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規范糖尿病腎臟病的綜合管理,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微血管并發癥學組發布了《中國糖尿病腎臟病防治指南(2021 年版)》,該指南在 2014 年《糖尿病腎臟病防治專家共識》及 2019 年《中國糖尿病腎臟疾病防治臨床指南》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涉及流行病學、篩查、診斷、臨床分期、并發癥及預后評估、防治等多個方面。 接下來本文就從幾個方面進行簡單介紹。 1 流行病學數據更新 新指南發布時,仍缺乏全國糖尿病腎臟病(DKD)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但納入了一項薈萃分析的數據,提示我國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 DKD 患病率是 21.8%。 2 細化篩查的人群、時機與指標 通常 1 型糖尿病患者(T1DM)在診斷 5 年后可能出現尿白蛋白水平升高,在新診斷的 T1DM 患者中,通過控制血糖可以得到改善。T2DM 患者的發病時間難以確定,7.2% 的患者在診斷時就已經出現了尿白蛋白水平升高。定期篩查有助于早發現早治療,延緩 DKD 進展,節省醫療費用。 篩查指標主要包括尿白蛋白,eGFR,腎小管損害標志物,腎內血流動力學檢查。
3 細化 DKD 診斷標準 在明確 DM 作為腎損害的病因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 CKD 的情況下,至少具備下列一項者可診斷為 DKD。
強調需要注意明確 DM 與 CKD 之間的因果關系,關注正常白蛋白尿糖尿病腎臟病。 4 DKD 的臨床分期增加尿白蛋白水平 在確診 DKD 后,應根據 GFR 及尿白蛋白水平進一步判斷 CKD 分期,評估 DKD 進展風險,明確復查頻率。 表1.按 GFR 和 UACR 分級的 CKD 進展風險及就診頻率 5 新增 CKD 并發癥評估 強調對 eGFR<60 ml/min/(1.73 m2)(CKD G3~5 期)要更關注 CKD 并發癥,在每次臨床診療中均應進行血壓和容量負荷評估;CKD G3 期患者應至少每 6~12 個月進行 1 次生化檢測,而 CKD G4 期和 G5 期患者應分別至少每 3~5 個月和每 1~3 個月抽血檢測 1 次;當臨床癥狀變化或治療方案調整時,也應進行并發癥評估。 6 更新 DKD 的預后評估 除了心血管風險評估外,還新增了終末期腎病(ESRD)及死亡風險的相關數據和推薦。
7 DKD的防治 DKD 的防治應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體化管理。對于尚未發生 DKD 的患者應特別注意危險因素的管理。
圖 1. DKD 患者 HbA1c 的個體化控制目標
本指南更新了降糖藥物推薦。推薦 T2DM 合并 DKD 的患者只要沒有禁忌證均應給予 SGLT2i,若存在禁忌證則推薦使用具有腎臟獲益證據的 GLP-1RA。具體推薦如下:
確診 DKD 的 T2DM 患者降糖藥物選擇流程見圖 2。 圖 2. 確診 DKD 的 T2DM 患者降糖藥物選擇流程圖 除降糖外,指南延續了對降壓、調脂的治療推薦,強調了多學科管理的重要性。另外,在治療部分還新增加中醫中藥治療的內容, 提示目前雖有一些研究表明中藥能為 DKD 患者帶來多種臨床獲益,但總體屬小樣本研究,需要更多高水平的 RCT 研究提供證據。 總之,本次指南重點細化了診斷流程,更新了血糖控制目標,并進一步強調了新型抗高血糖藥物在 DKD 治療中的作用,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 作者:徐昊 校對:陳強 審核:易佳麗 MCC號:YYSYEN-2021/09/01-197有效期2022/09/01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微血管并發癥學組. 中國糖尿病腎臟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 [J] .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 13(8) : 762-784.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微血管并發癥學組. 中國糖尿病腎臟疾病防治臨床指南[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9,11(1):15-28. |
|
來自: 浪跡天涯soyxqc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