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有“閉口禪”,又稱“止語”或“禁語”,通常是指佛教修行人士為減少口業、消罪免災而禁止自己說話。我沒有那么高的境界,只是時常提醒自己,無論在什么場合,都要少說兩句。“兩句”,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虛數、不定數;有些時候,也可以是實數、定數。那么,“兩句”是哪兩句呢?對年齡、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少說假話、大話。對待父母,有些時候說一些善意的謊言、報喜不報憂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對年齡、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盡量少說假話、大話。因為年齡、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閱歷也可能比自己豐富,也必定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另外,假的就是假的,說一句假話,很可能需要十句假話去圓,言多必失;大多數人都喜歡忠實老實、踏實可靠的人,只說大話卻不去做、做不到、做不好,久而久之必然失信于人。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與同輩人交流,少說空話、套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輩中人,閱歷、見識應該都差不多,多多交流,可以互通有無、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如果在交流過程中全是空話、套話,對方很難從中獲取有用信息,那么這種交流就毫無價值,久而久之,只說空話、套話的人,朋友就會越來越少。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少了,可以傾訴的對象就越來越少了,自己發展的道路也就越來越少、越走越窄。 對年齡、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少說瞎話、狠話。我所指的“瞎話”,既指謊話、假話,也指沒根據的話。尤其對于自己的孩子而言,要能看到孩子的真實表現,明確知道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意圖,表揚也好,批評也罷,要言之有事、言之有實,對事不對人,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歪解了孩子的“好意”(孩子常常會好心辦壞事,家長一定要區別對待,既糾正孩子的錯誤,又不可挫傷了孩子的好心、積極性。)。孩子畢竟是孩子。對于“屢教不改”的孩子,要有耐心,要能看到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試錯改錯的機會,千萬千萬不能跟孩子爭強斗狠發狠話:“你就是個廢物(笨)”、“你總是屢教不改”、“你這樣下去將來什么也干不好”、“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你老是這樣不如屎了算了”...... 在與人發生爭執的時候,少說嘲諷、推脫的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印象和感受也各不相同。不同的看法,或許并沒有本質上的是非對錯,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深度不同罷了,如果一味地嘲諷、貶低別人,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我們也便把自己擺到了跟別人一樣低的位置,我們看到的事物也就不那么全面、客觀了。
《鬼谷子捭闔》中說:“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所以古人認為“口閉心沉”。 “此處一靜,萬物皆景;此口一閉,萬籟皆勝;此心一沉,萬象可愛。” 品!細細地品!
我的理解就是:如果一個地方嘈嘈雜雜,人也就會心浮氣躁,即使身處仙境可能也無心欣賞;一旦環境清靜下來,人心也就會氣定神閑了,看到的萬事萬物皆為美景;自己說話的時候,就聽不到外界的聲音;閉口不言,聽到的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都會覺得很美妙;心沉靜下來,有喜悅心,看到的事物也便皆著喜悅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