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順治十四年(1657)八月的一天,二十三歲的王士禛與二東名士丘石常(號海石)、柳燾(字公窿)、孫寶侗(仲孺)及楊通睿(圣喻)、楊通俶(圣美)、楊通俊(字圣宜)三兄弟等人會飲于大明湖南岸超然樓前的水面亭。王士禛見“亭下楊柳十余株,披拂水際,綽約近人,葉始微黃,乍染秋色,若有搖落之態”“悵然有感,賦詩四章”,這就是著名的《秋柳》詩四首。 《秋柳四章并序》 一 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日差池春燕影, 只今憔悴晚煙痕。 愁生陌上黃驄曲, 夢遠江南烏夜村。 莫聽臨風三弄笛, 玉關哀怨總難論。 二 娟娟涼露欲為霜, 萬縷千條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婦鏡, 江中黃竹女兒箱。 空憐板渚隋堤水, 不見瑯琊大道王。 若過洛陽風景地, 含情重問永豐坊。 三 東風作絮糝春衣, 太息蕭條景物非。 扶荔宮中花事盡, 靈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侶, 好語西烏莫夜飛。 往日風流問枚叔, 梁園回首素心違。 四 桃根桃葉鎮相憐, 眺盡平蕪欲化煙。 秋色向人猶旖旎, 春閨曾與致纏綿。 新愁帝子悲今日, 舊事公孫憶往年。 記否青門珠絡鼓, 松枝相映夕陽邊。 據詩人后來在《萊根堂詩集》序文中追憶道:“順治丁酉秋,予客濟南,諸名士云集明潮。一日會飲水面亭,亭下柳千余株,披拂水際,葉始微黃,乍染秋色,若有搖落之態。予悵然有感,賦詩四章。” 后來,文人雅士在這里成立了秋柳詩社,并建館舍多間。清代文人朱照作詩記述:“數椽館舍明湖側,后輩人傳秋柳章。” 王士禛簡介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順治七年(1650),王士禛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順治十五年(1658)中進士。歷任揚州推官、禮部主事、禮部員外郎、四川鄉試正考官、戶部郎中、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入值南書房,成為清代漢臣由部曹充詞臣的第一人。康熙十八年(1679),王士禛任《明史》纂修官。后歷任國子監祭酒、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戶部右侍郎。康熙四十三年,官至刑部尚書。王士禛死后,因避雍正(愛新覺羅·胤禛)諱,其被改名為王士正。后乾隆皇帝又賜名士禎,謚文簡。王士禛繼錢謙益主盟詩壇,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其詩詞創作和詩學理論在清代達到了頂峰,影響清前期詩壇達百年之久。 來源:天下第一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