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女兒派(nverpai) 
后臺有個媽媽問我: 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要提醒,做作業一定要盯著才會做,玩電腦如果不提醒能玩一整天,吃飯、睡覺都要人跟著催。罵也罵了,道理都說破了嘴,可孩子不但沒一點改進,反而越來越不聽話了,我該怎么辦? 如果父母能懂得這5條心理學法則,一定能找到培養孩子自律的正確“路徑”。超限效應: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問: “為什么家長越催我好好學習,我越煩躁生氣不想學?” 他說自己已經上大學了,明明一開始對學習興致滿滿,結果父母突然發信息來讓他好好學習,頓時就沒了動力。本來在好好上網課,父母一督促,他就特別煩躁,徹底不想學了。當刺激過多或過長,時間過久,就會引起人的逆反現象。父母的嘮叨太多,會讓孩子有種“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 看動畫片時,喊很多遍讓他別看了,他都不會主動關電視,還會說“你好煩”“為什么不讓我看”。看動畫片時,會先和他講好規則,“只能看兩集,看完之后自己關掉”。給孩子的提醒和批評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總是對一件事“揪住不放”,會讓孩子的信心倍受打擊,也會削弱親子間的信任感。教育孩子,避開“超限效應”,再不自覺的孩子,也會慢慢學會自我約束,習得自律。德西效應: 浙江杭州的一位爸爸,為了督促孩子特意制作了一張獎懲表: 采訪時,這位爸爸很無奈:什么方法都試遍了,孩子還是沒啥改變。“獎”和“懲”的方法雖然短期能激勵孩子,久而久之卻會存在很大的隱患。當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的時候,用物質獎勵激發他短期能有效,但是一味地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失去內驅力。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為,只能靠外在的刺激維持時,刺激一旦減弱或是消失,行為能力也會隨之減弱。爸爸為了讓他去上學,就答應他“只要你去上學,我就給你一元錢”。后來,只要每次不肯去上學,男孩就向爸爸要錢,并且威脅他:“你不給錢,我就不去上學”。獎勵式教育,表面上是激勵,實際上給了孩子被動下的選擇。 孩子會主動去做一件事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孩子喜歡,二是因為孩子能得到回報。喜歡是在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想去做”;而得到回報會導致孩子分不清“回報”和“喜歡”,更偏向于“物質交易”。培養孩子的自律,先要將被動變為主動,它絕不能靠物質獎勵。把興趣和需求融入到教育中,孩子才會有“我想做”的狀態。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芬蘭老師被問到“如果孩子數學不好怎么辦?”老師說: “我們不會覺得孩子不行,而是會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如果他對汽車感興趣,我們會從汽車講起,然后激發他對數學的興趣。” 找到孩子真正的熱愛和成就感,他才會真正憑借內驅力做事情。羅森塔爾效應: 一群被隨機抽取的普通孩子,通過8個月的“肯定式教育”,在成績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自信心很強,求知欲也特別旺盛。當你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孩子時,他就會按照父母所期待的樣子發展。它就像給孩子的暗示,你越向孩子傳遞正面的期待,孩子越覺得“我一定可以”。一位“學渣”兒子考試只考了7分,爸爸卻為他放煙花慶祝。而這一次鼓勵,讓他對學習產生了很大興趣,不僅主動要求學習,成績也得到了飛躍式的進步,從7分考到了57分。肯定和夸獎會給孩子信任感,這種感覺會支撐孩子的信念,讓他從被動變為主動,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與其批評孩子“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如說“我們看到你努力了,下次再接再厲”。語言中自然流露出的期待感,孩子就會有“我一定要做好”的信念,自驅力也會隨之而來。一旦有了這樣的動力,他不需要別人的催促和逼迫,就能培養出自律的品格。路徑依賴:
這個男孩8歲,已經堅持晨讀400天了。他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然后會大聲朗讀十分鐘。為什么他能堅持得這么好?就是因為他已經將晨讀變成了一種習慣。人一旦進入某個路徑,不論是好是壞,都可能對這個路徑產生依賴,并且很難改變。男孩就是進入了晨讀路徑,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所以很容易堅持。孩子3-6歲,是大腦發育、性格行為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時候的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此時,孩子還沒有養成某一種慣性時,父母的監督,就能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有一套教育智慧: 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能力的時候,就要監督養成習慣; 比如:放假期間,給孩子規定每天練字的時間,要讀多少本書。有了小目標,孩子就會有動力,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將它變成習慣。破窗理論:
當時很驚訝,因為那孩子一直都是班上的優等生,學習相當刻苦。平時舅媽也喜歡睡懶覺,也覺得孩子放假了難得偷個懶,就對孩子說:“難得放假,不用起這么早,多睡會。”可是慢慢的,他不僅開始喜歡賴床了,還經常打游戲到半夜,寫作業也開始拖拉......有時候,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堅持的某個習慣、某個特長,突然因為事情耽擱,只要有一天松懈下來了,就很難再堅持下來。一旦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和玻璃,這扇窗戶得不到及時維修,就會有更多的窗戶和玻璃被打壞。就像孩子放縱和懈怠,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父母不及時糾正,問題就會越積越多。“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孩子建立起來的好習慣,很容易被壞習慣腐蝕。要養成孩子的自律,就要從“根”上來修復孩子,而這個“根”就是父母。父母要阻止孩子“破窗效應”的發生,只需要做兩件事:孩子不愛看書,父母可以先自己拿起書來讀,營造氛圍;當孩子出現壞習慣時,一定要及時修正。“補洞”的過程,就是把孩子推向自律的開始。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父母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路人,就要做好孩子成長中的教練。孩子總是拖拉磨蹭不自覺,這不是毛病,而是成長過程中需要修正的問題。他們需要我們的引導和幫助,看見孩子的需求,用溫柔的方式溝通,懷著同理心去理解他,孩子才會在最大程度上自覺。每一個孩子,自律上進的火花一直都存在,它不是被蠻力壓制的,而是被智慧點亮的。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本文來源于女兒派(ID: nverpai),關于養育女兒的干貨,這里都有;關于養育女兒的苦甜,這里都懂;愿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