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12日,2號公教樓階梯302教室,以跑步的名義,200多名齊魯工大學生匯聚一起,通選課《從零開始學跑步》順利開課。經過一年多的籌劃,跑步課終于進入了工大的課堂。 緣起 我個人正式跑步始于2016年1月,開始是自己一個人跑,后來加入了一些跑團,開始參與一些團體活動。再后來,受到各種啟發和觸動,開始發動身邊的人跑步,漸漸創建了一些跑團。 在學校推廣跑步,主要面向兩個群體。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在教師群體里面,由幾個志同道合的人發動,成立了工大健跑團,時間是在2017年5月。這個團體經過數次活動以及年會的召喚,目前基本成型,隊伍比較穩定,已經有50多人固定的跑步隊伍,另外還有200多名近距離旁觀者(在跑團群里),還有不知道多少遠遠觀望的人。旁觀者未必在觀看,可能只是站在那里而已,也許只有遭遇到不喜歡的事兒的時候,才可能注意到健跑團在干了些什么,也可能會加入進來。當前,這個跑團的活度有衰減的趨勢,大概是我這個團長的能量值也在下降,目前偶爾搞搞活動,比計劃中的活動次數和參與人數都少了很多;原先周二周四的約跑也不成樣子,變成了大家自己跑,跑團群打卡,然而總有一些偷著跑的,不愿意被別人知道,于是每天總是只有十個人左右打卡,最多的時候也不過20人??偠灾?,比預期的要差很多,但也不至于太糟糕,至少在外界看來,這個跑團還是挺像樣子的。 對于學生群體,發動的時間來得更早,最早是在2016年上半年,那時候自己剛跑步,漸漸有了一些感覺,那學期面向《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選修課的學生,宣傳了一些跑步的理念。4月份,我第一次參加比賽,是濟南市森林公園半程馬拉松暨50公里接力賽。我報名了半程馬拉松的比賽,同時也將比賽信息告訴同學們,其中有個叫雍芮的女生很積極,四處張羅,找到八位同學組織了一支50公里接力的隊伍。這次比賽,我也給了他們很大的支持,出資讓她們定制了專門的參賽服裝,好像還是阿迪達斯的T恤(現在看來,太不專業了,應該是速干衣的)。 這次比賽他們跑得很帥,好像差點兒就拿了獎,在雨中奔跑,玩得很嗨,賽后裹著大毛巾各種搞怪。比賽回來意猶未盡,還特意組織了一次聚餐,提出要組建跑團,說干就干,跑團成立起來,取名炫青春跑團,讓我做指導老師。這就是工大炫跑團的原型。后來通過環保課、黨課,甚至是悅讀沙龍,陸續給炫青春跑團招攬了不少的人。后來借助于咕咚建設跑團,也搞過一些活動,但是學生在跑步方面的最大特點是三分鐘熱度,很難堅持。換屆之后,幾個創始人也陸續退出跑團甚至跑步了。當時也沒有其他老師志同道合地一起組織學生跑步,我投入的精力也十分有限,這支隊伍的管理也相對散漫,沒有壯大起來,然而斷斷續續地算是生存下來了,但一直聲響不大,沒有形成一支強有力的隊伍。 從這之后,每逢選修課或者黨課,總會在課上推銷跑步,確實也帶動了一批同學跑步,其中有一些成為長期的跑步者。再加上學校對于跑步開始有了一些比較高的要求,比如體育課要求用運動世界校園打卡,每學期要達到100公里左右的跑量,后來還組織男生3200米和女生2400米的測試。這樣一些要求,雖然遭到了一部分同學的反對,但是多數同學還是去執行了。當然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水分,特別是用運動世界校園打卡,適逢小黃車進校園,小黃車自身管理不嚴格,可以免費騎,不少學生投機取巧,騎著小黃開著APP打卡,而軟件本身的審核能力不強(比如沒有匹配步頻進行審查)。就這樣,有一些同學跑起來了,但所占的比例并沒有預期的高。小黃車走了之后,跑步的氛圍漸漸好起來,然而跑步的能力卻沒有相應的提升,多數停留在3公里2公里的水平,能夠完成五公里以上跑步者寥寥無幾,至于十公里、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更不用提了。 以有代表性的全程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為例,在校生中完成全程馬拉松的,也就三五個人,有正式全馬成績的,大概只有王孝濤1人。而已經完成半程馬拉松的,也就是十個人左右。從成績看,這批小伙子半程馬拉松可以跑進130,具備全馬320乃至310的潛質,但是有這個潛力,不代表他們就能實現。對于他們來說,長距離的跑是比提升速度更難挑戰的一個事兒。去年的泰山T60比賽,賽道上至少看到了齊魯工業大學、濟南大學,還有山東建筑大學。跟他們兩個學校的參賽學生聊起來,數量上的差異讓我感到非常非常的不安。我們學校連同老師加學生共有四人參加60公里組的比賽,而濟南大學是派出了一支30多人的隊伍,山東建筑大學更是有一百多人扛著旗奔跑,這里面的差異顯而易見。 這一時期,各界對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擔憂和討論一直沸沸揚揚,騎著小黃打卡更是成為工大校園一道“不道德、不美麗”的風景線。對于個人而言,一直想改變這種局面。2017年9月園博園花園馬拉松提供了一個機會,通過小譚老師給了學校500個免費的參賽名額。最初的想法是讓工大健跑團的老師幫著推廣,組織學生參加,然而積極的反映寥寥。有些不得已的味道,將這項任務交給了2017級化工系的新生,由孔繁繁組織。剛入校的新生聽話,為了讓他們會跑,跑得好,我還專門開了一期“化工博雅講堂”,專題講該如何跑步,但看得出來,他們內心有渴望,也有抵觸,因為似乎又是一個強制參加的活動。然而,當他們踏上那一個賽場,不管是走還是跑,不管是舒適還是痛苦,完成了七公里的環湖賽后,他們的內心是愉悅的,在朋友圈QQ空間曬獎牌,曬服裝,曬照片,許多家長也對這項活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再后來趁熱打鐵,要求他們用超級俱樂部跑步,時刻監督他們的跑步數據,但這時,也注意到他們的跑步中還是有一些水分,如同運動世界校園的水分一樣。雖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但這個活動的開展還是有效的推動了化工學院學生素質的提升,至少在2018年的校運會得到了驗證,化工學院的學生組的成績提升了很多,與前期的推廣跑步肯定會有一些關系。 跑步講座正式進課堂之前,已經多次出現在給各個群體的講座里。第一次是炫青春跑團的成立大會,讓我做一個講座。費了一些功夫,整理了一些資料,包括為什么跑,如何跑,如何將跑步融入大學生活等內容,就是現在《從零開始學跑步》第一講內容的雛形。后來這個稿子在多次場合演講,兩三次面向博雅講堂化工學院的學生,還有兩次給炫跑團講,有一次在悅讀沙龍分享,還有一次在教管會講,還錄制了一次微班課。工大健跑團這邊,也有過兩次分享,一次是成立大會上,一次是線上的分享課?;叵肫饋恚v了這么多次,竟然一點兒課時費也沒有收到,反而為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還搭上了腰包、頭巾等一些自己的跑步裝備,但是,有人愿意聽,有人跟著跑,內心是愉悅的。 謀劃 再到后來,隨著2017年無錫馬拉松個人PB達到330,這是業余跑者可以吹牛半輩子的成績,接下來9月份北京馬拉松追求PB未果,知道這已經是自己成績的極限,難以再去突破,跑步的心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跑得越來越慢,越來越享受,越來越愿意陪著別人一起跑,于是陪著很多人在各種比賽中突破自我,實現他們的PB。這時候,帶動別人跑的愿望就更強烈了。 特別是工大健跑團成立之后,經過一段時期的積淀,漸漸將“成己達人”作為跑團的宗旨。在工大健跑團的年會計劃里,我提出我們要更多的帶動學生來跑步。后來通過自己的實踐和觀察,有不少同學是因為不敢跑步而不想跑步,有的因為不懂跑步不會跑步還因此傷了自己的身體。如果能通過正規的途徑,開設相關的課程,給他們以指導,跑步的群體會擴大,群體跑步的科學性會增強。這是推動校園健身健康的一條捷徑。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在通選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里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教學的經驗和方法,這些都可以推廣到移植推廣到跑步課程里面。 開課 2007年下半年,有了這個想法的時候,已經錯過了當年通選課的申請時間,再一輪申請,要在第二年的上半年才能提出,如果通過,下半年可以開課。所以,如果這個想法出現得早的話,2017年就可以實施了。2018年上半年終于把課開出來了,取名《從零開始學跑步》。只能開1到1.5學分的課,對于這門課也就夠了。我覺得像藝術體育類的內容,對于所有學生整個知識體系的補充,有它的價值,應該會吸引一部分學生參與,學校也要求必須在這一門類修學分,課程應該有吸引力,但學分低,學生不一定喜歡。他們更喜歡通過4門2學分的課快速修滿畢業要求的8個學分。 課程可以開設了,不能坐等學生自由選課,要宣傳推廣這個課程,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同學提前知曉這個課程,了解課程的教學要求,認同者進來,不希望更多的盲選者進來。為此,早早地建設了課程的QQ群,暫時把工大健跑團的公眾號作為課程的公眾號,有了宣傳的網絡陣地。宣傳的主要面向的群體是跟著自己經常跑步的這部分學生,讓他們點對點地宣傳,動員他們的同學參與,另外也希望工大健跑團的老師能積極的向自己指導的學生推薦,點對點或者面對面,這樣可以在學生中有一個預熱鋪墊。 學期末,就要在教學系統開課,到底開多大的量,也是經歷了一番糾結,最終決定開兩個頭,一共360人的規模。兩個頭開課,一個老師不夠,需要有一個團隊。在跑團管理群里做了動員,只有婁峰比較積極,那就這學期先由我們兩個進行授課。 備課 備課是在暑期進行的,提交課程申請的時候,寫了一個課程大綱,把想要講的內容做了羅列。這些文字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真正要把它變成教學內容,還是需要花不少的功夫。 第一講算是跑步動員令,主要目的是動員引導大家跑步,這部分的內容可以科學性弱一些,鼓動性強一些,而且已經有了現成的東西,準備起來就比較從容,但也確實需要精心打磨。因為第一課非常重要,必須將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習方法,作業提交等等一起要素明明白白告訴大家。又因為同學們普遍對通選課不感冒,如果你開始要求不到位,后面的內容你講的再好,同學們也不會追隨你。 第二講開始就是跑步技術方面的內容了,比如跑姿、訓練、備賽等,要以體系化的知識呈現給同學們。最終確定,第二講是跑步基礎,主要包括跑姿、心率、呼吸等內容,第三講介紹訓練,講解各種訓練方法,第四講是力量訓練與傷病防護,第五講是如何備戰一次長跑(馬拉松)比賽。總共15個學時,最終再加一個集中測試,就湊夠了16個教學學時數,這個體系,關于基本的知識也就基本講到位了,因而,這門課開一個學分也就足夠了,多了也是浪費。 備課要找資料,并融入個人的一些理解,多加一番整理。手頭已經有兩本書,是自己跑到有困惑的時候買的,《跑步圣經》、《你也可以跑得更快》,另外也從網上下載了許多跑步的書籍。然而這些書,并不太適合于我們的小白學生。最終決定以這些為參考,多借用慧跑公眾號的一些觀點和文章?;叟茉谂懿焦娞?,屬于技術流的,將跑步知識進行了系統地整合,很全面,而且分類匯總,從菜單中可以很方便地查閱。為慧跑寫文章的,多是來自各個體育院校的老師和研究生,是真正從理論到實踐做跑步研究的一幫人,能夠從理論的高度去解釋我們運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其中的多數觀點我同我的感覺是正確的。 當然,將書和公眾號文章的內容變成課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單單第二講就準備了將近兩天的時間,才有了一個基本的雛形。因而越來越感到建立教學團隊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有一個3-5的團隊,大家做一下分工,可以耐心細致的雕琢1-2講的內容,做到精細精致,可以講得非常的到位,而如果是一個人從頭到尾做,確實比較耗費精力,效果也難以達到最佳。后面的三講,那些內容,第二講第三教室跑步訓練,第四項是力量訓練于傷病防護這兩講現在只是有了一個初稿,還需要精雕細琢。嚴格意義上說,現在的課件,只是串聯了一些跑步的知識,還未成體系。下一步,最好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團隊,對于這些知識點從科學的角度,用科學的理論去認真的做些研究,才能夠給大家講得更加的明白透徹。 選課 終于開始選課了,心里也會糾結,到底是沒人選?還是會爆搶?期待出現一課難求的局面,但知道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現在水課太多,又加入了大批的網絡課。 果然報名情況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人數不溫不火緩慢的增長,這期間王孝濤、王燁等同學積極地幫著課程宣傳,最終兩個班選了250多人,還剩余一百多個名額。下學期會好一些,一幫小鮮肉會誤打誤撞的選進來。而再一學期恐怕就更艱難了,因為課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這個名對應著“要求嚴”,會被很多同學主動回避的。我們不想委曲求全去做注水課,要做干貨滿滿的課,學生必然要認真的對待,會比較“痛苦”,退而求其次,也是正常的心理,有簡單的可以達到拿學分效果的課,為什么有人追逐著這么復雜的課呢?除非是那種特別有想法的學生。 上課前,已經通過各種途徑約了一百多名學生到群里了。斷斷續續地告知他們上課的要求,比如提前購置跑步裝備,下載咕咚APP,加入跑團,曬跑步打卡圖等等。QQ群里,剛進來的同學們總會感到好奇,不停地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好在有炫跑團的王孝濤,王燁等人進行著解答解釋。群里還算得上活躍和平靜。 按照我上通選課的慣例,第一次課前還是編寫一個課程指導書,將課程的學習考核要求,需要下載的資料,簡單而清晰地列出,學生能夠一目了然。為了方便對學生的管理,用4位數字對學生重新編號。2001-3105,學生進行考勤、作業等,以此作為統計依據,這對于來自多個班級的選修課而言是有效的。因為上課的時間短,沒有考慮讓學生以演講等形式參與課堂,也就沒有對他們進行分組。 上課 第四周周二是上課的第一天。白天忙忙活活的,顧不上上課的事兒,總感覺有些工作還沒有準備到位。果然先出現了一個大錯兒,有同學提出,我發到群里的上課時間跟他們課表的不一致。他的課表是周二,而我安排他周三上課。仔細一核對,是我把班級搞錯了,我的系統里有先后兩個班的課,我理所當然地認為第一個班是周二的,第三個班周三的。而實際上恰恰相反,巨坑啊!所以我的編號也就弄錯了,2開頭的表示周二上課,3表示周三,但現在反了,但也不能再改回來了,只好將錯就錯了。好在編號的問題自己清楚是怎么回事兒,同學們不需要明白,這對他們沒有影響。上課時,發現類似其他的小錯誤也不少。 下班后,跟婁峰一起去食堂吃晚飯,早早的來到教室做準備。這學期他準備講第二講和第四講,為了統一上課的模式,第一講他也跟著我聽聽課,這也是必須的。 學生的晚到課成為了習慣,我也不再因此責備他們,反而得鼓勵和表揚當天來的同學。105人的課堂,準點兒到課的大概80人,最終到課人數突破了90,出勤率也接近90%。這就算是比較理想的了,我的環保課第一次課到課率只有80%。 提前把課程指導書發下去,要求同學們狂掃各種二維碼,關注微信加群下載咕咚,等等。這時,不少同學已經流露出不耐煩的樣子,他們心里肯定想,怎么選了這么一門課,掉進了這么一個坑。這是自然的正常的反應。第一節課的重點部分就是要對著他們的疑惑做出解答,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怎樣做。最終達到認識的統一,形成了共同的目標,才能共同為之努力。 這節課上課的套路,首先圍繞“我是誰?你是誰?”來展開。第一,為了讓學生了解老師,了解老師的想法,了解課程開設的意義與目的,第二,認清自己,通過與校內校外學情的比較,幫助學生認清自我,找到自己的差距,而這種差距不僅僅局限在跑步方面,還有學習的意識、能力、方法,等等。 接下來,進入跑步主題。為什么奔跑?告訴他們,為了健康,為了精神上的追求,為了追趕潮流,為了學分,甚至為了掙錢,都是可能的理由,而沒有理由的理由,是我們有長跑的基因,長跑是人類進化所賜給我們的特別的能力,我們天生能長跑。回歸本我,跑步應該是一種本能。這一部分的目的是,讓學生找到“一個堅持的理由,用它來擊敗所有放棄的念頭”。 再接下來,介紹了跑步的基本術語(如配速、心率、跑姿等),跑步的進階過程(從3公里起步到馬拉松),跑前準備(如裝備的穿著,跑前熱身,跑后拉伸等),這些內容后面還有詳細的講解,只給了同學們一個簡單的概念。 最后,還必須引導同學們思考跑步與人生的關系,勸勉他們把跑步真正融入自己的大學生活,讓跑步成為緊張的大學生活的調節器,養成好身體的助推器。這部分中有自己的一些經歷經驗的分享,也有一些跑友因跑步而改變自我的情況介紹,這些鮮活的例子,對同學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而將這些內容,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學生頭腦中植入一個念想,跑步是大學生活不可割舍的組成部分,是理所應當的行為,而且是人人可以參與的,是馬上就可以做的,并且是可以無痛苦做到的。 課程的最后部分,介紹了課程考核的要求,包括上課,跑步,寫作,分享,并完成個人預設的目標。只要通過課程養成了跑步的習慣,具備了跑步的能力,達到了一定的目標,就可以得高分,甚至100分也可以,不限量,開設課程不是為了給成績,給學分,是讓學生達到課程預定的目標,至于正態分布,及格率,不應該成為限制評分的因素。 關于來上課,我提出的理念是,一經選課,就與跑步建立了約定,應該守信履約,把課程規定的知識學到,要求的技能練到,完成課程的要求。要求“即便不能到課,也不能不學”,如果因病因事來不了,我在網上提供課件,同學自學相應的知識撰寫筆記,就算到課。到課率(含自學)必須達到6成以上才能合格。這樣最終的出勤率可以達到85%以上,對于通選課來說,這是一個可以交代過去的到課率。 關于跑量,我提出了一個最低的目標,兩個月50公里。說出這個數字時不少同學給出了驚嘆的表情,他們肯定是覺得量太多。但自己算算,這個數量與他們通過運動世界校園考核的數量是差不多的,實際上只要完成我的考核任務,運動世界校園也就順便完成了,不同的是,我會檢查他們的步頻等數據,不能允許他們作弊。而這也有科學的依據,一個月4個周,一周堅持3到4次,每次三公里。每周就有10公里的跑量,每月40公里左右,到課程考核結束,兩個月可以到80的跑量,即便少一些,50公里也不是難事兒。如果跑不完,肯定是人太懶。 關于個人的單次距離目標,我提出最低標準是5公里,從同學們在網絡問卷上給出的選擇看,他們認為這個目標也有難度,很不自信。這沒關系,通過課程的學習,我會讓大家逐漸建立這種自信。 關于寫作,這是我上的所有課的普遍要求,環保課,黨課都有。因為同學們寫作能力太差,必須接受訓練。提供的工具是“美篇”,用它來寫作,再配合語音輸入,相當于看圖說話,容易寫,也便于分享。好用的工具,當然要推薦給大家。 課堂的效果,還要靠抬頭率檢驗,這節課大概90%吧,基本滿意。因為對多數同學而言,跑步這一他們再熟悉不過的運動形式,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關于跑步還有這么多新鮮的知識,新穎的觀點,這是他們以前沒有接觸到的,出于好奇,抬頭率高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我知道,隨著后面的理論內容的展開,他們的頭腦需要跟隨課堂而思考,會感覺到累,會出現知難而放棄的情況,抬頭率也會出現下降。即便是這節課,還有個別同學一直低著頭玩手機,有的還在戴著耳機。再精彩的課程,也比不上游戲的緊張感,比不過肥皂劇娛樂性。 想起這句話: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再加上一句:有時候也難以叫醒一個已經睡過去的人。 這節課上課時間的把握不夠完美,前松后緊。講到課程要求和學習方法那一部分,時間不夠用了,沒有講細致,對于接下來的學習會是個障礙。 實戰 90分鐘的理論課授課完畢,接下來的環節是實戰的訓練。只說不練,很多同學肯定不會開跑,為了鼓動同學們來跑步,將這一環節設計為必須參加,而是定了數量的要求,至少三公里,沒有速度要求,不管多慢都行。 將大家集結到樓下門口的大廳處,剛好有臺階,自己可以站在上面示范操作。訓練要嚴格按套路來:先是熱身,示范了一些錯誤的熱身方式,比如晃動膝蓋腳腕等等,接著帶著大家按照咕咚APP提供的熱身動作訓練了一遍。大多數同學開始放不開,不做動作或者動作不到位,但漸漸地也跟上來了,基本完成熱身訓練。熱身完后,演示了一組跑后拉伸的動作,并提醒同學們,這些步驟是必須要做的,甚至比跑本身更重要。 熱身之后,忘記了合影,就開跑了。線路是繞著三食堂體育場小環路的一圈半,大約有兩公里左右,然后再從體育場東門進去,最后從操場補上剩下的距離,至少3公里,可以更長一些。由王燁帶隊從前面領跑,我陪著隊伍的最后一名跑。這個過程中,最后一名也更換了兩次。開始是兩名女生,她們好像要在三食堂等什么人,分開了。又追上了另外一名女生,邊跑邊聊。這名女生以前是經常跑步的,雖然速度不快,但對于跑步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們一起聊跑步的習慣養成,聊對于學校打卡要求的認識,聊被驅趕了的小黃。也聊到大家對于課程的認識和選擇,她講到,多數同學選課還是以拿學分為主要目的,傾向于選容易通過的。于是口口相傳,一些要求不高的容易通過的課成了追捧的對象,更有很多人連這些信息也懶得去獲得,看看課程名稱,覺得好學好過就選。至于課程的價值,課程能學些什么,課程的內容對于是否合乎自己的知識體系,沒有真正的去研究。這個環節,我們少了一本像哈佛那樣的選課指導書。 通過問卷等進一步的了解,這門課的“盲選率”6成左右,“知課選課率”大概4成左右,其中多數是炫跑團成員推薦,也有同學是在指導老師或班主任指導下選的這門課,但數量很少。說明這個過程中,指導老師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我在工大健跑團的群里,曾經鄭重地給大家推薦過這門課,希望大家來聽聽,特別是還不會跑步沒有形成習慣的老師,順便把課推薦給同學們,最終少有人來聽,多數也沒有嘗試在學生中去做推薦。課程宣傳不夠,學校沒有準備,老師不去指導,學生無從去了解課程,盲選成為了必然。 以七八分的配速跑,身體幾乎是沒有什么感覺的,心率非常非常的低,甚至比E跑還低。但仍然出汗了,溫度和濕度較大是一個方面,一跑就出汗,似乎也成了一種正常的代謝反應。 跑進操場,人一下子覺得多了好多。跑完的同學已經圍著王燁報公里數。我去跟大家聊聊,提醒他們要拉伸??此麄兣懿降臄祿?,多數同學的問題是跑步的頻率太低,這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現象,這也是將來他們提升空間提升的空間所在。至于跑姿,晚上也看不清楚,何況是否合適正確,也沒有定論。加上第二節課會講相應的內容,這次就沒有做詳細的指導。也有個別同學詢問自己跑步遇到的一些狀況,比如這疼那疼,但應對疼痛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就找準原因。只能提醒他們做做靠墻馬步,加強膝蓋周邊肌肉力量訓練,做好跑后拉伸,如果持續的疼就停下來。而這些也都是后續功課要學習的內容。 訓練結束,回到辦公室上網一看,有同學陸續交作業了,開始的一些還是比較簡單,就像我描述的,“不像任何一個年級學生寫的東西”。后來陸續有了一兩篇像樣的,抓緊在群里發了一下,有了示范,再提交的就好多了。但仍然還有“不像任何一個年級學生寫的東西”,這也急不得,同學們的表達能力已經退化很久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感覺找回來的,何況只是一門通選課,能寫就算不錯的了,還有很多到現在沒見行動的呢! 周三的晚上,重復了同樣的進程,不同于周二,這天晚上,人更多,場面也更加的熱鬧,婁峰有意識的拍了一些照片。出發前,大家一起合了影,有七八十個人,場面還是很壯觀的,而以這門課為基礎的“工大炫跑團咕咚城市跑團”,也能快速進步,獲得更多的支持和福利。 而更讓人高興的是有兩位老師過來旁聽了課程,還有一位非選課的同學。雖然不多,但至少有了希望。 反響 課后,群體跑步的效應還是顯現出來了,大家的積極性比較高。跑后在群里曬圖打卡漸漸成為風氣,也有學生加好友私聊,問關于跑步的事兒。而兩天過后,交作業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暢談作業的感受。這些都是讓人感到欣慰的好現象。 周五周六的晚上用咕咚跑團組織了約跑,效果也還可以,其中有一天還撞上了下雨,就放棄了集體跑步,但后來根據寫的文章,發現有同學在雨中自己奔跑了,并且描述了美好的體驗。跑步也會如這綿綿的細雨,潤物無聲,滲入他們的生活。 總而言之,通過課程的理論講授、課堂上的集體跑步,再加上線下的約跑已經使得有些同學動起來了。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參與率還不夠高,甚至不足一半,而有的同學在這個第一次跑完步之后,就再也沒有見到行動。 所以,幻想通過一門課,特別是一門缺乏約束力的通選課,調動學生跑步的積極性,還是不夠的。還得多些途徑和措施。 后記 某日早上,備戰濟南馬拉松,圍著校園環路跑了四圈,遇到了很多跑步的同學,其中有不少2018級的新生,他們又走上用運動世界校園打卡的跑步之路。不同于以往,今年沒有了小黃,跑步狀況會改善不少。邊跑邊傾聽他們的跑步呼吸和腳步,注意到不少人呼吸急促,腳步沉重;觀察他們的跑步姿態,發現80%的跑姿存在問題。對于他們,有了考核的要求,最好能有科學的指導,同學們才能跑得舒心愉悅。如何將自己的想法以及課程對接到他們真正的需求,還有不少的工作去做,但需要精力和時間,所以是不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的任務。然而,雖有呼吁,但不得回聲,也是平添了不少煩惱。 一邊跑,一邊思考這些事兒,路過圖書館廣場,看到了不斷播放校園宣傳片的大屏幕,忽然又有了一個想法,是否可以選定晚上一個固定時間,比如說8:30,在圖書館前的大屏幕前,喜歡跑步的同學都可以匯聚過來,集體約跑。這時大屏幕可以播放跑步熱身的視頻,講一些跑步的要領,結束后提供一下跑后拉伸的視頻,同學們從這兒學點兒跑步知識,出發去跑步,然后再回到這里,拉伸完畢。這樣也能夠讓大家更科學的跑步,形成習慣后,會有一種儀式感和歸屬感。而對于工大炫跑團來說,是一個擴充隊伍的好的機會和平臺,凡是來的愛跑步的都可以吸收進來,然后大家帶動大家,一起跑起來。對于學校而言,“無長跑,不工大”的口號可以喊得更響亮,可以為我們的同學貼上“善跑”“健康”的標簽,增加就業的競爭力。 健跑在工大,炫跑在工大。已經“跑”進工大課堂的跑步課,只邁出了馬拉松賽道上的第一步,42195,在路上,我們尚需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