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備自稱漢中王劉備稱王的時間比孫權早,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打敗了曹操,到了秋天,劉備自稱漢中王,根據(jù)蜀漢群臣的《漢中王勸進表》來看,劉備自稱漢中王的原因如下: 1、曹操準備禍亂天下。 蜀漢眾臣認為:曹操準備竊取漢室天下,毒殺了皇后與太子,禍害百姓,使皇帝陛下(漢獻帝)困居在窮困的縣城(許都),漢朝天下隨時會被篡奪。 2、劉備爵位不高,不足以掃平曹操。 劉備是漢朝皇室后裔,國家重臣,志在興復漢室、為國獻身,但他的爵位不高,沒有賜給九錫,不能以此鎮(zhèn)守江山社稷。 蜀漢眾臣還舉了個例子,就是東漢統(tǒng)一之前,河西五郡脫離更始政權,共同推舉竇融為大元帥,投靠了光武帝劉秀,然后劉秀聯(lián)合河西五郡共同打敗了隗囂的例子。 蜀漢眾臣認為現(xiàn)在國家正處于危難之中,比當時割據(jù)隴西與蜀地的情況嚴重得多,所以我們(蜀漢眾臣)根據(jù)漢初諸侯王的先例,封劉備為漢中王,并授予劉備大司馬之官職,統(tǒng)帥六軍,聯(lián)合同盟,誓言消失叛賊。 可以這么說,劉備稱漢中王的主要原因就是:曹操挾制了皇帝,企圖篡權奪位。其他的原因都是為劉備稱漢中王找借口的。 劉邦當年建立西漢王朝時,雖然訂下了“非劉氏不能稱王”的白馬盟誓,但并非劉氏就一定能稱王,劉氏能不能稱王,那也得皇帝批準,但是皇帝卻被曹操扣押在手中,肯定是不會封劉備為王的,于是劉備就來了個自封。 曹操已經(jīng)在216年被封為魏王了,比劉備稱漢中王早了3年,曹操成為劉邦白馬盟誓之后的第一個異姓王,所以曹操的野心無法否認,劉備抓住這一點討伐曹操,就是絕對的政治正確。 但是,劉備自稱漢中王的行為,與曹操無異,而且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在這一點,劉備不如劉邦和朱元璋,朱元璋都知道“廣積糧、緩稱王”,但劉備不知道。 劉備稱王的行為,讓孫權產(chǎn)生了震憾,孫權看到劉備的野心,又看到了襄樊之戰(zhàn)中關羽威震華夏,更加讓孫權下定決心偷襲荊州,這其中也有劉備稱漢中王的原因在內。 從劉備自己來說,他稱漢中王的行為是迫不得已,這一年劉備已經(jīng)59歲了,古人能活到60歲已經(jīng)算高壽了,劉備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如果不稱王,就不能稱帝,不能帝,就不能實現(xiàn)自己畢生的心愿,只能暴露自己的野心,也要稱漢中王了。 劉備稱漢中王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原因,就是想模仿當年劉邦稱漢王而統(tǒng)一天下的政治行為,漢中王與漢王一字之差,劉備不想太明顯,于是加了一個字。 二、孫權被封為吳王襄樊之戰(zhàn)后,孫權奪取劉備的荊州三郡,徹底將劉備勢力趕出了荊州,為了防止來自劉備的報復行為,孫權投靠了曹操,沒多久,曹操就去世了,曹丕繼位為魏王,七個月后,曹丕稱帝,建立了魏朝。 曹丕稱帝后,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都督荊州、揚州、交州三州軍事,其實曹丕所謂的封賞不過是個程序而已,孫權已經(jīng)實際占領了荊州、揚州、交州三州,曹丕封不封,都是事實存在的,或者說曹丕默認了孫權對三州的占領地位。 沒過多久,劉備稱帝,接著發(fā)動了夷陵之戰(zhàn),一年后,劉備戰(zhàn)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狼狽逃回到白帝城永安宮,一病不起,直到去世。 孫權被曹丕封吳王的時間比劉備自稱漢中王晚了一年多,兩人也有本質區(qū)別:劉備是自己封自己,孫權卻是曹丕這個皇帝封的,劉備的漢中王是漢朝的諸侯王,孫權的吳王是魏朝的諸侯王。 兩人也有相同點,就是他們各自受封王爵的實力,都是自己打出來的,是先有實力,后有爵位的,兩人都是實力派的諸侯王。 但原因各不相同,孫權受封吳王有幾個原因: 1、曹丕為了拉攏孫權。 曹丕稱帝一個月后就封孫權為吳王,曹丕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真正地統(tǒng)一天下,也就是打敗孫權與劉備,三家歸一,如果能做到,這樣的政績就超過了他的父親曹操。 曹丕急著封孫權為吳王,是為了拉攏孫權,曹丕畢竟是新君即位,是需要得到各方的承認,只要孫權依然歸附自己,并在魏朝之下當個地方官,至少在名義就是統(tǒng)一的,這也算是曹丕的政績。 要知道曹丕建立的是魏朝,而劉備所興復的是漢朝,兩者是政治死敵,曹丕很明白,對于劉備,只能靠戰(zhàn)爭,戰(zhàn)爭之外,劉備是不可能歸附的,對于孫權,卻可以靠政治手段,封孫權一些虛名的官職和爵位,只要孫權在政治上歸屬魏朝,對曹丕來說就是政治勝利。 2、孫權需要曹丕。 孫權偷襲荊州后,面臨來自劉備的報復,事實上,孫權早就想到了劉備會報復,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孫權向曹魏稱臣的行為就是為了對付劉備,這倒不是孫權怕劉備,而是因為孫權不能兩線作戰(zhàn),國家的戰(zhàn)略必須以穩(wěn)妥為見。 孫權向曹魏稱臣,并且向曹魏得到了不會進攻自己的保證,這是孫權想要的。如果孫權不向曹魏稱臣的話,一旦劉備攻打孫權,曹魏在北方再大舉南下攻打孫權,孫權就會面臨嚴重的戰(zhàn)略危機,就算孫權能擋住劉備,也無法擋得住曹魏。 孫權在政治上確實非常成熟,戰(zhàn)略上一氣呵成,從暗中與曹操勾結、偷襲荊州、向曹魏稱臣、夷陵之戰(zhàn)打敗劉備等一系列事件來看,孫權度過了來自劉備的危機,然后孫權就開始對曹丕不再尊敬了。 曹丕讓孫權把兒子送到洛陽當人質,孫權起初一直拖,等到打敗劉備后,孫權直接拒絕了,曹丕這才明白自己被孫權給耍了,但為時已晚,孫權已經(jīng)打敗劉備了,沒有外顧之憂了,即使曹丕三次南征孫權,依然被孫權擋住無法成功。 孫權根本就不在乎曹丕所封的吳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他欣然接受,就算曹丕不封他為吳王,孫權也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政權的生死存亡和戰(zhàn)略利益,吳王這種虛名只個手段而已。 三、劉備的漢中王與孫權的吳王劉備的漢中王是自己主動封的,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來封王,孫權的吳王是被動封的,有沒有這個吳王,孫權都不在乎,孫權的真正目的和劉備一樣,都是稱帝,這個吳王也只是個過渡。 曹丕與劉備都稱帝后,孫權面臨尷尬,他是大魏政權之下的吳王,孫權接下來在政治上應該如何做?中國歷史到了這里變成了一個難題,自秦始皇稱帝以來,還從來沒有見過兩個皇帝并死于天下的情況,當然短暫的亂世不算。 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孫權面臨選擇,如何才能稱帝的選擇,想稱帝就要先稱王,曹丕已經(jīng)封了孫權吳王了,這是一把雙刃劍,對于孫權來說,優(yōu)點是自己稱王后就能稱帝了,缺點是吳王可是魏朝的王,孫權如果要獨立稱帝,就得找借口。 一直等到公元229年,孫權才稱帝,一方面在軍事上解除了曹魏與蜀漢的威脅,另一方面孫權在政治上也做好了準備,孫權最后的做法是:絕口不提漢朝,然后又把魏朝給罵了一頓,曹操與曹丕一塊被罵,然后孫權認為只有漢與吳才能承擔治理天下的重任。 也就是說,孫權承認了蜀漢政權,不承認曹魏政權,然后孫權又建立了東吳政權,并換取了蜀漢的承認。由此可見,三國之中,孫權稱帝是最沒有法理的,只能含糊其辭了,至于封王,也就是稱帝前的一個流程罷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yiguozhijun_lish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