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06和閨蜜相約逛街,一路上都聽她在吐槽先生多么“不靠譜”,比如經常加班,有時候不打招呼,就住在公司里;或者好不容易回來,多數時候都關在書房搗鼓代碼,也不主動出來一起聯絡聯絡感情;又或者就算坐在一起,也沒話說,各玩兒各的手機,…… 我問:“這些情況你都跟他反饋過嗎?” 閨蜜說:“肯定說了,說了沒用,我已經懶得跟他說那么多了,看到就煩躁,沒啥好臉色給他。” 某次偶然機會,見識了閨蜜的“反饋”,令人汗顏,她所謂的反饋就是稍不滿意一頓吼+數落+埋怨。 周末出個差,一回來就聽老媽吐槽,看你女兒越來越不聽話了,現在刷個牙洗個臉,一點不配合。 我說:“媽,你跟她好好溝通反饋了嗎?應該怎么做?” 我媽:“我肯定說了,我跟她說你不好好刷牙,牙齒就會爛掉,醫生就會給你拔掉?!?/p> 我:…… 是不是特別熟悉的溝通反饋場景?我想很多人多少都對“溝通反饋”存在一定誤區,而有誤區通常是對事物的本質定義理解不夠準確。 01反饋的目的和意義反饋作為溝通的一種形式,本質上來說就是信息的傳遞,在不同的場景下,溝通有著不同的目的。 大致上,我們可以按照目的的不同將反饋分為三類: 1. 改善關系 即使是在親密關系中,有時候也會因為各自理念、認知以及個性特征的差異,存在一些分歧和沖突,在彼此沒有充分理解對方之前,會因為這些分歧和沖突,讓關系變得尷尬、生疏或者不那么親密無間。 比如時常為瑣事爭吵或冷戰的夫妻,也或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獨立,面對父母過度的“關心”,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疏離。 這些場景下,免不了一場開誠布公且走心的正向反饋,既能讓彼此心意互通,相互包容理解,也能打破尷尬和疏離,讓關系重回正道。 在“改善關系”的目標指引下,我們也更清楚的知道反饋的策略,比如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對錯就不重要了,關系的本質是“彼此看見,相互理解”,一個“擁抱”就能達成的目標,千萬不要用一堆“是非對錯的大道理”。 2. 解決問題 反饋也能促進“問題解決”,尤其是在親密關系互動中,引發問題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把對彼此的看法,以及自己心底真實的感受,爛在肚子里不反饋。 當我們知道“反饋”能幫助我們解決矛盾和沖突,消除誤會,我想我們都會不吝惜多一點溝通反饋,少一點沉默冷暴力。 3. 幫助對方認知不足,激發改變提升 有時候“反饋”,是因為你看到對方沒看到的盲區,并且能夠客觀、不帶評價的反饋出來,目的是幫助對方認知自我,并期望對方能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實現自我提升。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通過大大小小的試錯成長起來,每當身處迷途時,能有人堅定不移的給我們一些正面反饋,是何其幸運的。 這也是“反饋“深層次的目的,說服或者激勵,一個好的反饋應該能幫助他人識別自己的不足,并且使他人能自發地采取行動彌補不足之處。 02反饋的認知誤區1. 指責、評價、嘲諷和威脅 很多人,時常將“反饋”與“評價”劃等號,就像閨蜜對另一半的“反饋“,其實她內心真正的目的是期待能通過反饋,引起先生的關注和重視,多一些陪伴和互動,但通過言辭反饋出來卻變了味兒,變成了“帶有情緒的評價和指責”,不僅沒有讓對方明確捕捉到她的目的和期望,反而感受到的是嫌棄和疏離。 也比如,“你如果不聽話,我們都不喜歡你了……”,這類的“反饋”并不是有效的反饋,而是“威脅”,威脅能讓孩子暫時妥協,但并無法幫助TA認識到你真實的期望,也不知道在某件事上應該怎么做會更好,無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2. 情緒發泄 在親密關系中,人們時常以“情緒發泄”代替了“正面反饋”。 不論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中,情緒發泄都無法解決問題,一方的情緒和怒火,只會將另一方的情緒和怒火也點燃,或者將對方推得很遠,雙方沒有辦法從情緒中跳出來,去看自己的盲區和事實本身,只會將對方引入“相互指責”的圈套中。 03反饋的技巧良好的建設性反饋會促進積極的結果,營造積極的環境。積極、正面且有效的反饋,應該是能幫助我們:
那什么是建設性反饋?如何進行建設性反饋呢? 建設性反饋是指與他人的談話,在談話中你概述了你關心的問題,提供了具體的例子,并討論了改進的方法。富有成效的反饋是有益的、不具批判性的(描述而非責備),并包括對可操作改變的建議。 這里面有2個反饋的原則: 1. 及時、明確、具體、客觀真實 反饋的時效性在于對方還處在這件事的“影響圈”中,記憶和感受最為深刻的時候,更容易讓對方清晰回歸場景,從場景中看到自己的盲區。 明確清晰的反饋應該是:“媽媽觀察到你吃飯的時候,不夠認真,你離開了餐桌3次,一次去拿扇子,一次去玩小汽車,還有一次去倒在沙發上,15分鐘下來,我們都吃完了,你才吃了幾口飯”;但很多家長都用以下這些簡單粗暴且不具體的反饋代替了:
好的反饋應該明確、具體、陳述客觀真實。有具體的行為描述,能讓對方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知道自己的問題究竟在哪里,好的標準或正確的行為應該是怎么樣的?這樣才能幫助當事者認清形勢,準確定位,找到差距,清晰努力的方向。 2. 聚焦行為轉變 從反饋的目的來看,反饋最終的目標是“行為改變”,但往往我們容易陷入“爭論對錯”的怪圈,當人的思維在“對錯”中斡旋時,是沒有辦法以開放的心態接納,更不用說改變。 因此,作為反饋信息的一方,我們應該以“當下的事實描述、自我的感受以及期許”為中心進行反饋,這樣對方才能接納,也有有可能實現行為轉變。 最后,再說說“建設性反饋的4個步驟”,用閨蜜的案例來說: 第一步:明確任務(期望)和目標
比如,好不容易有機會坐下來,能讓我們說說心里話,我想跟你聊一聊我們關系中的一些問題,目的是希望我們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我們以后的家庭生活更豐富多彩,更溫馨。 第二步:描述(非責備)你觀察到的行為
我觀察到你最近2個月機會每周有4天都在加班,有的時候還不打招呼,就住在公司里;或者好不容易回來,多數時候都關在書房搗鼓代碼;有時候就算坐在一起,也沒話說,各玩兒各的手機。 第三步:陳述這種行為的后果
這種現狀讓我很不安,這樣下去我們很難從彼此身上感受到關心、體貼和溫暖,甚至免不了相互抱怨和指責,信任降低,沖突增加,彼此間親密的存在感也將越來越低。整個家庭氛圍很冷清,也不利于未來孩子的養育。 第四步:表達你的期望或行動方案
我希望我們能多一些溝通和互動,比如,你住公司里至少告訴我一聲,不然我也會擔心。或者我們約定周末放下手機,比如在家的時候除緊急事情處理外,設定一個時間段集中回微信等等之類的改善措施,這樣我們就可以有更多一些的時間用來相互陪伴和互動,你覺得怎么樣?最后,達成共識后,對方案表達肯定,也表明自己會“以身作則”的態度。 寫在最后,親密關系中的“正面反饋”是實現“關系親密無間”的基本法則,愿大家都能遠離“親密關系內耗”,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系。 壹心理『心理周報播客』,邀你參加七夕特輯“假性親密關系”討論會!~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請不同行業、學派專業人士之間碰撞,一起獲得思維升級。 以心理學的第三視角,拆解社會生活話題,用獨特的觀點和大家一起創作屬于生活的BGM。 - The End - 文:雅旼責任編輯:殷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