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和鉀都是至關重要的營養素,然而,鈉攝入過多和鉀攝入不足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INTERSALT研究發現,24小時尿鈉排泄增加與血壓升高有關。鈉、鉀攝入均衡的飲食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鈉攝入量不超過85 mmol/d,每日鉀攝入量至少為90 mmol/d。《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建議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100 mmol/d。2012年的研究表明,中國居民的平均鈉攝入量為10.5 g/d,相當于180 mmol/d的尿鈉排泄量。 盡管平衡鈉鉀模式對患者的血壓管理很重要,但缺乏有關中國高血壓患者鹽攝入量的數據。鑒于鹽攝入量在血壓管理中的關鍵作用及缺乏高血壓患者的流行病學數據,研究人員對高血壓患者的鈉和鉀攝入量進行了全國性調查。研究的目的是:(1)描述當前中國高血壓患者尿電解質的流行病學,特別是按年齡、性別和地區等亞組。(2)分析尿電解質與血壓的關系。 研究者對中國23個省份的130家醫院9501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圖1)進行24小時尿鈉和鉀排泄量檢測,作為評估鈉鹽和氯化鉀攝入量的標準。該研究人群中,鈉鹽和氯化鉀的平均攝入量分別為9.2 g/d和2.9 g/d。鈉/鉀攝入比為4.14。患者基線特征如表1所示。 圖1 高血壓患者篩選流程 表1 基線特征 低(<100 mmol/d)、中(100~200 mmol/d)和高(≥200 mmol/d)尿鈉的患者比例分別為26.7%、47.9%和25.4%(圖2)。 圖2 低、中、高尿鈉患者比例 <45歲、45~65歲和>65歲的高血壓患者尿鈉分別為169 mmol/d、161 mmol/d和140 mmol/d。隨著年齡的增長,尿鈉和尿鉀逐漸下降(圖3B)。從性別角度分析,研究發現,女性的尿鈉、尿鉀和鈉/鉀比率低于男性(圖3C-D)。男性的高鈉攝入量(>200 mmol/d)比例顯著高于女性。 圖3 從地域分布來分析,23個省市中有14個省市的患者的鈉鹽攝入>9.2 g/d。所有23個省市的鈉鹽攝入量均>6 g/d(圖4A),而氯化鉀攝入量通常不足(圖4B)。西北地區患者的鈉鹽攝入量最高,達11.1 g/d(圖4C)。此外,華南地區的鈉/鉀攝入比中位數為2.8,顯著低于其他地區(圖4D)。 圖4 需要為高血壓患者制定適當的限鹽策略 研究表明,中國高血壓患者鈉攝入過多而鉀攝入不足,從而導致鈉/鉀攝入比例過高。鈉和鉀的平均攝入量分別為 9.2 g/d、2.9 g/d。鈉/鉀攝入比為4.14。WHO和2030年中國衛生行動計劃設定了將鈉攝入量減少到 < 5 g/d 的目標。但研究表明,73% 的高血壓患者的鈉攝入量> 6 g/d,而只有19%的高血壓患者的鈉攝入量< 5 g/d(數據未顯示)。另一方面,只有2%的人達到了推薦的90 mmol/d以上的鉀水平。 近10年來,中國開展了大量控鹽、預防高血壓的活動和項目,高血壓指南中的生活方式干預也強調了這一點。健康教育使得高血壓患者對限鹽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促進了血壓管理。令人鼓舞的是,中國人口的食鹽消費量從10.5 克/天大幅減少到9.2 克/天。限鹽工作取得的進展,是我國政府、協會和控鹽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然而,在限鈉和補鉀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此外,研究還表明,在高血壓患者中,45歲以下的患者鈉攝入量比65歲以上的患者高17%。調整BMI后的結果相似(數據未顯示),這表明鹽的攝入量較高可能不僅僅是由于食物攝入量增加,而是鈉含量較高。這值得進一步關注。 從區域分布來看,西北地區鈉鹽攝入量最高,并伴隨升高的鈉鉀比;而華南地區氯化鈉攝入量最低,尿鈉鉀比顯著低于其他地區。這進一步體現了中國特殊的食鹽格局:“北高南低”。 隨著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人們的飲食模式和習慣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大多數年輕人不在家吃飯;大約60%的人每天至少外出就餐兩餐。由于外賣和快餐的含鹽量無法控制,年輕人很可能會吃鈉含量較高的飲食。相反,老年人更可能保持傳統的家庭飲食習慣。目前,市場上低氯化鈉的供應、國家對食鹽攝入量的普及教育、控制烹飪用鹽量等已初見成效。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內部引入的鹽分控制策略可以傳播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Sun N, Jiang Y, Wang H, et al. Survey on sodium and potassium intak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hina.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21 Sep 25. Epub ahead of print. [2]中華預防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心臟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等. 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 中國循環雜志, 2020, 35: 209-23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0.03.001.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版 權 聲 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