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寶應寺石窟在沙河村后面的山上,位于陵川和高平之間
沙河村很大,七拐八拐總算穿過了村子,遠遠望見村后山上的寺院,還有很遠的路,順著山路前行,終于到了寶應寺,石窟在寺后的山上,居高臨下,俯覽整座寺院
寶應寺石窟共有五窟,東西排列在大約五十米的山崖上,其中四窟有造像,另有少量摩崖石刻,均為北朝風格,造像的頭大部分已經(jīng)沒有了,現(xiàn)在的頭是當代修補上去的
自東向西編為一至五號
一號窟
火焰形窟門,兩側有天王,內部三面雕刻造像,主尊為坐姿,雕刻出兩層懸裳,兩側為立姿菩薩像
二號窟
也是火焰形窟門,兩側是動感極高的天王像,窟內已經(jīng)沒有造像了
在二號窟和三號窟之間,雕刻有數(shù)尊佛及菩薩造像,體量較小,風化較重,殘存的少量細節(jié)能看出也是北朝風格
三號窟
前面建有窟檐,火焰門,兩側天王充滿動感,窟頂采用攢尖頂,內部三面雕刻造像,均為一佛二菩薩,佛像懸裳寬大且復雜,背光細長一直通道窟頂
在第一窟和第二窟之間有一段人工石墻,上面鑲嵌一方重修題記,時間是大元國癸巳,應為至元三十年(1293年),窟檐頂部的石板搭在這段人工墻上,且石柱是晉東南金元時期常見四棱抹角內弧石柱,窟檐應為元代重修時所建
四號窟
窟形較大,開鑿得方方正正,但窟內已無造像
第五窟
位于最西端,開鑿在一塊大石上,已有明顯傾斜,火焰門,兩側有天王,內部三面雕刻造像,正面是二佛并座,各自有龕,左首邊為一佛二菩薩,主尊佛像為垂腿坐姿,在北朝造像中較為少見;右首主尊從衣飾和發(fā)飾看是菩薩像,也是坐姿,北朝坐姿菩薩也很少見
第五窟兩側一邊是佛一邊是菩薩,這樣的布局安排同樣是很少見
寶應寺石窟向西南方向十公里內有高平建南造像碑、石堂會石窟、大佛山造像等,向北十余公里有長治上黨區(qū)北山村石窟,均為北朝時期的石刻,雖然規(guī)模都不大,但如此密集的北朝造像,或許那時是重要的交通路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