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后的格致樓(2018年1月) 2018年1月14日再游久違的約園,發(fā)現(xiàn)格致樓有很大的變化,變新了也變舊了。有不少姑娘笑語盈盈,穿著民國的衣衫在格致樓憑欄留影。果然,華東政法大學于1月25日對外宣布,該校歷時十個月完成了對原圣約翰大學文物建筑格致樓(原稱“格致室”)“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修繕工程。這條新聞把一幢百年校園老樓再次引入了公眾的視線。 早在1896年,圣約翰書院經(jīng)過十幾年的摸索,開始蓬勃發(fā)展,是年改組為圣約翰學校,成立由文理、醫(yī)、神三科組成的大學部。其中文理科8人,醫(yī)學4人,神學科5人,預科142人,共計159人。原有校舍已實不敷用,學校急需新的校舍,一方面為科學實驗所用,另一方面為正科學生住宿所用。如前所述,在校學生分正科和預科,本來宿舍應該分開居住,但當時條件局促,正、預科學生只能同宿一處,僅以木板間隔。于是興建一個科學館兼宿舍的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 欲建新樓,首先要進行募款。自1892年卜舫濟第一次回國度假,他就積極在母會信徒中籌款以資圣約翰發(fā)展之用。當年他從美國募集到兩萬美金,回滬建造了“懷施堂”。從此,赴美籌措資金成為卜舫濟回國休假的一個重要原因。1897年,他請假六個月回國募款,在美總共募到了一萬五千美金。 在國內(nèi),上海的紳士、學生和外商也捐款踴躍。有捐贈者言:“奉贈五百元,如仍不足,更請前來接洽。”又有人來函:“仆力有限,恨不能多所捐助,然深知敝國興亡,系于新式教育。貴國人在華之事業(yè)實令仆感激不已也。“這次募捐,共獲得了四千兩白銀。其中吳虹玉牧師出力甚多。他與上海的商界很熟悉,為卜舫濟校長介紹了不少商人,所以在捐款中,也有不少來自于外國商人。 吳虹玉幼年在上海的教會學堂讀書,后游歷美國多年,回國后從事教會工作,曾主持江灣圣保羅堂的教務,還參與創(chuàng)立了同仁醫(yī)院(后為圣約翰大學的實習醫(yī)院),人生極富傳奇色彩。他與黃光彩、顏永京三人并稱為美國圣公會的三位華人先驅。他們無不與圣約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黃光彩即圣約翰校長卜舫濟夫人黃素娥的父親,他是美國圣公會在華的第一個受洗教徒、也是上海虹口救主堂堂牧。而顏永京則是圣約翰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約園中的思顏堂便是為了紀念這位約大的華人締造者。吳虹玉的妹妹嫁給了顏永京的弟弟顏如松,而顏如松的二兒子是顏福慶,也就是上海醫(yī)學院的創(chuàng)辦者。由于西方傳教必與教育、醫(yī)療緊密相連,所以在圣約翰大學的校史和同仁醫(yī)院的院史中都能發(fā)現(xiàn)吳虹玉的名字。 吳虹玉牧師 資金到位后,校方進行了選址。選中的樓址原系1879年購置的別墅住宅,當時是供施約瑟校長辦公和起居所用。1897年,施約瑟前往日本籌備印刷他所翻譯的官話舊約圣經(jīng)和淺文理新舊約全書,現(xiàn)任校長卜舫濟覺得并無大礙,欣然同意拆去舊樓,以建新樓。 1898年11月19日,校方舉行奠基,立下隅石,在舊樓的原址上造起了格致樓。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意指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以此名命名科學樓極為恰當。而從原住宅拆除下來的磚瓦也沒有被浪費,而是得到了妥善的利用,它們被搬至今體育館處,校方在那里蓋起了一個簡易的健身房。 簡易健身房 1899年7月19日,新樓落成,適逢圣約翰書院舉行學生的期末操演。男孩們表演了來自于戲劇《裘力斯·凱撒》里的一段場景,他們打著鼓,演奏著“不列顛擲彈兵進行曲”,列隊前行走到了格致樓的面前。郭斐蔚主教簡短地介紹了格致樓的用途,并且插入鑰匙,宣告了大樓的啟用。 格致樓有三層,基地面積是93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到2331平方米,磚木結構,共計60間房。一樓和二樓分別設有物理化學實驗室、神學教室;三樓為醫(yī)學系實驗室和教室。此外,學校的博物館也設在樓中。由于1909年,電力才通入校園,所以當時大樓還無燈光照明。所以屋頂呈U字形,U中部裝有玻璃天窗,可以采納自然光線。格致室的建成使得圣約翰成為中國學校中最先擁有科學館的大學。 多年以后,格致樓各樓的功用多有變化。據(jù)從小在約園生活的陳迺瑞老先生回憶,四十年代的時候,格致樓通常還是被喚作“科學館”。印象最深的是醫(yī)學系的實驗室已在底樓,實驗室內(nèi)設解剖臺和福爾馬林池。池子用來浸泡解剖用的尸體,據(jù)說死者多為凍死,餓死,無人收尸的乞丐。那是個充滿了神秘感的地方,陳老先生曾經(jīng)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探險”,有人受了驚嚇,回家就發(fā)燒了。 格致樓(2010年) 格致樓屬于圣約翰大學第一期的建筑風格,也就是外廊式與中式屋頂結合。格致樓外廊、庭院等建筑格局是西式的,而屋檐飛檐等建筑風格是中式的,這種建筑被稱為“中國裝”建筑。與格致樓同屬第一期風格的約大建筑還有懷施堂、思顏堂和思孟堂。經(jīng)過100多年的風風雨雨,這座見證了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教學樓盡顯疲態(tài),亟需修繕。經(jīng)過多方努力,這次修繕圓滿完成,再現(xiàn)了格致樓外廊的原貌,恢復了飛檐翹角、清水磚墻,使格致樓重新融入于圣約翰大學建筑群的整體風貌之中。 查考外廊式的建筑風格,其是采用靠外墻的走廊來進入各戶的住宅形式。一條公共外廊位于住宅一側,外廊為敞開式、半封閉式或封閉式。與內(nèi)廊式住宅不同的是長廊在建筑外的可見性。這種建筑風格是由英國殖民者傳入印度、東南亞一帶,為適應當?shù)匮谉釟夂蚨纬傻囊环N流行形式。一般為一二層樓,帶二三面外廊或周圍外廊的磚木混合結構房屋。十八世紀末,外廊洋式建筑進入中國,最初是在廣州十三行街登陸的,后來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商貿(mào)都市都曾廣泛采用。 廣州十三行商館的外廊式建筑 同屬第一期風格的懷施堂 同屬第一期風格的思顏堂 同屬第一期風格的思孟堂 格致樓原先便是采用了這種在當時盛行的外廊式作為其主要設計元素。然而,以后隨著格致樓因教學用房緊張,外廊被封堵分隔成了辦公用房,室內(nèi)格局也進行了較大的調(diào)整,建筑內(nèi)一層、二層通高的中庭不復存在。這可以比較一下格致樓的新、老照片。在1900年前后和1913年的照片中,格致樓一至三層全部是外廊形式。而1929年和1930年的照片中,格致樓底層還保留了外廊,二、三層已經(jīng)被封堵。到了1941年的照片中,從一至三層所有外廊都已經(jīng)不復存在,被封堵成了辦公用房,在1950年的照片中亦是如此。而2018年重新修繕的格致樓照片中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底層的外廊面貌已經(jīng)率先被恢復。據(jù)說二三層外廊區(qū)域目前恢復歷史效果,新建隔墻暫作為辦公使用,待校區(qū)經(jīng)過重新規(guī)劃后再恢復通廊風貌。 約1900年前后 1913年 1929年
1941年 1941年
2010年 2018年 除此以外,懷施堂(現(xiàn)“韜奮樓”)成為格致樓修繕過程中的重要參照標準。查看格致樓早期照片,二、三層外廊有明顯的木質(zhì)護欄,而底樓似乎沒有木質(zhì)護欄。這次經(jīng)市文物局指導,參照懷施堂木質(zhì)護欄樣式,一、二、三層全部使用木質(zhì)外置護欄。外廊木門的設計,亦參考懷施堂的外墻窗做法——同框一體,內(nèi)側玻璃木門和外側百葉門。下圖為懷施堂,可以把護欄作一個比較。 懷施堂 格致樓(2018年) 這次修繕還還原了格致樓飛檐翹角、清水磚墻的外貌。飛檐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筑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查看格致樓早期的照片,飛檐極其明顯,而在近期的照片中,以往的“翅膀”已經(jīng)不復存在。這次格致樓經(jīng)過復原后,感覺真的“飛”了起來。 2010年的格致樓“飛檐”已經(jīng)消失不見 格致樓(2018年) 這次對于格致樓的修繕可謂首開先河,是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里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護法“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進行修繕復原的典型實例,為今后歷史建筑群的保護,特別是校園內(nèi)的歷史建筑的修繕、保護工作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借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