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常見疾病治癥:口腔潰瘍 【治病策略】 1、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癥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后,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腭或唇內黏膜上。好發于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在感染輕微時,白斑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有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嚴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氣管,出現呼吸、吞咽困難。 2、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責在陽明,不在太陰。然陽明上逆而生燥熱,半因太陰下陷而病濕寒,清潤上焦之燥熱而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 3、口瘡發于胃腸燥熱者,臨床較為常見。久治不愈的口瘡,如果便秘,用承氣湯。 4、口舌生瘡:黃芩、黃連、黃柏、薏苡仁、蒼術、銀花(鎮痛)。 5、口唇潰瘍是脾經有熱所致,口唇屬脾,脾經有熱則發潰爛。其色發紅,疼痛,甚至潰爛出血者,可用甘草瀉心湯治療,以清脾經之熱邪。熱邪得清,潰瘍自愈。偏于有熱的,口咽較干,可以加石膏;有時候煩得厲害,可以加生地。 6、口中糜爛。是膀胱遺熱于小腸。熱氣不得下泄。故糜及于口。導赤散加天花粉、天門冬、麥門冬、金銀花、燈心、車前子、梔子治之。 7、喉腥是肺火痰滯。瀉白散。合桔梗甘草湯。再加射干馬兜鈴黃芩杏仁川貝母天冬麥冬百合栝蔞霜治之。 8、口瘡熱腫,貝母元參湯,貝母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黃芩二錢,煎半杯,熱嗽,徐咽。熱甚,加黃連、石膏。 9、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桂枝姜苓湯,芍藥四錢桂枝二錢干姜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元參三錢,煎大半杯,溫服。 10、唇炎、口角炎,常是維生素B2缺乏病的一種表現。癥見下唇微腫、脫屑和色素沉著,偶有糜爛、裂隙、破皮,產生痛感,口角乳白色糜爛和裂隙。袓國醫學認為是濕邪為患,而口唇屬脾,脾主濕,故應從脾治,術附湯溫陽燥濕,陽得溫,濕得燥,其癥可愈。 11、口腔潰瘍,多為維生素B2缺乏所引起。癥見口腔黏膜、咽部及食道均可呈紅腫、上皮脫落,并有表淺性潰瘍,往往引起舌痛及進食下咽困難,唾液分泌增多。袓國醫學認為口腔屬脾,潰爛為脾陰虛引起胃陽亢所致,甘露飲以滋陽明之燥,并清熱利濕。使燥得滋,濕熱得清,其癥自愈。 【辯證治則】 1、口唇潰瘍是脾經有熱所致,口唇屬脾,脾經有熱則發潰爛。其色發紅,疼痛,甚至潰爛出血者,可用甘草瀉心湯治療,以清脾經之熱邪。熱邪得清,潰瘍自愈。 2、唇炎、口角炎,常是維生素B2缺乏病的一種表現。癥見下唇微腫、脫屑和色素沉著,偶有糜爛、裂隙、破皮,產生痛感,口角乳白色糜爛和裂隙。中醫認為是濕邪為患,而口唇屬脾,脾主濕,故應從脾治,術附湯(白術30克,熟附子9克)溫陽燥濕,陽得溫,濕得燥,其癥可愈。 3、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氣為目的;并一切上焦有蓄熱,或口舌生瘡,或逆上而眼目赤者,皆當以大便秘為目的。這時候的用法大黃、黃連煮成湯。 4、口舌生瘡,乃心火郁熱,而舌乃心苗,故先見癥。法用黃連二錢,菖蒲一錢,水煎服。一劑而愈。 5、有人唇上生瘡,久則瘡口出齒牙于唇上者,乃七情憂郁,火動生齒,奇癥也。方用:柴胡三錢,白芍三錢,黃連一錢,當歸三錢,川芎一錢,生地三錢,黃芩一錢,天花粉二錢,白果十個,水煎服。外用冰片一分,僵蠶末一錢,黃柏炒為末三錢,糝之自消齒矣。 6、吉益東洞的經驗方中列有桂枝五物湯方,其構成為桂枝、黃芩、桔梗、地黃各4克,茯苓8克。此方對牙痛、口舌糜爛、牙齦炎等有效,適用于偏實證之牙痛、牙齦炎、口舌糜爛、齒槽膿漏、口內潰瘍等。實際用量可以大一些。 7、胃中虛熱而形成的舌體潰爛,乳頭消失,表皮剝脫,舌裂紋,口中不爽、舌頭疼痛、麻木,飲食無味,口腔炎與鵝口瘡,產后及惡性腫瘤等之末期常發生此患,用清熱補氣湯:人參、當歸、芍藥、麥門冬各3克,白術、茯苓各3.5克,元參2克,升麻0.5克,五味子、甘草各1克。除升麻外,其它用量可增加,比如人參10克。 8、因血虛而血中燥熱導致的口腔潰瘍,比如鵝口瘡后口舌糜爛、產后血燥口舌糜爛、腎盂腎炎等之后口舌潰爛、貝切特氏綜合征梅毒性口腔炎等,用清熱補血湯:當歸、芍藥、川芎、熟地、麥門冬各3克,玄參、知母、黃柏、柴胡、牡丹皮、五味子各1.5克。患者伴有貧血、體衰、皮膚干燥有血熱。 9、口瘡發于胃腸燥熱者,臨床較為常見。久治不愈的口瘡,如果便秘,用承氣湯。 10、舌苔生瘡:黃芩、黃連、黃柏、薏苡仁、蒼術、銀花(鎮痛)。 11、口腔潰瘍、炎癥、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心經有熱者,無論寒熱,都可以用導赤散,兼顧寒熱、隨證化裁。如陽虛患者,輕者加細辛,甚者加附片。 12、口瘡、口糜: 【辯證比較】 1、(1)梔子大黃湯:枳實梔子豉湯癥若發黃者,酒黃疽,心中懊憹或熱痛,更加大黃,名梔子大黃湯。即于枳實梔子豉湯中加入大黃。酒黃疽者,為嗜酒之人,酒毒郁滯而生熱,因而發黃,此必胃中有宿毒,故加大黃以利之。 (2)梔子干姜湯:微有煩躁而不見反復顛倒,心中懊憹等重癥,此雖熱邪不去,但煩躁微而不甚,故以干姜溫中,以梔子清解心中之熱。 (3)梔子柏皮湯:發熱而不惡寒,心煩,柏皮亦可清熱,主胃腸中結熱。此方用于黃疸發熱心煩而不可下者,本方尚可用于口舌之病。 (4)茵陳蒿湯:發黃,腹微滿,小便不利,或渴,或大便硬者。熱邪及里之時,與水氣相結,而成淤熱,身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里有水氣之候。此證又以不汗出不渴,故致黃色頗深如橘子色。此方尚可用于口、舌熱瘡,以及齒齦腫痛屬熱者。或眼目疼痛等證。 2、三黃瀉心湯治沖逆病,眼目、口舌等疾。不可與桂枝湯治沖逆之證混同。三黃瀉心湯治血氣上沖,心中有熱。而桂枝湯治表虛氣逆上沖,故三黃瀉心湯證兼有脈數,便秘等證。而桂枝湯則專和肌表營衛。 3、(1)溫清飲:四逆湯與黃連解毒湯之合方。除婦女血崩病之外,最常用者,為慢性頑固之皮膚粘膜疾患,特別是皮膚瘙癢癥、慢性濕疹、尋常性干癬、掌蹠膿皰癥、皮炎、蕁麻疹、貝切特氏綜合癥(眼癥少)等。多為皮膚黃褐色,枯燥如澀紙。用于普通體質之疾患或慢性病程者,伴有肝臟機能損害,球所謂變態反應性體質之皮膚過敏者。用于皮膚疾患,多加連翹、荊芥各2克、薏苡仁5克。 (2)消風散:瘙癢,血燥,血熱,痂皮,分泌物,口渴。 (3)黃連解毒湯:瘙癢,實熱,炎癥,充血。 (4)黃連阿膠湯:瘙癢,陰虛證、內熱,枯燥,心煩。 (5)茵陳蒿湯:瘙癢,里瘀熱,胸中苦悶,脈緊。 (6)桃核承氣湯:瘙癢,瘀血,實熱,少腹急結,便秘。 (7)白虎加人參湯:瘙癢,內外熱,津液虧乏,干燥,充血,口渴。 (8)十味敗毒湯:瘙癢,輕癥,變態反應,改善體質、解毒、排毒。 (9)三物黃芩湯:瘙癢,血熱,四肢煩熱,干燥。 (10)地黃飲子:瘙癢,虛證,血虛,風熱,血燥。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只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內容) 1、口瘡(即口腔潰瘍):取冰片約1克,蒸氣水半兩調勻,每日涂患處5次,2天即愈。同時,每次用一個石榴皮燒半碗水服,一日二次,連用3天,以后不復發。忌辣物。(注蒸氣水可用電飯鍋蓋下面的水代替或用雞蛋黃熬油涂。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