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常見疾病治癥:牙周炎、牙痛 牙周炎: 【辯證治則】 1、上牙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下牙是足陽明胃經(jīng),所以上下牙都是陽明證。陽明講的是消化系統(tǒng),所以消化系統(tǒng)堵到的話,牙齒開始牙周病。如果牙齦紅腫爛掉就是腸胃太熱了,可用調(diào)胃承氣湯。 2、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 黃芩石膏湯 | 黃芩三錢石膏三錢甘草二錢,生半夏三錢升麻二錢芍藥三錢。煎半杯,熱服,徐咽。 | 治牙疼齦腫。 | 柴胡桃仁湯 | 柴胡三錢桃仁三錢石膏三錢骨碎補三錢。煎半杯,熱服,徐咽。 | 治蟲牙。 |
3、上牙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下牙是足陽明胃經(jīng),所以上下牙都是陽明證。陽明就是消化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堵到的話,牙齒開始牙周病、牙齦紅腫爛掉,這就是腸胃太熱了。有大便,只是沒有大小承氣湯證,有調(diào)胃承氣湯證。用調(diào)胃承氣湯把上面的東西輕輕的清出來。一清出來就是消炎。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只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內(nèi)容) 1、牙周炎、牙齦炎:用一只雞蛋清加等量白酒攪勻,喝一口,含口中,5分鐘吐掉,一日二次(一日一只蛋),2~3天消火止痛,并痊愈。 牙痛: 【立竿見影】 
【治療策略】 1、胃主牙床、腎主牙。 2、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 3、上牙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下牙是足陽明胃經(jīng),所以上下牙都是陽明證。陽明講的是消化系統(tǒng),所以消化系統(tǒng)堵到的話,牙齒開始牙周病。如果牙齦紅腫爛掉就是腸胃太熱了,可用調(diào)胃承氣湯。 4、耳目額腮口齒項者,膽經(jīng)不降,橫塞上沖,故耳痛,耳嗚,耳聾,目昏,目赤,目痛,額角脹痛,腮腫痛,口苦,口痛,口酸,牙齒痛,項生結(jié)核,咽喉痛也。凡膽經(jīng)上逆之病,皆系熱證,但中下多半虛寒耳。(補中降膽,兼理逆熱。) 5、骨為腎之余,補腎對牙齒很好,但補腎太多,則牙關會受不了(病人有牙關痛),故炮附子用量不要大,補腎藥也不要用太多。 6、牙痛,大多為風火之邪為患。陽明經(jīng)脈入于上下齒中,故牙痛可以從陽明施治。但若齒痛牽引面?zhèn)炔?/span>者,又宜從少陽施治。因少陽主樞紐,可轉(zhuǎn)邪外出。如癥見牙痛兼有頰部腫脹發(fā)熱者,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以散風邪,取桂枝辛而散之意;再加葛根以疏通經(jīng)絡,經(jīng)絡通則風邪去而疼痛止。 7、經(jīng)期齒齦腫痛是血熱上沖胃脈,局部之熱與血結(jié),郁而腫痛。癥見月經(jīng)期伴有齒齦腫脹疼痛。此時若從它經(jīng)治療,恐礙月經(jīng)之流行,故借取“熱入血室”之治法而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以散風邪,再加葛根以疏通經(jīng)絡,經(jīng)絡通則風邪去而疼痛止。此法既不礙月經(jīng)之流行,又可驅(qū)除病邪。因少陽主三焦,三焦之氣暢通,其癥自除。 8、牙疼齦腫,黃芩石膏湯,黃芩三錢石膏三錢甘草二錢,生半夏三錢升麻二錢芍藥三錢,煎半杯,熱服,徐咽。 9、蟲牙,柴胡桃仁湯,柴胡三錢桃仁三錢石膏三錢骨碎補三錢,煎半杯,熱服,徐咽。 10、唐榮川 (1)牙齒疼痛,由于生蟲蝕剝者,風濕熱所化也。宜外用烏梅化蟲散:烏梅三枚川椒一錢干姜一錢黃連二錢細辛五分黃柏一錢石膏三錢枯礬五分明雄一錢鉛粉一錢。(伯未按:若因風寒而痛者,以細辛嵌齒縫中。按:此為古法,今細辛普遍認為大毒,雖是以訛傳訛,臨床還是小心為好。) (2)牙齒腫痛,或兼口舌皆痛者,胃經(jīng)之風火也。宜清熱去風湯:枯芩三錢石膏三錢知母二錢枳殼一錢丹皮三錢白芍三錢白芷二錢防風二錢銀花三錢連翹二錢山豆根二錢甘草一錢牛膝一錢牛蒡子一錢。 (3)牙痛不腫,或腫不利(疑為宜)涼藥者,腎中之虛火也。宜加減八味丸:熟地三錢山藥三錢云苓三錢澤瀉三錢丹皮三錢山茱萸三錢白芍三錢牛膝一錢麥冬三錢安桂八分骨碎補三錢附子一錢五分(伯未按,外治法用生附子、熟地同搗,敷足底心。) 【辯證診斷】 1、耳目額腮口齒項者,膽經(jīng)不降,橫塞上沖,故耳痛,耳嗚,耳聾,目昏,目赤,目痛,額角脹痛,腮腫痛,口苦,口痛,口酸,牙齒痛,項生結(jié)核,咽喉痛也。凡膽經(jīng)上逆之病,皆系熱證,但中下多半虛寒耳。(補中降膽,兼理逆熱。) 2、骨為腎之余,補腎對牙齒很好,但補腎太多,則牙關會受不了(病人有牙關痛),故炮附子用量不要大,補腎藥也不要用太多。 【辯證治則】 1、上牙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下牙是足陽明胃經(jīng),所以上下牙都是陽明證。陽明講的是消化系統(tǒng),所以消化系統(tǒng)堵到的話,牙齒開始牙周病。如果牙齦紅腫爛掉就是腸胃太熱了,可用調(diào)胃承氣湯。 2、吉益東洞的經(jīng)驗方中列有桂枝五物湯方,其構成為桂枝、黃芩、桔梗、地黃各4克,茯苓8克。此方對牙痛、口舌糜爛、牙齦炎等有效,適用于偏實證之牙痛、牙齦炎、口舌糜爛、齒槽膿漏、口內(nèi)潰瘍等。實際用量可以大一些。 3、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 黃芩石膏湯 | 黃芩三錢石膏三錢甘草二錢,生半夏三錢升麻二錢芍藥三錢。煎半杯,熱服,徐咽。 | 治牙疼齦腫。 | 柴胡桃仁湯 | 柴胡三錢桃仁三錢石膏三錢骨碎補三錢。煎半杯,熱服,徐咽。 | 治蟲牙。 |
4、上牙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下牙是足陽明胃經(jīng),所以上下牙都是陽明證。陽明就是消化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堵到的話,牙齒開始牙周病、牙齦紅腫爛掉,這就是腸胃太熱了。有大便,只是沒有大小承氣湯證,有調(diào)胃承氣湯證。用調(diào)胃承氣湯把上面的東西輕輕的清出來。一清出來就是消炎。 5、齒痛、血出不止,用調(diào)胃承氣湯為末,作蜜丸服之。 6、陽明經(jīng)熱的牙痛,常為上牙劇痛,白虎湯加減:知母20克,石膏50克,甘草7克,生地15克,粳米1把。 7、(1)牙痛,大多為風火之邪為患。陽明經(jīng)脈入于上下齒中,故牙痛可以從陽明施治。但若齒痛牽引面?zhèn)炔?/span>者,又宜從少陽施治。因少陽主樞紐,可轉(zhuǎn)邪外出。如癥見牙痛兼有頰部腫脹發(fā)熱者,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以散風邪,取桂枝辛而散之意;再加葛根以疏通經(jīng)絡,經(jīng)絡通則風邪去而疼痛止。 (2)經(jīng)期齒齦腫痛是血熱上沖胃脈,局部之熱與血結(jié),郁而腫痛。癥見月經(jīng)期伴有齒齦腫脹疼痛。此時若從它經(jīng)治療,恐礙月經(jīng)之流行,故借取“熱入血室”之治法而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以散風邪,再加葛根以疏通經(jīng)絡,經(jīng)絡通則風邪去而疼痛止。此法既不礙月經(jīng)之流行,又可驅(qū)除病邪。因少陽主三焦,三焦之氣暢通,其癥自除。 8、牙疳(嚴重的牙齦紅腫、潰爛疼痛、流腐臭膿血)等,牙者骨之余,養(yǎng)牙者血也。遇此癥,晚服一付通竅活血湯,早服血府逐淤湯一付,白日煎黃芪八錢,徐徐服之,一日服完。一日三付,三日可見效,十日大見效,一月可全愈。縱然牙脫五、七個,不穿腮者,皆可活。 【辯證比較】 1、(1)梔子大黃湯:枳實梔子豉湯癥若發(fā)黃者,酒黃疽,心中懊憹或熱痛,更加大黃,名梔子大黃湯。即于枳實梔子豉湯中加入大黃。酒黃疽者,為嗜酒之人,酒毒郁滯而生熱,因而發(fā)黃,此必胃中有宿毒,故加大黃以利之。 (2)梔子干姜湯:微有煩躁而不見反復顛倒,心中懊憹等重癥,此雖熱邪不去,但煩躁微而不甚,故以干姜溫中,以梔子清解心中之熱。 (3)梔子柏皮湯:發(fā)熱而不惡寒,心煩,柏皮亦可清熱,主胃腸中結(jié)熱。此方用于黃疸發(fā)熱心煩而不可下者,本方尚可用于口舌之病。 (4)茵陳蒿湯:發(fā)黃,腹微滿,小便不利,或渴,或大便硬者。熱邪及里之時,與水氣相結(jié),而成淤熱,身發(fā)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里有水氣之候。此證又以不汗出不渴,故致黃色頗深如橘子色。此方尚可用于口、舌熱瘡,以及齒齦腫痛屬熱者。或眼目疼痛等證。 2、需在辯證的基礎上應用: (1)大柴胡加蘇木木通湯:于大柴胡湯方中,加蘇木、木通二味。主治兩目生赤,干澀、疼痛而羞明者。 (2)大柴胡加甘草湯:于大柴胡湯加甘草。主治周身豐滿膨脹者。 (3)大柴胡加石膏湯:于大柴胡湯中加石膏。主治頭發(fā)脫落及齒痛。 【辯證針灸】 1、牙關痛,不能咬合食物。先下對側(cè)的合谷,再下下關、頰車、翳風,下完針起來就好。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只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內(nèi)容) 1、神經(jīng)性牙痛(包括過敏性):黑胡椒10粒,白酒一兩,浸二日后喝一口含住,3分鐘即止痛,5~6分鐘吐掉,一日2次,兩次可愈。此方百試百靈,而且不發(fā)。 2、風火牙痛(包括蛀牙痛):小蘇打(或食堿)2克,加蜂蜜調(diào)成糊狀,用棉球蘸后咬在痛處,立止,一日二次,一天可治愈。特效。 3、牙周炎、牙齦炎:用一只雞蛋清加等量白酒攪勻,喝一口,含口中,5分鐘吐掉,一日二次(一日一只蛋),2~3天消火止痛,并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