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一個很特殊的青銅面具。這個面具最大的特點就是兩只眼睛呈圓柱形向外凸出,所以人們把這種面具叫做“縱目面具”。 筆者更傾向于把這種向外凸出的眼睛稱為“榫sǔn目”,“榫”就是“凸出”的意思。 不過,到底應該稱為“縱目”還是應該稱為“榫目”并不是重要問題,重要的問題是:這個面具到底是什么人?或者是表達什么意思? 筆者認為,這個面具是夏朝最早的開創者——顓頊,就是高陽(魚昜)。 為什么是顓頊呢? 顓頊——北斗豬神筆者發現,“顓頊”一詞是古突厥語Ton-uz的音譯,其他的譯法還有“端玉”和“淳維”。因為“顓”、“端”、“淳”三個字的古音都近似dun音,而“頊”、“玉”、“維”三個字都可以對應uz。 在某些突厥語中,Ton-uz演變成了Ton-guz(多了一個g),所以漢朝時期常被譯為“東胡”,近代常被譯為“通古斯”。 突厥語Ton-uz的意思是“北斗豬神”,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縱目面具和陶豬就是顓頊(Ton-uz)。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豬代表北斗星。 在很多考古遺址都出土過北斗豬神的形象: 很多考古遺址都是按照北斗星的布局排列的: ![]() ![]() ![]() 可以看出,我們中國文化和北斗星有著密切的關系。 《史記·五帝本紀》說:“瑤光如虹貫月,正白,感女樞于幽房之宮,生顓頊,首戴干戈,有德文也”。 ![]() “顓頊首戴干戈,有德文”,就是說顓頊頭上戴著干戈形狀的裝飾物,而且還有代表“德”的標志。 先看“德文” “德”字的甲骨文是一個雙人旁加一個凸出的眼睛(直),就是前面提到的“榫目”: ![]() “德”字: ![]() ![]() 可以看出,這種凸出的眼睛正是“德”字的最早雛形。也就是說,三星堆出土的這個面具上面那種凸出的眼睛就是“德”字的標志,也就是歷史文獻中所說的“德文”。 ![]() 再看“干戈” 古代兵器——干戈: ![]() “顓頊首戴干戈”也叫“顓頊戴午”,午就是杵: ![]() ![]() 三星堆縱目面具頭上的裝飾物就是干戈,就是午(杵)。 ![]() 有些人因為“干戈”是一種武器,代表戰爭,所以就認為顓頊是一個暴君,經常使用武力。 而《白虎通》說出了顓頊頭上這個“午(干戈)”的真正含義。《白虎通》中說:“顓頊戴午,是謂清明,發節移度,蓋象招搖”。 意思是說:“顓頊頭上戴的的午,是用來劃分節氣的,隨著季節而轉動,就是招搖(北斗星的最后一顆星)”。 “招搖”就是北斗星的最后一顆星,也叫“瑤光”: ![]() ![]() 北斗星的最后一顆星(招搖)的指向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 ![]() 下面這個符號很可能就是代表北斗星的最后一顆星“招搖(瑤光)”,同時也是“斗”字的最早雛形: ![]() “斗”字: ![]() ![]() 由此可見,顓頊頭上的“干戈”并不是代表武力,而是代表指示季節變化的北斗星。 在中國古代文化里,北斗星就是豬,就是顓頊。 ![]() ![]() 顓頊帝的名號“顓頊(北斗豬神)”只是一個稱呼(昵稱),并不是真正的名字,顓頊帝的真正名字叫“乾荒”,“乾荒”就是“乾坤(乾巛)”,《山海經》和《路史》里誤寫為“韓流”。 顓頊帝號“高陽”,筆者認為,“高陽”的早期寫法是“魚昜”。《蜀王本紀》和《華陽國志》誤寫為“魚鳧”,《山海經》中誤寫為魚帚(魚婦)。 古代的“魚”發音是gu,“高”的發音也是gu。“昜”和“陽”是同一個字,發音是yang。古代的“魚昜”和“高陽”的發音都是gu yang,也就是說,“魚昜”就是“高陽”,高陽就是顓頊。 “陽(昜)”字: ![]() 《蜀王本紀》里有“魚鳧”,《太平御覽》引用時則是“魚易”。 ![]() 實際上,“魚鳧”和“魚易”都是“魚昜”的誤認,也就是說,歷史上根本沒有“魚鳧”這個人,只有“魚昜”。 《山海經》說顓頊死后化作魚婦,“婦”的古代寫法是“帚”,這個“婦(帚)”實際上也是“昜”的誤認,很可能是抄寫過程中出現的誤認。也就是說,《山海經》里的“魚婦”實際上是“魚昜”,就是高陽。 “婦(帚)”字: ![]() 由此可見,不論是《蜀王本紀》里的“魚鳧(魚鳧)”還是《山海經》里的“魚婦(魚帚)”,實際上都是“魚昜”的誤認,歷史上根本沒有魚鳧,也沒有魚婦,只有魚昜(高陽),就是顓頊帝。 ![]() 顓頊帝的父母顓頊帝的父親,是黃帝的兒子昌意,也叫蠶玉。“昌意”和“蠶玉”很可能都是西羌語mtshan-yul(mchan-yul)???????的音譯。 mtshan(昌)代表永生、永恒、羽化再生,用蟬(蠶)或甲殼蟲來表示。yul(意)代表區域、意境。所以“單于”的意思類似“永恒的意境”,恒久之相。 匈奴首領“單于”,也是mtshan-yul(???????)的音譯。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甲殼蟲: ![]() 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堯帝)衣服上的蟬紋: ![]() 古埃及象征轉世再生的甲殼蟲: ![]() 顓頊帝的母親叫“昌仆”,古代“昌”和“蠶”可以互通(互相代替),所以“昌仆”也可以是“蠶仆”。《蜀王本紀》和《華陽國志》里的“蠶叢(蠶叢)”,實際是“蠶仆(蠶菐)”的誤認。 ![]() 也就是說,歷史上根本沒有“蠶叢”這個人,只有蠶仆(昌仆),就是顓頊帝的母親。 蠶仆(昌仆),是西羌語mtshan-'brug(?????????)的音譯,mtshan除了出了表示永恒之外,也可以是蠶,'brug是龍。在古代“昌仆”與“蟾蜍”同音,“媧”和“蛙”同音。所以三星堆出土的蟾蜍(蛙)就是代表顓頊帝的母親昌仆(媧女)。 ![]() ![]() 下面,就涉及到了本文最關鍵的一個問題: 顓頊絕地天通關于顓頊帝的事跡,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事件,叫做“絕地天通”。 但是,一直沒有人能說清“絕地天通”這四個字是什么意思。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說遠古時期的天和地是不分開的,人和神也混合在一起。是顓頊帝命令自己的兩個孫子把天和地分開,人和神混合在一起的局面也就結束了。 ![]() 還有人解釋說是顓頊帝把政治和宗教分開,進行了一次政教分離的改革。 所有這些說法都有一個漏洞,就是只看見了“絕地天通”的“絕”,沒看到“絕地天通”的“通”。 既然把天地或政教分開了,為什么又“通”了呢? 所以,那些牽強附會的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 筆者認為“絕地天通”這個詞來源于“絕坤乾通”,乾坤代表天地,“扭轉乾坤”就是“扭轉天地”。所以,“絕地天通”就是“絕坤乾通”。 “坤”就是“盲”,“乾”就是“眼”。所以,“絕坤乾通”就是“絕盲眼通”,就是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類似傳說中的“千里眼”。 所以,“顓頊絕地天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顓頊擁有一雙千里眼”。 ![]() 附:《易經》起源于夏朝(三星堆)乾=眼 “眼”字和“乾”字的古音都是ngan(?an),所以“乾”其實是“眼”的通假字(也就是用同音字代替)。 所以我們認為那個眼睛符號就是“乾”。 ![]() 坤=盲 ![]() 三星堆銅像之所以是“瞽目(盲人)”形象,就是因為“瞽目”代表坤(盲)?,是《歸藏易》的第一卦。 夏朝文化屬于“歸藏文化”,注重內斂,隱藏鋒芒。這也是道家以柔克剛、以無為戰勝有為的思想內涵。 乾坤太陽輪: ![]() “坤”其實是“盲”的通假字。 盲,現代音是mang,在古代可以是多音,可以有wang(khung)的音,所以可以用“坤”和“荒”代替。 “荒”字還有一個簡體形式“川(巛)”,就是“荒”的下半部分,所以“乾坤”也可以寫成“乾川(乾荒)”。 荒(khung)就是坤(khun),代表大地。《山海經》里經常提到“大荒”,就是大地。 眼形器物與易經符號: ![]() ![]() 被誤認為是“蜀”字的“乾(見)”: ![]() ![]() ![]() |
|
來自: 見青黃 > 《神器造型紋理研究》