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滾滾,淘盡千古風流,一場場血雨腥風的戰爭,掩埋了多少累累白骨,斷送了多少春閨夢里人! 唐朝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唐朝鎮海節度使高駢被派往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他因“功績”累累,受到天子封賞。而這“功績”是含有水分的,因為高駢手下的部分將領為了謊報戰功,屠殺許多敵方手無寸鐵的平民充數。 一年之后,為了悼念那些在戰爭中無辜喪命的平民,晚唐詩人曹松寫了著名的反戰詩《己亥歲》: 己亥歲 唐·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憑君莫話封侯事”道出了多少百姓心中的酸楚之情,“一將功成萬骨枯”又寫出了多少斑斑血淚。古人征戰時以人頭記戰功,這種鼓勵殺伐的態度造成許多屠城的慘案。那名將的顯赫威名是用自己戰士和敵軍戰士的鮮血描繪的,浸滿了仇恨殺戮和絕望。 晚唐時戰亂四起,由北方蔓延至中原,到唐末又因為官逼民反激起大規模農民起義,大江以南也被戰亂波及。舉國皆戰,舉目皆兵,哀鴻遍野,尸橫滿地。饑餓、寒冷、流離、屠虐……每日都在上演,每刻都在輪回。 身處于亂世之中的曹松先后到過洪都、江浙、福建、廣西,幾乎走遍了中原各地。所以他敢一上來就說“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這漫長的流浪生涯,讓這個騎著毛驢、身形瘦弱、面容疲憊的秀才在顛簸中從青年走到暮年。 他走走停停,感時吟詩,疲時小憩,馱著那箱寶貝書籍,做著中舉為官的夢。最后年逾七旬的他終于中了進士。他先授任校書郎,后任秘書省正字,可惜只做了兩年官,便與世長辭了。 “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這兵荒馬亂死生難料的日子里,老百姓從來都是最無辜的受害者,皇帝打著“以民為本”的旗幟進行管理,但實際上不過視之為能產毛的溫馴羊群,平日里虛情呵護,需要時百般搜刮,必要時鐵腕相向,反抗時冷血屠殺。 最后借用一句格言:即便是最勉強的和平,也勝過最正義的戰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