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還得從明朝說起。文官和武官一至九品官服上的圖案各不相同,文官是飛禽,武官是走獸。 ![]()
![]()
古時,做一名朝廷官員,要有一身和自己官位相匹配的行頭。光帶著個象征著官位的烏紗帽,還是遠遠不夠的。其實官服比起烏紗帽來,要有著更多的講究。 我們看明清時期的影視劇,常會看到眾文官武將出場時都是身著官服,頭戴官帽,整齊而威嚴。稍加留意,我們還會發現,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他們官服的胸前、背后皆配有各不相同的動物圖案。比如有的繡著仙鶴,有的繡著麒麟,有的繡著鵪鶉,有的繡著犀牛,正所謂的飛禽走獸都有。好好的官服,為什么要繡這些東西呢? 探究起來,這里面是有著歷史淵源的。 原來這些圖案是為了區分各人官職大小的,那些飛禽走獸都是官服制成以后被補綴上去的。這些織就的圖案名叫“補服”或 “補子”。不同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官階、品位、身份與貴賤。外人只要看一眼官服上補子的禽獸圖案,就可知其人的品位和官階。這和當今軍人制服上的肩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文官與武官所補綴的“禽獸”圖案是有區別的,文官主要采用的是飛禽飾樣,顯得文雅些,武官主要采用的走獸圖樣,顯得威猛些。有一個統計,文官補綴的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云燕,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鸂鶒,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相應的,武官補綴的圖案分別為:一品為繡麒麟,二品為繡獅,三品為繡豹,四品為繡虎,五品為繡熊羆,六品為繡彪,七品為繡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繡犀牛,九品為繡海馬。 知道了這些,以后我們再看古裝影視時,也能憑借這些圖案,知道里面的人物是文是武、官階幾何,也算是能看出了一些門道。 “禽獸”圖案既然是一個官員身份的標志,屬于國家政體的一部分,那是不能隨便讓人制作的。通常,制作這些“禽獸”圖案的機構,都是皇家專門織造絲綢錦緞的織造衙門。比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曹家,當年就曾主政過皇家的江寧織造。這些專門的皇家織造衙門,聚集了天下大量能工巧匠。他們用各種繡絲彩線,運用各自精湛的織繡技術,織繡出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禽獸圖案。 ![]()
這種補綴制度,到清朝時發展得非常嚴格,任何人不得隨意增添,否則將以刑法論處。“非本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相傳大清封疆大吏年羹堯的兒子,就曾依仗父親和姑姑年妃的勢力,而僭越穿了四團龍補服,當年在給年羹堯定罪時,而獲罪加一等。 不過盡管朝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補綴比自己官階高的禽獸補子,還是有官員因自己的職位低,為了利益,而冒著殺頭的危險,找繡工造假。類似于后來那些為謀取不義之財而私自弄套將軍服、警察服等招搖撞騙。而那些只為謀取私利,穿著官服不辦實事的官員,也被老百姓稱為“衣冠禽獸”,讓清白的禽獸為之蒙羞。 據說,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自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主天下的大唐武則天時期。當時她下令制作了一種新式繡袍,并在袍服上加繡不同的紋樣,以區分文武官員的品級。具體的就是文官的袍服繡禽,武官的袍服繡獸。我們后來有個成語“衣冠禽獸”,就是出自這里。可見當初的“衣冠禽獸”并沒有后來的貶損之意,它當初只是個區分官員的標志而已。 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創新發明。這種源自女皇治下的新式繡袍,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款新式官服,明清時期的“補子”就是在這種繡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原來一代女皇武則天,讓她名載史冊的不僅是她男人般的文韜武略縱橫捭闔,還有她鄰家娘子的聰慧細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