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古代治療中風代表醫家中風方劑的配伍特點,并基于絡病理論探討其絡病用藥規律。方法:研究選取了漢唐、宋金元、明代、清代四個時期治療中風代表醫家的中風方劑236首,運用傳統文獻學研究方法、方劑計量學研究方法以及數據挖掘研究方法,利用古今醫案云平臺對納入研究的方劑進行中藥用藥味數分析、中藥四氣分析、中藥五味分析、中藥歸經分析、中藥功效分析、高頻用藥分析、高頻用藥聚類分析、中藥-中藥關聯分析以及中藥-中藥復雜網絡分析,并對中風方劑中的絡病用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1)在性味歸經方面:漢、唐、宋、金、元代治療中風用藥以辛溫,歸肺、脾經藥物為主;明代治療中風用藥以甘溫,歸脾、心、腎經藥物為主;清代治療中風用藥以甘溫,歸肺、肝經藥物為主。(2)在用藥味數、高頻用藥及高頻功效方面:漢、唐代平均每方用藥味數為14.34味,其高頻用藥包括肉桂、防風、麻黃、甘草、附子、川芎等藥,其高頻功效為補火助陽,祛風止痛;宋、金、元代平均每方用藥味數為12.64味,其高頻用藥包括甘草、防風、川芎、人參、黃芩、生姜等藥,其高頻功效為祛風止痛,解表散寒;明代平均每方用藥味數為7.38味,其高頻用藥包括甘草、熟地黃、人參、當歸、茯苓、生姜等藥,其高頻功效為清熱解毒,補脾益氣;清代每方平均用藥味數為7.63味,其高頻用藥包括人參、茯苓、干石斛、枸杞子、半夏、當歸等藥,其高頻功效為生津養血,潤腸通便。(3)通過聚類分析顯示:漢、唐代治療中風前20味高頻藥物聚類可分成7類,其常用治法以補氣養血,溫陽散寒為本,兼以辛溫散寒通絡,祛風通絡,佐以清熱通絡,化瘀通絡以及除濕通絡;宋、金、元代治療中風前20味高頻藥物聚類可分成9類,其常用治法以滋補肝腎陰血,補氣溫陽散寒為本,復以化痰通絡,除濕通絡,辛溫散寒通絡,祛風通絡以及清熱通絡;明代治療中風前20味高頻藥物聚類可分成6類,其常用治法以益氣養陰,滋補肝腎為本,兼以化痰除濕通絡;清代治療中風前22味高頻藥物聚類可分成9類,其常用治法以補氣養血,陰陽雙補為本,兼以清熱化痰通絡。(4)通過關聯分析顯示:漢、唐代治療中風核心配伍藥組為川芎-防風-麻黃-肉桂-白芍-甘草;宋、金、元代治療中風核心配伍藥組為川芎-防風-黃芩-人參-甘草;明代治療中風核心配伍藥組為人參-甘草-熟地黃-當歸;清代治療中風方劑核心配伍藥組為半夏-茯苓-人參-熟地黃-肉蓯蓉。( 5)通過復雜網絡分析顯示: 漢、唐、宋、金、元代治療中風核心處方均為小續命湯之加減方; 明代治療中風核心處方為右歸丸合六君子湯之加減方; 清代治療中風核心處方為半夏白術天麻湯合地黃飲子之加減方。 (6)通過對古代治療中風方劑絡病用藥研究發現:其高頻絡病藥物包括人參、桂枝、當歸、麻黃、細辛、麥冬、天南星、竹瀝、羚羊角以及麝香。結論:中風恢復期與后遺癥期的治療,可借鑒明清時期攻補兼施的治則治法。扶正之法或補氣、或養血、或滋陰、或溫陽,補養絡脈中氣、血、陰、陽之不足;祛邪則以化痰通絡,除濕通絡,祛瘀通絡等法。并根據邪實與正虛偏重不同,酌定攻補之比例。在中風急性期應注重考慮從“外風”立論進行辨證論治,治則治法則可效法于漢唐,首選小續命湯加減以祛風散邪通絡,該方在中風急性期的治療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