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是歷史上比較混亂的一個時期,周平王東遷,進入禮樂崩壞的時代。諸侯國無視周王室發動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如果說東周前半段春秋時期是各諸侯們小打小鬧,那后半段戰國時期就是以死相拼。春秋時一百多家諸侯國到戰國時被兼并的也只剩二十多家,其中以秦、韓、趙、魏、楚、燕、齊這七家實力最為突出,被稱為戰國七雄。 那躋身七雄的七家,在東周這個時期分別都兼并了那些諸侯國?本篇干貨滿滿,一起來了解下。 韓國—滅晉、鄭 韓國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是西周初到春秋初的姬姓諸侯國,公元前757年被晉國吞并。還有一個就是七雄的韓國,聯合魏國、趙國分晉而出的韓國,被分得地域最小,地理位置也處于四戰之地,導致它一直無法發展。 韓國兼并的國家相對其它諸侯國而言比較少,除了分得晉國讓自己成為諸侯國外,公元前375年吞并鄭國才有實力躋身到七雄之列。 魏國—晉、中山、宋、衛 魏國和韓國一樣,西周時期也有屬于自己的分封國,同樣在春秋初被晉國吞并。魏氏以六卿之職事晉,后聯合趙、韓兩國瓜分了晉國領土,公元前403年,被周武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建立魏國。魏國是戰國時期最先稱霸的諸侯國,當時強大的魏武卒領六國聞風散膽。 魏國除了聯合韓、趙瓜分晉國領土外。 公元前407年攻滅中山國。 前286年聯合齊、楚攻滅宋國。 前254年攻滅衛國。 趙國—代、無終、樓煩、晉、中山、 同韓、魏一樣歷史的趙國,共同瓜分了晉國最后一點領土。三家分晉標志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在戰國這個時期幸存的諸侯國其實并不多,所以這期間他們攻伐諸侯國數量也是非常有限。 公元前475年,趙襄子滅代,此后為趙國代郡。 前470年,趙襄子兼滅山戎諸國,吞并無終國。 前406年,趙武靈王攻滅樓煩國。 前376年,聯合韓、魏瓜分晉國最后領土。 前296年,廢黜中山王尚,中山國第二次滅亡。 燕國—薊 燕國建國于武王滅商后,姬奭建國后九世無記載,期間有無吞并國家就不得而知了。直到春秋時期燕國再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但卻也不怎么活躍。因中原群雄并立,各個諸侯國都很強大,為了能快速發展,將北上開疆擴土定為戰略方針,一路橫掃北方胡人部落來增加自己體量,成功躋身七雄。 公元前657年—公元前644年,薊國滅亡,燕國定都于薊。 以上的四個國家所兼并的國家較少。韓趙魏建國時已屬于四周都是強國的局面,弱小的諸侯國大量已被其它霸主國攻占。而燕國將發展重心放在遠離中原的北方,對此記錄也比較少。接下來三個諸侯國可以說是真正實力派,兼并的國家都不在少數。 齊國—吞并諸侯國十幾家左右 齊國分為兩代,一代是姜太公一脈的姜齊,還有一脈是田和一脈田齊。國祚800年年左右,春秋時期第一位稱霸的霸主國,滅亡了幾十個東夷、山戎部落,此外大大小小諸侯國也吞并了十幾家。 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助燕掃平大量山戎,攻滅孤竹國。又先后吞并宋、介、郕、遂、項、鄣、祝、譚、紀、萊、薛、任等十幾個諸侯國。 秦國—吞并近二十家諸侯國 秦國與楚國一樣建國時都比較貧窮,秦穆公即位時期讓秦國發展到稱霸一方的程度,后經六世之余烈建立秦朝,從建國到秦朝一共也吞并了二十家諸侯國左右。 秦國先后滅亡小虢、芮、滑、梁、巴、蜀、苴、庸、充、義渠等諸侯國,中間還滅亡周王室所形成的東周國和西周國,最后就是秦始皇嬴政滅亡的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后建立大一統王朝,后繼續南下攻伐的百越部落。 楚國—吞并近四十家諸侯國 楚國建國時國土不過50里,因為貧窮還發生鄀國盜牛的事件。因長期圖強,使楚國一再強大,到了后期楚國體量長期占據榜首,發展勢頭也極其夸張,前前后后吞并了近四十家諸侯國,占據七雄兼并國家數量第一的位置。 楚國前后共滅亡了:桐、軫、魷、魚、胡、鄾、應、夔、頓、巢、柏、賴、凡、弦、鄖、鄀、蓼、隨、黃、唐、絞、羅、江、息、蔣、鄖、舒、蕭、杞、鄧、申、呂、莒、邾、庸、蔡、越、魯等一眾諸侯國。 媒體來源:小松帶你看游戲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