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目前仍在世界范圍內大流行,德爾塔變異株已迅速成為目前盛行的優勢毒株。9月15日,記者從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獲悉,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聯合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研究成果《中國廣州SARS-CoV-2 Delta變異株的傳播、病毒動力學及臨床特征研究》,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子刊《電子臨床醫學》雜志上。 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子刊《電子臨床醫學》雜志上 此前,國內外衛生系統數據均初步顯示德爾塔變異株傳播力強,但對于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的新冠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及病毒動力學暫未充分認識。今年中以來,德爾塔變異株已經多次引起我國本土疫情的局部暴發。 針對德爾塔變異株引發的“5.21新冠肺炎疫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聯合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首次詳細描繪出德爾塔變異株的完整傳播鏈及特征,并同時納入2020年新冠疫情中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野生株的隊列進行對比,多方位分析了本次廣州暴發疫情的德爾塔變異株病例的臨床特征及病毒動力學特點,尋求進展為危重癥的危險因素。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的王亞萍博士、胡鳳玉教授、蘭蕓副主任技師,以及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陳如沖教授、楊朝崴副研究員、詹晨博士為該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鐘南山院士,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李鋒教授、唐小平教授為該文章共同通訊作者。 這項研究有哪些主要發現?研究成果有哪些公共衛生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發現一: 系統描繪本次疫情的完整傳播鏈 本研究首次追蹤并完整報道了2021年“5.21新冠肺炎疫情”的清晰傳播鏈。2021年5月21日,廣東省疾病預防中心對一位75歲女性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的毒株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確認患者感染的是德爾塔變異株(B.1.617.2)。 德爾塔變異株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直接和間接近距離接觸,其中共同用餐占比最高(31.41%),其次分別是家庭接觸(30.13%)、社區傳播(18.59%),以及包括工作和社交接觸在內的其他傳播途徑(19.87%)。 發現二: 總結歸納出德爾塔變異株特點 1. 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 德爾塔變異株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7天,明顯短于野生株(6.3天)。進一步亞組分析顯示,在非重癥組中,感染德爾塔變異株患者的病毒潛伏期為4天,顯著短于潛伏期為6天的野生株。德爾塔變異株在10天內可傳播5代,其中最快的代際傳播不超過24小時。 2. 病毒載量高,核酸轉陰時間長 Ct值是判斷病毒載量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Ct值越低,病毒濃度越大。 德爾塔變異株的Ct值中位數為20.6,野生株的Ct值中位數為34.0。與野生株相比,德爾塔變異株的病毒載量顯著升高。此外,德爾塔變異株組核酸轉陰時間較野生株明顯延長,在不同疾病嚴重程度的亞組(非重癥、重癥和危重癥患者)中均表現出同樣的差異。 發現三: 高齡患者感染德爾塔變異株更容易發展為危重癥 在大于或等于60歲老年新冠患者人群中,德爾塔變異株組較野生株組危重癥比例更高(100% vs 69.2%),其中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的患者發展為危重癥風險,是感染野生型毒株患者的2.98倍。 總體而言,該研究揭示了德爾塔變異株具有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病毒載量高、核酸轉陰時間長、高齡患者感染德爾塔變異株更易發展為危重癥等特點。因此,快速追蹤、隔離、核酸篩查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快速切斷傳染源,防止疫情進一步惡化,還可以實現對疾病的早發現、早干預,改善新冠患者的預后。廣州對于“5.21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舉措,為我國防控新冠德爾塔變異株提供了“廣州經驗”。 【記者】朱曉楓 【作者】 朱曉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