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寫字,寫錯了要改很容易。但在古代用毛筆寫字,寫錯了會如何修改? 他們最直接又簡單的方法就以毛筆涂掉。 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以及唐代的書法家顏真卿都會這樣做:不過這樣做法會令整個作品“一忽一忽”,王羲之改動少點,可似接受,再看看顏真卿的《祭侄稿》,當(dāng)改動太多時就似一幅“涂鴉”多一點。 所以古人亦會用另一種方法,就是在錯別字旁邊用毛筆加點,保留錯的原字,會令到整體較美觀。所以,我們有成語“文不加點”,表示文章一揮而就,不加以涂改,以這樣來形容文人才思敏捷。 如果想更美觀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將一種叫“雌黃”的礦物涂在錯別字上。 因為雌黃是橙黃色的礦物,也有褪色作用,所以古人都會用它來改錯別字。由于古時寫字的紙,為防蟲蛀,多用藥材黃檗染成,紙張會略帶黃色,那就與“雌黃”的色水差不多。 正正因為“雌黃”有更改錯別字的作用,古人引申開來,會以“信口雌黃”來形容妄加評論、隨口亂說的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