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統籌規劃布局農村基礎教育學校,保障學生就近享有高質量的教育……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實現縣域校際資源均衡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針對鄉村教育的遠景目標,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鄉村教師素質能力。這為鄉村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究竟如何將國家關于鄉村教育改革的規劃落地?我們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為例,分析、梳理相關答案。作為一個人口大縣和教育大縣,博白縣探索出“振興教育—振興經濟—振興博白”的縣域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之路,創造性開展了“點對點結伴模式”和“陪伴式教研訓”等活動。在實現區域鄉村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方面,博白縣的實踐經驗蘊含了四重啟示。 首先,建構縣域鄉村教育發展良好生態。實現縣域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而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所構成的教育生態系統對鄉村教育發展起著支撐與催化作用。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出發,博白縣通過與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合作,于2013年5月啟動了切實可行的“博白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該項目包括骨干教師培養工程、骨干校長培養工程、教育發展診斷以及特色學校建設工程。通過上述四大工程,博白縣對遴選出的100位骨干校長和500位骨干教師進行集中研修,充分發揮這些骨干校長、教師在建設縣域教育良好生態中的帶頭示范作用,同時將這些優質教育資源不斷輻射到相對薄弱的地區,為縣域教育發展“強筋固體”。這些骨干校長和教師也是建設優質教育生態系統的突破口,對特色學校建設工程發揮了長久的推動作用。 其次,教師的專業發展路徑從“外輸型”轉為“內生型”。教育的生機活力源自教師的生機活力,教師的生存狀態決定教育體系的生存狀態。專家團隊在診斷博百縣鄉村教師與校長隊伍發展“病理”的基礎上,對癥下藥,努力改變鄉村教師與校長專業發展的困境。他們實施了“點對點結伴模式”和“陪伴式教研訓”,促進鄉村教師學生共同成長,實現城鄉教師一體化發展。博白縣注重培養區域本土專家團隊,在尊重鄉村教師和校長鄉土知識情境性與合法性的基礎上,圓融教師、校長的專業生活與個人生活,拓寬其長足發展的路徑,培養具有濃厚鄉土情懷、扎根貢獻鄉村教育的教師和校長。 再次,構建雙線多級主體聯動機制,實現城鄉教育協同發展。有專家研究發現,廣西這樣的西部民族地區城鄉教育聯動協同機制不通,鄉村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動力匱乏;鄉村教師團隊同質扁平發展,課堂教學目標模糊質量提升滯緩;學科教師不全,鄉村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遭遇瓶頸。針對上述問題,博白縣構建雙線多級主體聯動機制:協同“教育廳—市教育局—縣教育局”三級行政力量,統合“師范高校—基地學校—實驗學校”三類學校系統,探索與拓展“高校專家—城市名師—鄉村教師”三大主體功能。同時,本土名師團隊深入開展工作坊,實施線上線下混合研修、送教下鄉、結對幫扶等協同專業活動。在此基礎上,博白縣通過專業制度支持、專業價值支持和專業文化支持來實現城鄉教育聯動協同發展。 最后,通過優化育人環境和彰顯學校特色文化來實現區域教育高質量均衡化發展。博白縣通過改善辦學條件,突破發展瓶頸、提高學額鞏固率,引發了部分學生從縣城轉學到鄉鎮讀書的“回流潮”。在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方面,博白縣所遴選的37所“樣本校”發揮榜樣帶頭作用,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全學段覆蓋,有效引領全縣特色學校創建。育人環境和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可以發揮文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進而構建“文化內生型”發展路徑,發揮良好鄉村教育文化在育人、文明與發展中綿延不斷的推動力量。博白縣“文化內生型”教育發展模式體現了鄉村教育的自然性、本土性、開發性、融合性和自治性特點,通過本土化發展和差異化發展,致力于建設有品質、有質量的鄉村教育系統。 博白經驗啟示我們,完全可以借智借力、結合實際探尋鄉村教育發展的突破口與著力點,開創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分別系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師報》2021年09月22日第14版 作者:祝 剛 楊玉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