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兩周公共基礎知識密訓課程:171.下列關于關系模型中鍵(碼)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至多由一個屬性組成 B)由一個或多個屬性組成,其值能夠惟一標識關系中一個元組 C)可以由關系中任意個屬性組成 D)關系中可以不存在鍵 【解析】鍵由一個或多個屬性組成,其值能夠惟一標識關系中一個元組(表中的一行)。 172.在關系表中,屬性值必須是另一個表主鍵的有效值或空值,這樣的屬性是( )A)主鍵 B)外鍵 C)候選鍵 D)次鍵 【解析】一個屬性(即一列),在某張表中不是主鍵(主碼),但在其他表中是主鍵(主碼),則它是第一張表的外鍵(外碼)。 173.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關系模式的候選關鍵字只能有1個 B)關系模式的候選關鍵字可以有1個或多個 C)關系模式可以沒有候選關鍵字 D)關系模式必須有2個以上的候選關鍵字 【解析】在關系模式中凡能唯一標識元組的最小屬性集稱為該關系的鍵或碼。關系模式中可能有若干個鍵,它們稱為該表的候選碼或候選鍵。關系模式中不能沒有候選鍵。 174.學生關系模式中有D(D#,Dn,Dl,DAddr)(其屬性分別為系編號、系名稱、系主任和系地址)和S(S#,Sn,SG,Date,Maj,D#)(其屬性分別為學號、姓名、性別、入學日期、專業和系編號)兩個關系,關系S的主鍵(碼)是S#,關系S的外鍵(碼)是( )A)Dl B)Maj C)D# D)Dn 【解析】D#在關系D中為主鍵,但在關系S中不是主鍵,因此D#是關系S的外鍵(碼)。 175.學校的數據庫中有表示系和學生的關系:系(系編號,系名稱,系主任,電話,地點),學生(學號,姓名,性別,入學日期,專業,系編號),則關系學生中的主鍵和外鍵分別是( )A)學號,無 B)學號,專業 C)學號,姓名 D)學號,系編號 【解析】在“系”表中,“系編號”為主鍵;在“學生”表中,“學號”是主鍵,“系編號”不是主鍵,則“系編號”是表“學生”的外鍵。 176.圖書館數據庫系統中有下列模式:書(書號, 類別, 書名,出版社,年份,作者,價格,總藏書量,現有庫存) ;借書卡(卡號,姓名,單位,類別);借書記錄 (卡號,書號,借期,還期)。其中關系書和關系借書卡的主鍵分別為書號和卡號,關系借書記錄的主鍵為( )A)卡號,書號 B)書號,借期 C)卡號,書號,借期 D)卡號,借期 【解析】在關系借書記錄對應的二維表中,想要唯一確定一行,需要卡號、書號。因此,關系借書記錄的主鍵為(卡號,書號)。 177.關系的實體完整性要求關系中不能為空的屬性是( )A)主鍵屬性 B)外鍵屬性 C)全部屬性 D)候選鍵屬性 【解析】關系模型中可以有3類完整性約束:實體完整性約束、參照完整性約束和用戶定義的完整性約束。實體完整性約束是指若屬性M是關系的主鍵,則屬性M中的屬性值不能為空值。 178.有兩個關系R和T如下圖所示:則由關系R得到關系T的運算是( )A)并 B)交 C)選擇 D)投影 【解析】從關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屬性組成新的關系稱為投影。對關系R進行投影運算的結果記為πA(R),其中,A為R中的屬性列。本題中關系T中的兩列與關系R中的兩列相同,故為投影運算。 179.關系R經過運算σA=B∧C>4∧D>3(R)的結果為( )A) (a,a,2,4) B)(e,e,6,1) C) (c,c,11,4) D)(a,a,2,4)和(e,e,6,1) 【解析】選擇運算是在二維表中選出符合條件的行,形成新的關系的過程。設關系的邏輯條件為F,則關系R滿足F的選擇運算可寫成σF(R)。本題中條件為 “A=B∧C>4∧D>3”(∧為并且的意思),只有(c,c,11,4)滿足。 180.表示學生選修課程的關系模式是SC(S#,C#,G),其中S#為學號,C#為課程號,G為成績,檢索選修了課程號為2的課且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學號的表達式是( )A) B) C) D) C【解析】按“課程號為2”(C#=2)和“成績不及格”(G<60)的條件在SC表中做檢索(σ操作,σC#=2∧G<60(SC)),兩個條件是“且”的關系(∧)。因為最后結果只需要“學號”,所以在篩選后再做投影操作只取“學號”列πS# (σC#=2∧G<60(SC))。 181.有三個關系R、S和T如下,則關系T由關系R和S通過( )得到。A)交 B)差 C)選擇 D)并 【解析】關系R與S經交運算后所得到的關系是由那些既在R內又在S內的有序組所組成,記為R∩S。本題中,關系T中的行既屬于關系R又屬于關系S,故為交運算。 182.有三個關系R,S和T如下圖所示:則由關系R和S得到關系T的運算是( )A)交 B)投影 C)并 D)選擇 【解析】關系R與S經并運算后所得到的關系由屬于R或屬于S的元組構成,記為R∪S。本題中,關系T中的行要么屬于關系R,要么屬于關系S,故為并運算。 183.有三個關系R、S和T如下,則由關系R和關系S得到關系T的操作是( )A)選擇 B)差 C)交 D)并 【解析】關系R和關系S經過差運算后得到的關系由屬于關系R而且不屬于關系S的元組構成,記為R-S。觀察題干可知,關系T中的行屬于關系R,但不屬于關系S,故為差運算。 184.有三個關系R,S和T如下圖所示:則由關系R和S得到關系T的運算是( )A)交 B)并 C)投影 D)自然連接 【解析】自然連接要求兩個關系中進行比較的是相同的屬性,并且進行等值連接,在結果中還要把重復的屬性列去掉。本題屬于自然連接,隱含條件是R.A=S.A。 185.學生選課成績表的關系模式是SC(S#,C#,G),其中S#為學號,C#為課程號,G為成績,關系T=πS#,C#(SC)/C表示( )A)全部學生的學號 B)選修了表C中全部課程的學生學號 C)選修了課程C1或C2的學生學號 D)所選課程成績及格的學生學號 【解析】πS#,C#(SC)表示從關系SC中取出S#、C#兩列,得到的結果與關系C進行除運算,表示選修了表C中全部課程的學生學號。 186.設有表示學生選課的關系學生S、課程C和選課SC;S(學號,姓名,年齡,性別,籍貫),C(課程號,課程名,教師,辦公室),SC(學號,課程號,成績)。則檢索籍貫為上海的學生姓名、學號和選修的課程號的表達式是( )A) B) C) D) C【解析】檢索籍貫為“上海”是選擇行,用σ操作;檢索姓名、學號和選修的課程號是選列(投影),用π操作。因此,表達式中必須同時既有σ也有π,且π的操縱要包含“姓名”“學號”“課程號”三列。另外,做上述σ操作和π操作的表應是S和SC進行自然連接的結果表,而不能僅對表S做上述操作,因為S表中沒有“課程號”列。 187.定義學生選修課程的關系模式如下:S (S#,Sn,Sd,Sa)(其屬性分別為學號、姓名、所在系、年齡);C(C#,Cn,P#)(其屬性分別為課程號、課程名、先選課); SC(S#,C#,G)(其屬性分別學號、課程號和成績)。檢索選修了課程號為2且成績不及格的學生的姓名的表達式是( )A) B) C) D) C【解析】學生的“姓名”要在表S中進行查找,按成績查找課程號應在表SC中進行,因為“課程號”和“成績”列同時存在于表SC中,故應對以上兩個表進行連接操作。首先在表SC中選出“課程號為2且成績不及格”的行σC#=2∧G<60(SC),但只要“學號”列πS# (σC#=2∧G<60(SC)),得到查詢結果的一個小表。將這個小表與表S進行連接再從結果中只取“姓名”列πSn (πS# (σC#=2∧G<60(SC)) ∞S)。 188.現有表示患者和醫療的關系如下:P(P#,Pn,Pg,By),其中P#為患者編號,Pn為患者姓名,Pg為性別,By為出生日期, Tr(P#,D#,Date,Rt),其中D#為醫生編號,Date為就診日期,Rt為診斷結果。檢索在1號醫生處就診的男性病人姓名的表達式是( )A) B) C) D) B【解析】檢索病人姓名需要涉及P表的Pn列,而醫生編號需要從Tr表的D#處獲得,所以必須將P表和Tr表進行連接后再進行操作。在連接操作之前,先從Tr表中篩選出D#=1的行(σ操作,σD#=1(Tr)),并僅篩選出P#(π操作,πP#(σD#=1(Tr))),得到篩選結果的一個小表;再從P表中篩選出性別為“男”(Pg=’男’)的行(σ操作,σPg=’男’(Tr)),得到第二張小表。將兩個小表進行連接(πP#(σD#=1(Tr))∞σPg=’男’(Tr)),連接后還要從連接結果中只保留“姓名”Pn列,故再做一個π操作(πPn(πP#(σD#=1(Tr))∞σPg=’男’(Tr)))。 189.定義學生選修課程的關系模式如下: S (S#,Sn,Sd, Sa)(其屬性分別為學號、姓名、所在系、年齡); C(C#,Cn,P#)(其屬性分別為課程號、課程名、先選課); SC(S#,C#,G)(其屬性分別學號、課號和成績)。檢索選修課程名為“操作系統”的成績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學生姓名的表達式是( )A) B) C) D) 【解析】課程名“操作系統”需要在C表中進行查找,成績在“90分以上(含90分)”需要在SC表中查找,“學生姓名”需要在S表中查找,所以必須對上述三個表進行連接后再進行操作。具體操作是:先從C表中選出課程名是“操作系統”的行σCn=”操作系統”(C),但是只要“課程號”列πC# (σCn=”操作系統”(C)),得到篩選結果的一個小表;在SC表中找出“90分以上(含90分)”的行σG>=90(SC),得到第二個小表;兩個小表進行連接操作并從結果中取“學號”列πS#(πC# (σCn=”操作系統”(C)) ∞σG>=90(SC));這樣得到的結果再與S表連接并從結果中只取“姓名”列πSn(πS#(πC# (σCn=”操作系統”(C)) ∞σG>=90(SC)) ∞S)。 190.在關系數據庫設計中,關系模式設計屬于( )A)物理設計 B)需求分析 C)概念設計 D)邏輯設計 【解析】關系數據庫設計有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編碼、測試、運行、進一步修改等幾個階段。在需求分析階段形成需求說明書,概念設計階段形成概念數據模型(E-R模型,作為進一步設計數據庫的依據),邏輯設計階段形成邏輯數據模型(從E-R圖向關系模式轉換、關系視圖設計、模式規范化),物理設計階段形成數據庫內部模型(此時涉及具體軟件硬件環境)。 191.在進行邏輯設計時,將E-R圖中實體之間聯系轉換為關系數據庫的( )A)元組 B)關系 C)屬性 D)屬性的值域 【解析】E-R模型與關系模型間的轉換關系如下表所示。
192.關系數據庫規范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關系數據庫中的( )A)數據操作復雜的問題 B)查詢速度低的問題 C)插入、刪除異常及數據冗余問題 D)數據安全性和完整性保障的問題 【解析】關系模式進行規范化的目的是使關系結構更加合理,消除存儲異常,使數據冗余盡量小,便于插入、刪除和更新等操作。 193.關系模型中的關系模式至少應是( )A)1NF B)2NF C)3NF D)BCNF 【解析】關系數據庫中的關系是要滿足一定要求的,滿足不同程度要求的為不同的范式。滿足最低要求的叫第一范式,簡稱1NF。在滿足第一范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滿足更多要求規范則是第二范式。然后在滿足第二范式的基礎上,還可以再滿足第三范式,以此類推。對于關系模式,若其中的每個屬性都已不能再分為簡單項,則它屬于第一范式。若某個關系R為第一范式,并且R中每一個非主屬性完全依賴于R的某個候選鍵,則稱其為第二范式。第二范式消除了非主屬性對主鍵的部分依賴。如果關系R是第二范式,并且每個非主屬性都不傳遞依賴于R的候選鍵,則稱R為第三范式。比第三范式更高級的BCF范式,它要求所有屬性都不傳遞依賴于關系的任何候選鍵。傳遞依賴:在關系模式中,如果Y→X,X→A,且X不決定Y和A不屬于X,那么Y→A是傳遞依賴。 194.定義部門關系模式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