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五月,將軍紀信言于漢王曰:“事急矣!臣請誑楚,王可以間出。”于是陳平夜出女子東門二千余人,楚因四面擊之。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曰:“食盡,漢王降。”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去,令韓王信與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羽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燒殺信。周苛、樅公相謂曰:“反國之王,難與守城!”因殺魏豹。 【翻譯】五月,將軍紀信告訴漢王說:“勢態緊急!我請求去迷惑一下楚軍,您即可以悄悄地溜出滎陽城了。”隨即由陳平趁著黑夜把二千多名婦女放出城東門,楚軍即刻便從四面圍攻這群婦女;紀信于是乘坐漢王的車駕,黃綢車蓋、車衡左邊的裝飾物等一應俱全,駛到楚軍前,說:“我軍糧食已經吃光了,漢王前來乞降。”楚軍都山呼萬歲,涌到城東觀望。漢王因此得以帶領幾十騎人馬從西門出城逃走,命韓王信與周苛、魏豹、樅公繼續把守滎陽。項羽見到紀信后問道:“漢王在哪里呀?”紀信說:“已經出城了。”項羽于是燒死了紀信。周苛、樅公這時相互商議說:“背叛漢國、反復無常的君王魏豹,很難讓人和他一道守城!”隨即就殺了魏豹。 【解析】四月開始,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到了五月,糧食愈發少了,情況更加危機。滎陽易守難攻,項羽圍而不打是沒有錯的。劉邦應該怎么應對?一個是派人殺出去求援,一個是自己突圍出去。紀信獻了一計李代桃僵、聲東擊西。由他扮演劉邦吸引楚軍注意力,劉邦趁機反方向突圍。為什么要放2000女子出城?《項羽本紀》記載,漢王夜出女子滎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這些女子是穿著鎧甲偽裝成士兵出城的,也就是說滎陽城壯丁不多了,還要留男人守城。這個時候,紀信用了劉邦的車駕、旗幟等詐降,吸引楚軍主要兵力。劉邦于是才能帶著幾十個精兵突圍出去。項羽見到了紀信,自然要問劉邦在哪。紀信說劉邦出城了,就是為了讓項羽相信劉邦還在城里。一個忠于劉邦的人怎么會說真話呢?! 周苛是沛縣人,在劉邦起兵的時候就跟著他,是老部下了。在劉邦受封漢王后,周苛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與丞相、 太尉在西漢初期合稱三公,負責監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因而,周苛留守滎陽可以讓項羽不確定劉邦是否真正突圍了,不會派重兵追趕劉邦。 為人反復,有時候沒關系,有時候就影響很大。危急時刻,都是第一批棄子。魏豹不死的話, 后面倒向項羽是可以預見的,這也就注定了他被殺的結局。 【原文】漢王出滎陽,至成皋,入關,收兵欲復東。轅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愿君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戰,令滎陽、成皋間且得休息,使韓信等得安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息,復與之戰,破之必矣!”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間。與黥布行收兵。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王堅壁不與戰。 【翻譯】漢王出了滎陽,到達成皋,進入函谷關,收集兵馬,準備再次東進。轅生勸漢王說:“漢軍與楚軍已在滎陽相持好幾年了,漢軍常常陷入困境。現在希望您能從武關出兵,項羽見狀必定會領兵南下。而您則修筑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戰,使滎陽、成皋一線的漢軍得到休整;同時派韓信等人去安撫黃河以北趙地的軍民,聯合燕、齊兩國,然后您再奔赴滎陽。如此一來,楚軍需要多處設防,兵力即會分散,漢軍卻得到了休整,這樣重與楚軍交鋒,打垮他便是必定無疑的了!”漢王采納了轅生的計策,出兵到宛、葉一帶,并與黥布一路上收集兵馬。項羽聽說漢王在宛,果然領兵南下,漢王卻只是堅守營壘,不與楚軍接戰。 【解析】轅生一計扭轉乾坤。轅生是什么人?胡三省注曰:“轅,姓也。姓譜:陳大夫轅濤涂之后。以其所本考之,亦與爰、袁二姓通。”“生”則是古人對讀書人的稱呼。也就是一個姓轅的讀書人,連名字是什么都沒有傳下來,也就是劉邦沒有給他封賞,但是他又給劉邦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軍事建議,很可能是一位當地的隱士。劉邦本來是想帶領九江王黥布駐守在成皋的兵馬援助滎陽的。被轅生勸阻了。轅生給劉邦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漢軍在內線作戰好幾年了,且處于劣勢。建議就是:劉邦帶兵從武關進攻楚國,外線作戰。當年王翦滅楚,就是出武關到平輿,并擊敗項燕的。看到這里,我們會想到什么?對了,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所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一舉扭轉了解放戰爭的局勢,從戰略防御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當年,毛主席親自起草給劉伯承發了一份3A級極機密電報:現陜北情況甚為困難(已面告陳賡),如陳賡及劉鄧不能在兩個月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軍一部,協助陜北打開局面,致陜北不能支持,則兩個月后胡軍主力可能東調,你們困難亦將增加。和這時候項羽攻打滎陽是不是很像!劉邦帶兵吸引走項羽主力,并堅守不出,化被動為主動。這就有一個基本條件,劉邦在宛有地利可以守住。不然劉邦被抓也就沒有意義了。這樣,滎陽、成皋一線的漢軍可以得到休整,韓信也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攻打趙、燕、齊。等韓信那邊取得戰果?,項羽必定得分兵應對,劉邦就可以奪回滎陽了。 這個時候,項羽正確的應對是什么?在前線繼續進攻,還是先固守后方?如果前方不能速勝,那肯定得先穩住后方根據地。事實也正是這樣演化的。 【原文】漢王之敗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亡其所下城,獨將其兵北居河上,常往來為漢游兵擊楚,絕其后糧。是月,彭越渡睢,與項聲、薛公戰下邳,破,殺薛公。羽乃使終公守成皋,而自東擊彭越。漢王引兵北,擊破終公,復軍成皋。 【翻譯】漢王在彭城吃了敗仗,軍隊向西潰退,彭越這時又失去了他原來攻下的所有城鎮,便獨自率領他的部隊向北留住在黃河沿岸,經常作為漢軍的游擊部隊往來襲擊楚軍,斷絕楚軍后方的糧草供給。這個月,彭越渡過睢水,與項聲、薛公在下邳交戰,打敗了楚軍,殺掉了薛公。項羽于是派終公守衛成皋,而自己率軍向東去攻打彭越。漢王乘機領兵北進,擊垮了終公的防軍,重又在成皋駐扎下來。 【解析】這個時候,彭越就在項羽后方打游擊,破壞他的糧草運輸通道。逼項羽必須解決彭越。這里面,就體現了項羽用人的問題,守戰略要地下邳的是項聲、薛公,被彭越的敗兵給擊潰了。守成皋的是終公,也被劉邦擊潰了。鐘離昧、龍且、周殷這些人沒有得到合理使用。 【原文】六月,羽已破走彭越,聞漢復軍成皋,乃引兵西拔滎陽城,生得周苛。羽謂苛:“為我,將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趨降漢,今為虜矣;若非漢王敵也!”羽烹周苛,并殺樅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皋。漢王逃,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宿小武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既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循行,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諸將稍稍得出成皋從漢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漢使兵距之鞏,令其不得西。 【翻譯】六月,項羽已打跑了彭越。獲悉漢軍重又駐軍成皋后,項羽就領兵西進,攻下滎陽,生擒了周苛。項羽對周苛說:“你若歸降我,我將任命你為上將軍,并分給你三萬戶的封地。”周苛斥罵道:“你不趕快投降漢王,眼看著就要被俘虜了。你絕不是漢王的對手!”項羽便煮殺了周苛,并殺了樅公,俘獲了韓王信,隨即包圍了成皋。漢王逃跑,只身與滕公夏侯嬰共乘一輛車子出成皋城的玉門,往北渡過黃河,投宿在小修武驛站的客舍中。次日清晨,漢王自稱是漢國的使者,奔馳進入趙軍營地。這時張耳、韓信還沒起床。漢王即闖入他們的臥室,奪走他們的印信兵符,用指揮旗召集眾將領們,調換了眾將的職位。韓信、張耳起床后才知道漢王來了,大吃一驚。漢王就奪了兩人手下的軍隊,即命張耳去巡行收集兵員,守備趙地。授韓信相國的職位,讓他集結趙國尚未征發的部隊去攻打齊國。漢軍將領們陸陸續續地從成皋逃出,繼續追隨漢王。楚軍于是便攻下了成皋,接著又打算西進。漢王即派兵在鞏縣抵御楚軍,使他無法西進。 【解析】滎陽一直被楚軍圍困,成皋因為守軍跟劉邦去了武關,所以被攻破了。這次項羽再來,知道劉邦奪回成皋后,就對滎陽進行了總攻。否則,成皋有劉邦軍,繞開滎陽攻打成皋有可能被夾擊。御史大夫周苛也在此戰中喪生。項羽一開始對劉邦舊部還是采取招降策略的,周苛不投降,還辱罵項羽,這樣的頑固派項羽自然不可能放回去。韓王信、孫赤都投降了。投降沒問題,不投降就是死。很多領導人對于人才的要求就是“投降,給我活著”。但是,投降后還要看表現的,是真投降,還是委曲求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有: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漢復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韓王信官復原職了。而孫赤因為投降被免職了。根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載:堂陽侯孫赤:以中涓從起沛,以郎入漢。以將軍擊籍,為惠侯。坐守滎陽降楚免。 人生和創業都是很艱難的。劉邦這次又很慘,只有他和滕公夏侯嬰突圍逃走了,北渡黃河去了趙國淮陰侯韓信那。至于劉邦奪兵權,他是怎么做到的?第一步,清晨自稱使者,進入軍營。但是,使者肯定是有人接待的,隨意走動若是奸細怎么辦?第二步,尋找內應。雖然精兵之前被調走了,韓信、張耳身邊肯定安插有劉邦的耳目親信,無論哪個朝代,這都是不用懷疑的。帶兵的重臣一定會有人監視。第三步,通過內應奪取兵符。有了內應,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第四步,給張耳、韓信重新分配職務,這些軍隊就完全歸劉邦指揮了。派兵抵擋項羽西進步伐。 為什么劉邦要奪兵權呢?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史記中有另一個例子,漢文帝勞軍: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這個時候,劉邦身邊是沒有近衛軍的,又打了敗仗。如果韓信、張耳真的有異心,殺了劉邦并謠傳是項羽殺的,怎么辦?不要說什么韓信身邊的將領很多是?劉邦的忠臣,將領是,但士兵不是,士兵只聽軍令。而且,劉邦能把自己的安全寄托給別人的忠誠么,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才是最好的方式。正如?當下?,沒有?人?把?自己的?幸福?寄托?給?婚姻?與?他人??,而是?自己靠?能力??爭取?幸福?。 【原文】秋,七月,有星孛于大角。臨江王敖薨,子尉嗣。 【翻譯】秋季,七月,有異星出現于大角星旁。臨江王共敖去世,他的兒子尉繼位。 【解析】星孛是關于哈雷彗星的記錄。古人相信天象有預示作用。劉向《洪范傳》曰:彗者,去穢布新者也。此天所以去無道而建有德也。《西漢詞圃》曰:項籍之敗,星孛大角。暗示劉邦將取代項羽。 【原文】漢王得韓信軍,復大振。八月,引兵臨河,南鄉,軍小武,欲復與楚戰。郎中鄭忠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勿與戰。漢王聽其計,使將軍劉賈、盧綰將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佐彭越,燒楚積聚,以破其業,無以給項王軍食而已。楚兵擊劉賈,賈輒堅壁不肯與戰,而與彭越相保。 【翻譯】漢王得到韓信的軍隊后,重又士氣大振。八月,領兵來到黃河岸邊,向南駐扎在小修武,想要與楚軍再戰。郎中鄭忠勸阻漢王,讓他高筑營壘、深挖壕溝,不要與楚軍交鋒。漢王聽從了他的計策,派將軍劉賈、盧綰率步兵兩萬人、騎兵幾百人,渡過白馬津,進入楚地,協助彭越,燒毀楚國積聚的糧草輜重,以破壞楚國的后備基礎,使它無法再給前方項羽的軍隊供給糧草。楚軍進攻劉賈,劉賈總是堅守營壘不肯與楚軍接戰,而與彭越相互呼應救援。 【解析】劉邦不懂軍事,所以后面韓信說他最多只能帶十萬人馬,可以當將軍,不能當元帥。面對項羽,劉邦一開始的想法居然是正面對決硬碰硬?,速決戰正是遠征的項羽期待的。幸好,劉邦善于納諫。郎中鄭忠提出來堅守奇襲糧草后,就同意了。而劉賈、盧綰則繞道協助彭越,破壞楚國糧草供應。劉賈據守營地,固守根據地的楚軍又無法擊敗劉賈,使得項羽面臨不得不退兵的局面。 【原文】彭越攻徇梁地,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城。九月,項王謂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皋!即漢王欲挑戰,慎勿與戰,勿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復從將軍。”羽引兵東行,擊陳留、外黃、睢陽等城,皆下之。 【翻譯】彭越攻奪故梁國的土地,攻下了睢陽、外黃等十七個城邑。九月,項羽對大司馬曹咎說:“謹慎地把守成皋!即使漢軍要來挑戰,你也千萬不可應戰,只須不讓他能夠東進就行了。我十五天之內必能平定梁地,再與你匯合到一起。”項羽隨即領兵向東進發,攻打陳留、外黃、睢陽等城,都攻克了。 【解析】睢陽、外黃對于項羽來說很重要,存在被人腹背夾攻、糧草被斷的危險。所以,項羽需要平定梁地。這個時候,項羽還不吸取教訓,用錯了人,用曹咎守成皋。在項梁項羽叔侄還沒有起義時,項梁曾因觸犯刑法被抓,這時項梁委托曹咎寫信給櫟陽令司馬欣,抵過了項梁的罪,因此受到項氏的信任,雖然能力不強,但因為對項氏的絕對忠誠而被項羽重用,官至大司馬,封海春侯。項羽只知道曹咎打不過,以為能守住。事實證明,他錯了。 【原文】漢王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距楚。酈生曰:“臣聞'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其便,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海內搖蕩,農夫釋耒,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王從之,乃復謀取敖倉。 【翻譯】漢王想放棄成皋以東地區,駐扎到鞏縣、洛陽,以抗拒楚軍的西進。酈食其說道:“我聽說'懂得民以食為天這一道理的人,帝王的事業可以成功’。治理天下的國君把百姓當作天,而百姓則把糧食當作天。敖倉,作為天下轉運糧食的集散地已經很久了,我獲悉那里貯藏的糧食非常之多。現在楚軍攻下滎陽,竟然不堅守敖倉,而卻領兵東去,只派些因獲罪被罰充軍的士兵分守成皋,這真是上天對漢軍的幫助啊。目前楚軍容易攻取,漢軍反倒退卻,自己貽誤有利戰機,我私下里認為這是個過錯!而且兩雄不可并立,楚、漢長久地相持不下,使得海內動蕩不定,農夫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織女離開織機不再紡紗織布,普天之下民心惶惶沒有歸屬。因此希望您趕快再度進兵,收復滎陽,占有敖倉的糧食,扼守住成皋的險要,斷絕太行的通道,在蜚狐隘口設防抵抗,把守白馬津,向諸侯顯示漢軍已占據有利地形能夠克敵制勝的態勢,這么一來,天下人便都知道自己的歸向了。”漢王接受了酈食其的建議,隨即重又去謀取敖倉。 【解析】劉邦不懂軍事再次得到體現,居然想放棄成皋,幸好酈食其勸阻了。酈食其不僅是游說家,還有戰略頭腦。當下漢軍則一直被動士氣比較弱,而恰好楚軍需要攻擊彭越鞏固后方,正面沒有派重兵防守,這是扭轉士氣和戰局的機會。放棄成皋的弊端有:一是錯失了可以打勝仗的戰機。二是敖倉的糧食和成皋的地利對于占領方都是優勢。三是對國際統一戰線的影響,正如當年中國抗戰爭取國際援助需要一場大勝,劉邦也需要一場勝利贏得友軍的信心。 成皋又名虎牢,位于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滎陽汜水鎮西行,過汜水河,即為虎牢關。宋杰先生《先秦戰略地理研究》指出,先秦時期橫貫東西的陸路干線只有三條: 1、3兩條通道均有山河之險,道路曲折,行軍困難,在古代低劣的技術條件之下,對于行軍、給養的運輸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豫西走廊的優勢就在于其一馬平川,大軍可以迅速進發。由于豫西走廊的地形優勢并不像晉南豫北通道、商洛南陽通道那么顯著,歷代對此采取以重兵堅城的方式進行防御。其通道西端是函谷關,東端為滎陽,沿路的函谷關、洛陽、成皋、滎陽均是雄關重鎮。成皋、平皋、滎陽這三座重城互為犄角還可以形成縱深防御體系,互為犄角。 【原文】食其又說王曰:“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諸田宗強,負海、岱,阻河、濟,南近于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上曰:“善!” 【翻譯】酈食其于是又勸說漢王道:“目前燕和趙都已平定,只有齊尚未攻克。而今齊的田氏宗族勢力強大,以東海、泰山為依靠,黃河、濟水為屏障,南面臨近楚,百姓多狡詐善變,您即使派遣幾萬人的軍隊去征伐,也無法在一年或數月的短時間內攻下。為此我請求奉您的明詔前去游說齊王,使他歸順漢國,而自稱是東方的藩屬國。”漢王說:“好!” 【解析】齊國不易攻取,項羽遠征最后還是無功而返。于是,酈食其打算通過外交手段爭取齊國作為盟友。 【原文】乃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歸?”酈生曰:“歸漢!”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王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事歸于漢天,可坐而策也!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陘,誅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齊聞韓信且東兵,使華無傷、田解將重兵屯歷下,軍以距漢。及納酈生之言,遣使與漢平,乃罷歷下守戰備,與酈生日縱酒為樂。 【翻譯】漢王即派酈食其去勸說齊王道:“大王您可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嗎?”齊王說:“不知道啊。天下人都歸向哪里呀?”酈食其說:“歸向漢王!”齊王道:“您為什么這樣說呢?”酈食其說:“是漢王率先攻入咸陽的,但項羽卻背棄先前的盟約,讓漢王到漢中去作王。項羽隨后又遷徙并殺害了義帝。漢王聞訊,即調動蜀、漢的軍隊攻打三秦,出函谷關,責問義帝的下落。同時收集天下的兵員,扶立諸侯的后裔,降服了城邑就把它們封給有功的將領作侯王,獲得了財物就把它們封賜給手下的士兵,與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賢能才士都樂意為他驅使。而項羽有違約背信的惡名及殺害義帝忘恩負義的罪責;且對人家的功勞毫不記在心中,對人家的過失卻總是耿耿于懷;將士打了勝仗得不到獎賞,攻陷了城鎮得不到賜封,不是項姓的人就沒有誰能夠當權主事;致使天下人都反叛他,賢能才士都怨恨他,無一人愿意為他效力。所以天下大業將歸屬漢王,是可以坐著就算定的啦!漢王從蜀、漢出兵,平定三秦,渡過西河,打垮北魏,出井陘,殺成安君陳馀,這些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仰賴上天降下的洪福啊!現在漢軍已經占有了敖倉的糧食,扼守住了成皋的險要,控制了白馬津,斷絕了太行的山路,設防在蜚狐隘口。依此形勢,天下諸侯后來歸服的當會先遭覆滅的命運了。大王您若搶先降服漢王,齊國便可以得到保全,否則的話,危亡的結局片刻就會到來!”在此之前,齊國聽說韓信將要領兵東進,即派華無傷、田解率重兵駐扎在歷下,以抵御漢軍。待到齊王采納了酈食其的建議,派使者與漢王媾和后,齊王便解除了歷下城的戰備防守,與酈食其天天縱情地飲酒作樂。 【解析】酈食其說齊王也是一個經典典故。為什么齊王可以被說服,一個是看他想要什么。一個是看楚漢誰強。作為王室后裔,齊王就想固守齊國,并不想爭霸天下。而劉邦和項羽的對比使得齊王相信跟著劉邦,自己的利益不會受損。這也是黥布會幫助劉邦的原因。而項羽曾經的所作所為則為自己埋下了禍根,不重承諾不守約定,任人唯親,六國后裔利益得不到保障。劉邦占據敖倉、成皋,則項羽向西進攻受阻;守白馬,杜太行,距蜚狐,趙國土地也被劉邦占據,占據這么廣的土地,天下遲早是劉邦的。外交獲得成功后,酈食其沒有回到劉邦那,而是與齊王天天飲酒作樂,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是齊王不放人,拿他做人質,還是酈食其以身為餌,自己不想回去?這就需要回到上文,酈食其對齊人的評價是人多變詐。這樣的盟友可靠么?齊國最多是坐山觀虎斗,和現在不會有變化。 【原文】韓信引兵東,未度平原,聞酈食其已說下齊,欲止。辨士蒯徹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余城;將軍以數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余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遂渡河。 【翻譯】這時韓信領兵東來,尚未從平原渡口渡過黃河,就聽說酈食其已經勸說得齊國歸降了,便想停止前進。辯士蒯徹勸韓信說:“您受漢王詔命攻打齊國,而漢王只不過是另派密使去勸降齊國,難道又發出了詔令命將軍您停止進攻了嗎?您怎么能不繼續前進了呢?況且酈食其這個人,不過是個說客,俯身在車前的橫木上,駛入齊國去鼓弄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憑此便降服了齊國七十多個城池;而您統率著幾萬人馬,歷時一年多才攻下趙國的五十余座城池。這樣看來,您做大將軍幾年,反倒不如一個書呆子的功勞大了!”韓信因此同意了蒯徹的意見,隨即率軍渡過黃河。 【解析】劉邦派韓信軍事進攻,派酈食其外交談判,兩種方案同時進行確保正常很正常,不能寄希望于某一種方案成功。韓信已經知道了齊國投降的消息。按理說,劉邦應該也知道了,但是沒有下達撤兵的軍令。這就需要韓信來判斷要怎么做了。現在這種情況是否達到了劉邦的既定戰略?恐怕沒有。但繼續進攻會違背道義。這個責任只能是韓信來承擔。酈食其看到了劉邦的意圖,但不能明說劉邦要韓信承擔罵名,而是從韓信的立場出發,從功勞的角度出發勸他繼續發兵。 【原文】四年(戊戌、前203)冬,十月,信襲破齊歷下軍,遂至臨淄,齊王以酈生為賣己,乃烹之;引兵東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田橫走博陽,守相田光走城陽,將軍田既軍于膠東。 【翻譯】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冬季,十月,韓信打敗了齊國的歷下守軍,隨后直打到齊國的都城臨淄。齊王田廣認為酈食其出賣了自己,就煮殺了他。然后領兵向東逃往高密,派使者到楚國去請求救援。田橫這時逃奔博陽,守相田光逃奔城陽,將軍田既駐扎在膠東。 【解析】《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有淮陰侯聞酈生伏軾下齊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襲齊。齊王田廣聞漢兵至,以為酈生賣己,乃曰:“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亨汝!”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齊王遂亨酈生,引兵東走。為什么酈食其不勸韓信退兵?兩國達成了聯盟,韓信退兵不是更符合道義么?他應該罵韓信不講道義的。沒有,反而是拒絕齊王勸韓信退兵的提議。是酈食其知道自己的勸說沒有意義,所以爭取最后的尊嚴么?酈食其曾幫劉邦拿下陳留。“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縱然是好友,為了劉邦的利益也是可以犧牲的。韓信犧牲酈食其他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從酈食其最后說的“辦大事的人不會謹小慎微,有高尚道德的人不回避別人的責難”,結合?周苛?寧死不降?,更大的可能還是他是自愿成為誘餌,故意讓齊國放松警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