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大家必須要清楚,作為戰略區級別的“剿總”總司令,軍銜必須是陸軍二級上將起,軍界資歷也必須足以服眾。僅此兩條,到解放戰爭時期,一大票黃埔生就全部不具備資格。唯一的特例胡宗南,也僅僅是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出任的是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無論是軍銜和職務都處于半吊子狀態,到后來也只能“代理”西南軍政長官(跟剿總總司令平級)。 劇照 筆者之前的文章里反復介紹過,抗戰以后的“綏靖公署”都是以原來的戰區為基礎改制的,也就是說,綏署主任至少是抗戰時期的戰區司令長官級,比如胡宗南、顧祝同、劉峙、孫連仲、傅作義、薛岳等等。 而1947年底才出現的“剿總”,實際是等同于“行轅”(原來的行營)的級別,比綏靖公署還要高上一格,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夠條件擔任的。 比如“東北剿總”就是由東北行轅改制而來(杜聿明的保安司令長官部是東北行轅的下屬單位);“華北剿總”是由張垣綏署和保定綏署合編而來,實際等于繼承了“北平行轅”的權力; “徐州剿總”則是徐州綏署和鄭州綏署的部隊合編而來(原稱陸總徐州司令部);而“華中剿總”的前身,其實是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武漢行營”。 各大“剿總”司令部總攬某一戰略大區的軍政事務,可謂是位高權重。 劇照 只有弄懂了“剿總”的真實級別,才能明白老蔣的第一個“選擇恐懼癥”,那就是在陸軍二級上將和一級上將的群體中,大多數都是軍閥出身的雜牌,真正屬于“黃埔系”的嫡系將領實在寥寥無幾。 也就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劉峙、蔣鼎文等幾瓣蒜,連半嫡系的衛立煌都算上,也沒有多大的選擇余地。 而這些都是黃埔教官的資歷,至于黃埔一期畢業生,敗亡大陸之前,還沒有一個晉升二級上將呢。 除了剿總總司令、綏署主任外,老蔣身邊總還得留下一二個主要軍事幕僚吧?比如“國防部長”、“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等等職務,黃埔一期生的資歷和軍階暫時也不夠,所以何應欽、陳誠、顧祝同等人,還不能總是外放(陳誠、顧祝同短時間主持過戰略區),這就使“剿總”總司令的人選范圍,變得越來越小。 劇照 有人會問,老蔣不是有“八大金剛”呢嗎?這就是老蔣第二個“選擇恐懼癥”,四大剿總均設在主要戰區,每天都要打仗,不能打仗的再嫡系也不成,所以錢大鈞、蔣鼎文、張治中等早早就出了局。 唯一的中將陳繼承既不能打軍銜也不夠,所以只能屈就傅作義的副總司令。 如此也就明白了,為什么萬般無奈之下,老蔣1948年6月仍然起用了劉峙為“徐州剿總”的總司令。 劉峙和湯恩伯都是因為之前大敗,而被老蔣怒而解除軍職的,前職分別是鄭州綏署主任和徐州綏署副主任(兼第一兵團總司令),但是僅僅不到一年,劉峙就被重新起用為剿總總司令、湯恩伯被起用為衢州綏署主任(后來擴編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跟剿總是同級的)。 因為在這個級別的將領中,老蔣可用之人實在太少,雜牌上將倒是一大堆,問題是他敢交付兵權嗎? 劇照 國民黨軍隊還有個頑疾,那就是派系紛雜并且還得論資排輩,所以在選擇戰略區主官人選時,還必須考慮這些因素。 否則的話,擁兵自重并且驕橫跋扈的軍頭們根本不聽招呼,比如東北的主力廖耀湘、華東的主力邱清泉、華中的主力宋希濂等等黃埔將領,如果派一個不相干的雜牌上將去指揮,根本就擺弄不動的。 白崇禧拒接徐州剿總的其中一個因素,其實也是因為邱瘋子這幫“天子門生”目中很少有人。 那就先說衛立煌,從粵軍出身和軍旅生涯來看,其實衛立煌不能算作雜牌,而是老蔣的半嫡系將領,所以才能名列中原大戰期間的所謂“五虎上將”。 抗戰時期當過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1939年銓敘陸軍二級上將,無論是級別還是軍銜,都是能夠滿足條件的。 而且衛立煌一直在中央軍任職,在黃埔系軍隊里面的影響力還是較大的,沒有哪個黃埔生敢造次,一口一個“衛老總”是必須的。 劇照 同時,東北剿總所轄的精銳部隊,都屬于抗戰時期的遠征軍作戰序列,比如第53軍、第71軍等等,衛立煌還是第53軍周福成的恩人,指揮起來毫無問題。 包括駐印軍的新一軍、新六軍也脫胎于中國遠征軍,廖耀湘、潘裕昆、龍天武、李濤等黃埔生沒有不服氣的道理,陳誠離開東北前,推薦的第一人選就是衛立煌,幾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所以衛立煌入主東北基本沒有懸念,老蔣也不懷疑他的軍事能力,擔心的其實是政治立場。 既用且疑,這就是老蔣的無奈選擇,所以先弄去范漢杰,后弄去杜聿明,分走衛立煌的兵權同時就地監視,而且歷史已經證明,衛立煌也不是什么“高級臥底”,無非是不愿意打內戰罷了。 但無論是范漢杰、杜聿明還是鄭洞國,只能當副總司令卻不能任命為正職,原因之前已經說明過,這三個黃埔一期生資歷不夠、軍銜也不夠,至于黃埔六期的廖耀湘,更是沒有這個機會了。 劇照 然后說傅作義,組成華北剿總之一的張垣綏靖公署,就是以傅作義的第十二戰區改制而來的,并且在解放戰爭初期,綏遠系部隊在華北一度是比較猖狂的,那么在李宗仁北平行轅撤銷后,保定綏署主任孫連仲、張垣綏署主任傅作義誰更合適成為“華北剿總”總司令?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重新派個雜牌將領,根本指揮不動傅作義的綏遠系部隊,而華北的嫡系將領比如李文、侯鏡如等黃埔一期生資歷軍銜又不足,至于陳繼承前面說過了,他只能干監視傅作義的臟活。 還要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問題,在雜牌將領中,其實傅作義是比較“親蔣”的,1935年就已經銓敘二級上將。 他能夠從閻錫山的晉綏軍系統中獨立出來發展,正是老蔣刻意拉攏和扶植的結果,抗戰時期先任閻錫山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然后就改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基本脫離了晉綏軍系統。 再然后干脆新設第十二戰區,與老東家平起平坐,沒有老蔣的一路提攜可能么?所以矬子里面拔大個,傅作義是主華北的最佳人選。 如果不是東北野戰軍大舉入關,攻克天津圍死北平,你認為這位傅總司令會起義嗎?反正我是不太信的。 陳誠劇照 最后說白崇禧,人家是從“國防部長”的位置上給踢下來的,作為北伐名將和陸軍一級上將,怎么也得再給個相應的職務,而桂系軍隊的主力張淦兵團,就駐在華中地區,也只有白崇禧指揮得動,那么為了把桂軍綁在自己的戰車上,把華中剿總交給白崇禧也是老蔣不得不作出的選擇。 當然,肯定也不是那么放心,宋希濂兵團、黃維兵團都是鉗制和監視白崇禧所用,順便說一句,華中剿總的前身武漢行營主任,也是雜牌老將程潛。 還有一點也得了然,白崇禧雖然對老蔣有不臣之心,政治立場上可是絕對反動的,哪怕老蔣下野李宗仁上臺,他仍然堅持解放軍不能過江、拒絕簽署和平協定,從這一層看,老蔣的選擇也不算錯。 劇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