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與前驅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病、多發病。80%的病人為20~50歲的青壯年,男女之比為6:1~13:1,高齡者較少。許多病人就診時都訴說,在發生此次嚴重疼痛之前曾有過腰背痛的歷史。這些癥狀雖無特異性,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腰椎間盤突出癥可能是一個緩慢的發病過程。有的病人有腰腿痛反復發作史,這種疼痛大多由于腰椎過伸位而誘發。還有的病人表現為慢性持續性腰痛,看似很輕的外因(如咳嗽)都會引起腰痛加重,病人平時每一動作都十分小心。 二、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表現是腰背痛并伴有一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下肢麻木、脊柱畸形及肌萎縮等。 1.腰痛 絕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都有腰痛。腰痛可以出現在腿痛之前,也可以出現在腿痛之后,或腿痛和腰痛同時出現,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傷誘因。疼痛有輕有重,重者寸步難行,輕者則可毫不在意。其疼痛的性質可為鈍痛、刺痛或放射痛。這類疼痛與竇椎神經和脊神經后支受到卡壓或刺激有關。 2.真性坐骨神經痛 95%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在L4-5、L5-S1椎間隙,故病人都有坐骨神經痛的癥狀。坐骨神經痛的性質有麻痛、刺痛、脹痛等,以竄痛居多。它可以發生在腰痛的同時,也可以發生在腰痛的前或后。它多發生于單側,也可左、右輪流或同時發生(輕重程度可有不同)。 坐骨神經痛呈放射性,由臀部放射至大腿后外側、小腿外側,直至足背和足底。少數病人可出現反方向放射痛,先由足、小腿外側、大腿后外側,而后放射至臀部。為了緩解疼痛,病人常采取弓腰、屈髖位,以松弛坐骨神經的緊張度。在行走時,病人愿意采取前傾位;臥床時則愿意屈腰、屈髖、屈膝且病側在上的側臥位,被稱之為“三屈位”。甚至于還有采取胸膝臥位的姿態。然而,有的病人就是采取胸膝臥位也無法緩解劇烈的疼痛。與此同理,病人騎自行車時則無疼痛或僅有極輕微的疼痛發生。真性坐骨神經痛可因咳嗽、打噴嚏、用力排便等腹壓增加而引起劇烈疼痛,因而病人極力避免此類事情發生。有的病人不僅白天活動時疼痛,夜晚疼痛更重,幾乎不能臥床,需下地走動以緩解疼痛。真性坐骨神經痛的放射部位依椎間盤突出部位的不同而不同:L3-4椎間盤突出,其放射痛經大腿前外側,下行至小腿前內方,到足背內前方;L4-5椎間盤突出,放射痛由大腿后外側,經腘窩到小腿外方,止于足背及[插圖]趾;L5-S1椎間盤突出,放射痛經大腿后,下行經腘窩到小腿后,至足跟足底足外緣;L4-5椎間盤突出,也可能有L5-S1椎間盤突出的放射痛,這取決于椎間盤突出的部位是偏外還是居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人大多先有腰痛,但當出現坐骨神經痛后可能腰痛反而減輕。這是突出物主要壓迫神經根,或是神經根受壓的腿痛較腰痛更重,因而掩蓋了腰痛,也可能是由于較重的神經痛通過大腦皮層產生反射性抑制的結果。而假性坐骨神經痛則無神經定位癥狀,這是與真性坐骨神經痛的根本區別。 3.腰部活動受限 不同的病人,腰部活動受限的程度和方向可能不一。有者前屈受限,或者后伸或側屈受限,可以是一個方向或多個方向的受限。這是病人的自我保護反應。同時,由于突出物位置的不同,病人做某個方向的運動,可使坐骨神經緊張而加重了疼痛。 4.跛行 許多病人有跛行癥狀。輕癥病人走路開始時無跛行,走路多時才出現跛行;重癥病人開始走時或走幾步即呈現跛行狀態。這一癥狀除了病人自我保護外,可能與椎管內壓增高有關。 5.肌無力和肌萎縮 部分病人在病程早期就出現患肢無力。病程較長者可出現臀及下肢的肌萎縮。 6.患肢感覺改變 部分病人感覺過敏,輕觸皮膚就有敏銳的痛感;相反,一部分病人則痛覺遲鈍,針刺亦無痛;少數病人出現小腿發涼、冒涼風等異樣感覺。 7.大、小便改變 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可發生大小便異常或失禁,鞍區麻木,并可出現足下垂。這是極其嚴重的癥狀,應急診處理,不可掉以輕心。 三、體征 1.步態 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較輕者,在步態上與常人無區別。癥狀明顯者,行走時的姿態則很拘謹;而癥狀較重者,病人呈身體前傾而臀部凸向一側的姿態,走路時則呈跛行狀態。有的病人需別人攙扶,走路十分艱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