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強恐怖片”終于上線! 幾小時后,這部片子竟然沖上微博熱搜。 由于沒出字幕,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里~見面第一句話就是: 你有《靈媒》么? 而另一邊,據說做字幕的小姐姐都快嚇哭了 。 之前公映時,有些電影院甚至還專門因為它,開了一些“膽小鬼專場”—— 全場亮燈放映。 好不好看且另說,噱頭這塊反正是拉滿了。 然而影片上線后,評分暴跌。 從開分的8.2,一夜跌至7.0。 但懂行的小伙伴都知道,一部恐怖片在豆瓣能有7分,已是很不錯的分數。 有些人看完由于期待太高,怒打低分。 而有些人看完解析,后背發涼,又覺得分數低了。 這部“年度最強恐怖片”,到底講了什么? 今天我探就給大家帶來深度解析—— 《靈媒》 The Medium 2021.7.14.韓國 >>>>大神合作,強強聯手 《靈媒》備受期待,是因為制作班底實在太強。 它是兩位大神級導演聯手拍攝的作品——泰國人班莊·比辛達拿剛和韓國人羅泓軫。 班莊·比辛達拿剛、羅泓軫 前者拍出過泰國巔峰恐怖片之一的《鬼影》。 以及《連體陰》《死神的十字路口》《鬼亂5》等恐怖片。 后者曾指導韓國恐怖片《哭聲》。 以及經典犯罪片《黃海》(豆瓣8.5)和《追擊者》(豆瓣8.4)。 兩人合作編劇,其中泰國人班莊·比辛達拿剛擔任導演。 再加上偽紀錄片的拍攝形式,代入感極強,既讓觀眾信以為真,又讓人身臨其境。 《靈媒》自然也就成為年度最期待恐怖片之一。 (偽紀錄片mockumentary,是以紀錄片的手法和形式來拍攝電影,但實際上仍是虛構的電影,并非真實的紀錄) 編劇羅泓軫稱,《靈媒》可以說是《哭聲》的續集。 它講述的其實是《哭聲》中黃政民所飾演的巫師的背景故事,只不過這個故事是完全不同的角色,發生在完全不同的地點。 上《哭聲》下《靈媒》 >>>>靈媒 靈媒(薩滿),顧名思義,“靈的媒介”,人與神靈之間的中介人。 薩滿教信奉的是泛靈論,他們認為一草一木皆有靈。 ![]() 泰國東北部的某個村落里,信奉的便是薩滿教。 不論是田間還是山里,村子里的神龕隨處可見。 ![]() 靈很多,不過靈媒卻很少見。 尼姆便是其中一個。 ![]() 與她通靈的為祖先之神,人們稱其為“巴揚神”。 在尼姆的家族里,靈媒世代相傳,且只傳女性。 從祖母開始算起,到尼姆這里已是第三代。 ![]() 某個紀錄片攝制組慕名而來,想要跟拍靈媒這一職業。 起初,一切如常。 偶爾會有人過來找尼姆做法消災,尼姆的操作也就如常人想象的那樣,燒燒香念念咒,很簡單。 ![]() 直到尼姆的姐夫去世。 去往葬禮的路上他們遇到一只黑色的死狗,這已經是不詳的征兆。 ![]() 葬禮上,尼姆發現侄女敏的行為十分反常。 明明親戚沒說話,敏卻突然對親戚大打出手,說他罵自己是妓女; 臨睡前死盯著一位盲人老婆婆看,第二天盲人老婆婆就去世。 而敏卻完全不記得…… ![]() 大家都認為,這應該是敏即將成為下一任巴揚神靈媒的征兆。 但尼姆卻覺得侄女的反應有些不對勁。 摳牙摳到出血、總是對著空氣說話、動不動就打人...... 后續敏的癥狀也正如尼姆所料,變得愈發詭異可怕…… ![]() >>>>偽紀錄片 《靈媒》并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恐怖片。 雖然導演班莊·比新達拿剛曾拍過著名的治頸椎病鬼片《鬼影》。 但在《靈媒》中的直接嚇人場面并不算多,更多的還是一種后知后覺的恐怖。 形象一點的話,就像這張圖一樣(溫馨提示:勿看車窗) ![]() 這也大概也是影片評分驟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沖著年度最恐怖電影的名號來,前半段雖然氛圍很足,但鋪墊很長。 到了后半段,又突然主打起血腥,什么吃嬰兒煮小狗,怎么惡心怎么來。 對于期待《招魂》《鬼影》這樣正常恐怖片的影迷來說,確實會讓人失望。 但如果你并不是純粹沖著恐怖畫面而來,那么本片仍然非常值得一看。 ![]() 其一,影片的偽紀錄片式拍法非常完整流暢。 要知道,《靈媒》里的各種拍法其實已經不新鮮了。 前有《女巫布萊爾》《鬼影實錄》,后有《中邪》《昆池巖》。 略有創新的用攝影機夜視功能看路,前幾年爆火的游戲《逃生》里也玩過了。 ![]() 《昆池巖》 此外,對于偽紀錄片來說,構圖、運鏡、剪輯方面都會非常受限制。 你首先得遵守人扛攝影機這個前提。 這種手法讓鏡頭更加真實,但也讓鏡頭很局限,一旦攝影師面對生命危險,還像個神棍一樣杵在那里拍攝“完美鏡頭”。 這不會讓人覺得攝影師敬業,反而會讓觀眾出戲。 ![]() 但本片卻能在把畫面拍得十分漂亮的同時,還保留了偽紀錄片的紀實感。 手法沒什么創新,但整體完成度很好。 偽紀錄片獨有的臨場感和代入感優勢,依舊通過變焦、晃動、采訪等手段體現了出來。 特別是后面基于監控的幾個恐怖橋段,設計得頗為驚艷。 ![]() 我反正是被這幾段嚇到了 其二,《靈媒》的核心本就不在于嚇人。 影片的核心概念和初始框架,來自于韓國導演羅泓軫(《哭聲》)。 雖然他在《靈媒》中只擔任編劇和監制,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這他娘的可不就是泰國版《哭聲》么? 事實上,本片的源起,正是因為羅泓軫想拍《哭聲》里跳大神巫師的前傳。 所以,雖然形式上有所改變,本片的主題其實還是《哭聲》那一套。 影片無意嚇人,而是試圖帶著觀眾進入到神秘的宗教氛圍中。 然后,一步步將主角的信仰推倒給你看。 ![]() 《哭聲》 >>>>以下涉及劇透<<<< >>>>惡靈容器 理解影片劇情的關鍵在于敏。 因為是她聯結起了兩個家族的故事線—— 首先,她是靈媒家族的后代。 在上一代的靈媒選擇中,本來巴揚神選擇的是諾伊,也就是尼姆的姐姐。 但諾伊拒絕了巴揚神,跑去信了基督教。 ![]() 此外,她還偷偷把自己的衣服給尼姆穿,在尼姆的鞋子里寫咒語。 最終成功讓尼姆代替自己成了靈媒。 ![]() 尼姆并未結婚,膝下無子。 于是到了敏這一代,只剩了她這一位女性后人。 故巴揚神只能選她作為自己的靈媒。 你可以理解為,到了這個時候,敏便成為了一個可以吸收靈體的容器。 巴揚神想進來。 但與此同時,許多惡靈卻也趁機混進來了。 ![]() 這里就涉及到了敏的另外一層身份—— 她是亞薩提亞家族的后代,即敏的父親一族。 許多年前,亞薩提亞族屠殺了成千上百的人。 有受害者在垂死之際立下詛咒,要讓亞薩提亞族不得好死。 ![]() 所以敏的祖父被人用石頭砸死; 爺爺燒廠騙保,被人發現后服毒自盡; 父親罹患癌癥而死; 兄弟麥克因亂倫而羞愧自殺。 皆是詛咒所致。 ![]() 敏爺爺放火燒掉的工廠里,有寫著“雅桑提亞”的小人 敏作為兩個家族的孩子,也成為命運的犧牲品。 父系家族的詛咒讓她身邊充滿惡靈,母系家族的傳承讓她免于不幸。 但她也因此成為惡靈的完美容器。 于是,所有惡靈蜂擁而至。 ![]() 在后續敏的各種怪異行為中,也側面體現了侵襲她的各種惡靈。 有小孩。 所以敏跑去玩滑滑梯、對小孩穿的鞋愛不釋手。 ![]() 有淫女。 所以敏帶不同的男人回公司大搞特搞。 ![]() 有動物。 所以敏在家翻生肉吃,隨地小便。 ![]() 在后面作法之后,更多類型的惡靈被釋放。 諸多法師被附身后都呈狗狀(非喪尸)。 應該是因為諾伊繼承了婆婆的狗肉店,殺狗無數,所以那地方狗靈眾多。 ![]()
![]() 諾伊最后被燒死,恐怕也是因為當初敏的爺爺縱火工廠的緣故。 ![]() >>>>信仰崩塌 說回敏。 盡管巴揚神試圖和她建立連接。 然而敏還不像她媽信基督,敏毫無信仰。 ![]() 沒有靈媒的信仰之力,巴揚神無法與惡靈抗衡。 所以敏夢見了巴揚神被惡靈斬首。 只可惜不信神的她并未會意,也無法聽清巴揚神的話。 這場對敏的掌控權之戰,惡靈完勝。 ![]() 對應在現實世界,便是巴揚神石像被破壞,頭部跌落。 這也是讓尼姆內心信仰產生動搖的開始。 ![]() 隨后,惡靈又借敏之口說出了尼姆當年被姐姐設計的真相。 尼姆的信仰進一步坍塌,同時也失去了巴揚神的庇護。 在最終驅魔儀式的前一天,尼姆被發現死在了家中。 ![]() 以上,是影片劇情基本沒有異議的地方。 爭論比較大的主要是后面出現的兩個問題: 第一,尼姆是怎么死的? 第二,最后附身于諾伊身上的是惡靈還是巴揚神? 關于這兩個問題,有兩種說法,且似乎都能自圓其說。 第一種說法。 巴揚神落敗,深知惡靈難敵,所以發慈悲帶走了尼姆,不忍見她被荼毒。 所以最后附身于諾伊的,只是工廠里數不清的惡靈的其中一種。 只不過,絕望的諾伊將其作為救命的稻草,誤以為那是巴揚神。 沒毛病,說得通。 ![]() 但這種說法的問題是,巴揚神被塑造成了絕對的“好神”。 只不過是因為打不過惡靈,所以跑了。 劇情上說得通,但縱觀全片來看,卻與主題有些不搭。 因為本片花了非常大的氣力去傳遞“靈無好壞”這樣一個觀念。 ![]() 首先是劇情上有所鋪墊。 比如,尼姆在開頭接受采訪時便說過兩句這樣的臺詞: “好的神會幫人,壞的神會害人。” “沒人知道巴揚神的真正來歷,但大家信奉它很久了。” 又比如,敏被附身后,故意挑釁尼姆時,說它就是巴揚神。 諸如此類故意模糊巴揚神屬性的細節,在本片中非常之多。 如果巴揚神是好的,那么這些情節的交代似乎就有些多余。 ![]() 這些細節散落于全片,托起了另一個可能的設定—— 萬物有靈,無謂正邪。 巴揚神其實和惡靈一樣,只不過是一種靈罷了。 ![]() 現在,基于這個設定,我們來用第二種說法來回答前面兩個問題。 首先,尼姆是被惡靈所殺。 從始至終,她都不是巴揚神挑選的正統靈媒。 只不過,因為信仰堅定,加上畢竟流著靈媒一族的血。 所以她能被巴揚神附身,并擁有比較低級的驅魔能力(正常靈媒能力參照最后的男法師)。 ![]() 然而后來她卻開始動搖了。 她絕望地以為巴揚神并不是離開了她,而是從未來過。 但實際上,雖不是戰力全開,巴揚神的確有附身于她。 而當她對此產生疑問時,自身的力量也就不再足以對抗惡靈。 從她屋子里一片狼藉的情況來看,很有可能她與惡靈還發生過爭斗,最終落敗。 ![]() 其次,最后附身于諾伊的,是巴揚神。 此前,之所以巴揚神給人的感覺是“好”的,只是因為尼姆將其力量用于祈福消災。 即便是驅魔,其出發點仍然是好的。 ![]() 而當諾伊最后感受到巴揚神并請其上身時,卻只有私心。 所以巴揚神的做法便顯得更加暴戾。 ![]() 發現了嗎? 到了這里,所謂的巴揚神便和第一種說法里的惡靈沒了區別。 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想傳達的意思其實大同小異。 尼姆的信仰最終還是坍塌,諾伊也一直都是什么都信。 不論是巴揚神還是惡靈,諾伊最后都只是盲目地抓住了自己能抓住的信仰。 而什么都信,其實就等于什么都不信。 所以她最終還是不夠堅定,被惡靈用敏的口吻所蒙騙,被無情反殺。 ![]() 兩種說法,最終導向的主題仍然是關于信仰的脆弱性。 如果你根本不信神,為什么遇難時要向神求助? 第一種說法比較直白簡單,無需多言。 而如果你接受第二種說法,那么就多了一層嵌套的意義。 你會發現,作為觀眾,你自己其實經歷了片中尼姆的心境變化—— 最開始覺得巴揚神是好人,在最后卻根據種種線索,開始懷疑起巴揚神來。 而這份懷疑,或許才是這部電影的真正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