土壤或人工基質條件下,將松口蘑菌液接種于發芽1個月的赤松苗上,接種3~4周后赤松的側根上就能形成很典型的哈蒂氏網,誘導出人工菌根,但子實體誘導這一難關始終無法攻克。今后,進一步研究松口蘑與菌根植物的共生機理,尋找有益微生物的幫助,為松口蘑營造增殖的營養條件與生態環境;探索松口蘑發育的遺傳機理,人為控制或調節松口蘑結實基因的即時表達,是松口蘑人工馴化栽培研究的焦點。 ③接種發菌培養a.鋪料接種 堆肥進房之前,菇棚內要預先進行消毒處理,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堆肥上床鋪料時,要求疏松平整,四邊與床沿垂直整齊,料厚20厘米左右,接種后再鋪蓋3-4厘米厚。由于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會逐漸下塌,最后的料厚應不低于18-20厘米。 菇床接種可采用撒播法或穴接法。在實際生產中以撒播法最為普遍。播種時,將菌種冊成小塊(麥粒種可分成3~5粒的小塊),但不宜過分散碎,均勻撒播在料面。無論采用何種接種方法,都必須注意菌種質量。要求菌絲潔白濃密,均勻一致,結塊性好,無雜菌,不“吐”黃水。每平方米床面用麥粒瓶裝(750毫升的菌種)1瓶或罐頭瓶500毫升的菌種1.5瓶,或用糞草菌種2-3瓶(罐頭瓶)。接種后隨即在上面鋪蓋一薄層3-v4厘米厚的培養料,將料面整平,輕輕拍實。 b.發菌培養 發菌初期菌絲生長量低,一般不需要通風,當菌絲吃料達到5厘米以上時,每天通風2-3次;菌絲長到料層的一半后,在無風或微風天氣時,要求夜間整夜通風;覆土之前必須晝夜不間斷地通風換氣。為防止通風引起培養:料大量失水,要采取地面噴水提高棚內空氣濕度,使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經常保持在75%-80%,以減少床面水分蒸發。口蘑栽培時間的安排,主要是為了利用自然溫度,在發菌期間要防止因氣候突變,尤其是持續高溫對菌絲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要及時采取通風、噴水等降溫措施,將菇棚內溫度控制在菌絲生長的適溫范圍內,促使菌絲正常發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