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史上,在大草領域卓有成就的書法家如同鳳毛麟角,這是因為想要寫好大草,除了精湛的書法功底之外,還要有足夠的學養以及藝術天分,這樣的人是極為罕見的。 魏晉時期是公認的書學高峰,但此時并沒有確切的大草作品流傳于后世,一直到了唐代,在大草領域才出現了兩位驚才絕艷的“草圣”,一個是沒有確切真跡傳世的“草圣”張旭,另外一個也有著“草圣”之譽,他就是懷素。
懷素傳世的大草作品不在少數,除了大家熟知的幾件法帖之外,在2016年的時候,又有15件懷素真跡首次問世,其中最為精彩的有兩件,一件是懷素的大草作品《王羲之傳》,另外一件就是《王獻之傳》。 這兩件法帖原本是清代大藏家“秘古閣”的藏本,原跡已佚,只留下了刻本傳世,但此刻本一看就是出自高人之手,與真跡基本無二,此作后來歷經戰亂,幾經輾轉,流落到了一位國民黨要員手中,后來傳給了其后人,直到2016年的時候,此作才首次問世。 這兩件大草作品,一經問世,便立即轟動了書壇,引發了書壇關注,在此作的后面曾經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題跋,并將其鑒定為了真跡。 從書法的技法角度來看,此作有著懷素線條的爽利以及連綿不絕的氣度,筆法可以模仿,但字里行間的氣度卻是模仿不來的。
在宋代草書大家并且親見過張旭真跡的黃庭堅眼中,晚年的懷素草書水平要持平甚至還要高于張旭的。 |
|
來自: 新用戶8114jWxt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