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唐太宗與晏子和魏徵 鄒藍/文,圖 李世民有雅量,魏徵敢直言進諫。這是中國2000年帝制史中不多的佳話。 話說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文,《李世民畏魏征》說李世民怕魏徵的故事。 文章說,魏徵的樣貌普普通通,卻有膽有謀,善于讓皇帝回心轉意。魏徵經(jīng)常冒犯天顏當面直言;有時弄到皇上特別生氣的時候,魏徵他卻面不改色,皇上也就無奈息怒。 魏徵一次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后對皇上說,聽說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經(jīng)安排妥當、整裝待發(fā)。但現(xiàn)在居然不去了,為什么?。俊被噬闲Υ穑鸪醮_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一次,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遠遠看見魏徵走過來,便藏到懷中。魏徵故作不知,故意上奏說個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一言九鼎的李世民,遇到魏徵一直這么著也是很郁悶的,對他居然沒轍也很惱火。這是人之常情,有時惡念從心頭冒起也很正常。 有一天,唐太宗退朝后到后宮非常生氣,口口聲聲說要殺了這老家伙。長孫皇后聽到后,請李世民說出原委。原來魏征又在朝堂上公然頂撞,讓李世民很難堪,因此很惱火。長孫皇后聽后便勸慰說,皇上沒當場殺他,也是因為他說的在理。魏徵心直口快是人所共知的。他跟皇上走南闖北,皇上也了解他的品性。滿朝文武也只有他敢犯言直諫,這是好事。如果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敢說不,那不是好事。李世民在皇后的安撫下怒氣漸漸消。 沒想到,君有雅量,臣敢進諫的事,不僅僅是七世紀唐初的李世民與魏徵。更早還有齊景公(公元前547-490)與晏子?!蛾套哟呵铩防镆灿袔讉€故事。 有一次連下了幾天雪。齊景公披著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臺階上。晏子進去朝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哎,怪了。雪下了幾天,天氣倒不冷呢。 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飽卻知道別人在挨餓,自己暖卻知道別人在挨凍,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在勞苦?,F(xiàn)在君王啊,不知道了。景公說,好,我明白了。于是他命令開倉,給挨餓受凍的人發(fā)棉布和糧食。后來近乎同時代的孔子聽到這事后說,晏子能闡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還有一次,齊景公要建高臺,發(fā)動很多百姓出徭役。高臺建成后,齊景公還想再鑄鐘。晏子進諫說,所謂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來成就自己的樂趣。君主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經(jīng)建了高臺,現(xiàn)在又要鑄鐘。這對百姓是很大的負擔,百姓必定會不高興。君主以加重百姓負擔來取樂。這做法不好,非治國之道。聽晏子這么說,齊景公就停了鑄鐘。 古書上還有齊景公一個故事。一天,齊景公最寵愛的妃子想去春游,要景公陪著。景公剛洗完頭,還需要風晾干。寵妃著急便催景公,景公只好掛著濕漉漉的頭發(fā)上馬車出宮。 到宮門口,衛(wèi)士見景公披頭散發(fā),就把馬車攔住,死活不讓出去并說,按照齊國的規(guī)定,儀容不整者,不得出宮或入宮。景公為不掃寵妃的興,好說歹說,衛(wèi)士就是不同意。 景公很窩火,不得不回宮生悶氣,連晚飯都沒吃。事后晏子聽說了這事,跟景公說,您別生氣啦,該高興才是呢。景公說,高興個球,小小宮門衛(wèi)士都能掃我的興。晏子說,您錯啦,只有國君英明,臣子才會當面批評他的錯誤,且也不怕會受到懲罰。小小的宮門衛(wèi)士都敢讓你糾正錯誤,說明您是個英明的國君啊。那么多人幫您防范辦錯事,國家興旺有望啊。 齊景公一聽,是這么回事,便轉怒為喜,下令獎賞宮門衛(wèi)士。 還有一個故事。齊景公一度很殘暴,濫施酷刑,砍掉了許多人的腳。晏子對此非常不滿,總想勸勸他。 宰相晏子的家住在鬧市附近,人聲嘈雜。齊景公想另外給他蓋個宅子。晏子沒有同意,說我家先人久居此處,習慣了。再說這里離市場近,買東西方便,還能直接了解民情,挺好的。齊景公便問晏子,你知道現(xiàn)在市場上什么東西最貴,什么東西最便宜嗎? 晏子乘機說,假腳最貴,鞋子最賤。景公一聽就知道這是說他用酷刑砍腳,沒腳的人要安假腳,而鞋子卻滯銷。從此,齊景公不再濫用砍腳的刑罰了。 君主制家國一體。對國好,自然是對君主也好。但是對君主好,卻未必是對國好。明君有此認識,方能有雅量對待批評和進諫。有此認識的不多,因此雅量確實在歷史上很稀缺。 閱讀有感,記錄在此。 2020/3/30 古齊國地盤,膠東黃縣(現(xiàn)龍口)南山大佛。2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